對碩博士生來說,對話不僅僅是交換想法,更是學術研究與人際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普立茲獎得主 Charles Duhigg 在他的書《Supercommunicators: How to Unlock the Secret Language of Connection》中,將「對話」分為三種類型:
1. 務實對話(Practical, Decision Making)
2. 感性對話(Emotional)
3. 社交對話(Social)
這三種對話分類,讓我對學術與日常交流有了全新的理解。尤其是身為碩博士生,我們經常聚焦於務實對話,但其實感性與社交對話同樣能幫助我們在研究中獲得啟發,並在人際交往中建立有力的支持網絡。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這三種對話如何提升學術與人際連結。
▌務實對話 Practical Conversation
務實對話在學術討論中最為常見,它的重點在於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並基於邏輯與證據做出決策。身為碩博士生,參加學術會議、研究討論或指導教授的會議時,務實對話就是我們主要的交流方式。我們常常提出研究問題,並引用文獻、數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與結論。
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論文討論會上進行研究報告時,我們需要提出具體的問題,並透過實驗數據或理論分析來做出決策。這種對話模式有助於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研究進展,也能引發有建設性的學術討論。
▌感性對話 Emotional Conversation
感性對話則與我們的內在情感有關,它能塑造我們對事物的信念和感受。碩博士生的研究旅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這時候,感性對話能提供重要的支持。
舉個例子,當我們與同學或朋友分享自己研究上的瓶頸或壓力時,這不僅僅是資訊的交流,更是情感的釋放與支持。這類對話有助於我們釐清內心的情緒,從而重新找回對研究的熱情與動力。
感性對話在研究討論中雖然較少,但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場和感受,尤其在跨領域合作或團隊研究中,這類對話有助於建立更深入的信任與合作關係。
▌社交對話 Social Conversation
社交對話的重點在於人際關係的維護與發展。身為碩博士生,我們經常需要參加學術活動、講座,甚至是國際會議。在這些場合中,社交對話的目的不在於討論具體的研究問題,而是建立人脈,讓對方認識我們。
舉例來說,在學術會議的茶會或休息時間,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輕鬆的對話,能幫助我們建立未來的合作機會。這類對話也有助於塑造他人對我們的專業印象,並促進我們在學術圈中的發展。
▌總結
Charles Duhigg 的這三種對話分類,為碩博士生在學術與日常交流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雖然我們常常專注於務實對話,重視邏輯與證據,但感性對話與社交對話也同樣重要,特別是在跨領域合作、團隊研究或建立學術人脈時。
學術研究不應該只是一個人的孤獨旅程,透過這三種類型的對話,我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研究成效,還能在人際網絡中找到支持與啟發。如果能善用這三種對話類型,相信每位碩博士生都能在學術與人生的路上,走得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