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中,合作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與導師、合作者還是其他研究人員。運用談判與溝通框架,可以有效解決合作中的分歧,促進彼此理解,並提升合作效率。以下是如何將談判策略應用到學術合作中的方法:
哈佛的 6 大談判原則在學術合作中的應用
1. 將人與問題分開
應用場景:當合作中出現分歧(如數據處理方法或責任分配),不要將批評指向個人,應該專注於解決問題本身。
做法:
• 用中性語言表達:「我們似乎在這個數據分析步驟上有不同看法,能否一起檢視文獻,看看哪個方法更適合?」
• 避免讓對方感到被指責,保持冷靜與專業。
2. 關注利益而非立場
應用場景:導師希望趕進度,而你希望有更多時間打磨數據分析。
做法:表明你的需求並理解對方的利益:「我理解您希望我們盡快提交,但目前數據分析還需要一些優化時間,這能讓最終結果更有說服力。」
3. 學會管理情緒
應用場景:合作過程中對方態度情緒化或表現急躁。
做法:
• 保持冷靜,避免正面衝突。
• 試著說:「我感覺我們都有些壓力,我們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稍後再討論嗎?」
4. 表達感激
應用場景:同組成員幫助完成重要的實驗步驟或數據處理。
做法:主動表達感謝:「感謝你在這部分的努力,這對我們的進展非常重要。」
5. 正面陳述訊息
應用場景:對合作計劃的方向有不同意見。
做法:用正面的方式表達建議:「我們這部分的假設已經很扎實,但如果補充一些數據模擬,可能會讓結果更完整。」
6. 打破行動與反應的循環
應用場景:合作中陷入不斷的意見反駁和爭執。
做法:主動提出替代方案或重新聚焦目標:「我們可以先列出大家的主要觀點,然後討論是否能找到折衷方案。」
ZOPA 框架在學術合作中的應用
ZOPA (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 是找到合作共識的核心工具。
1. 確定自己的範圍和目標
了解自己希望達到的成果(如論文的貢獻部分、實驗方法的選擇)。
2. 了解對方的需求和目標
問對方關鍵問題:「您認為哪些部分對這篇論文更為重要?」或「您希望在這次合作中達成什麼?」
3. 找到重疊點
若雙方對方法或目標的意見不一致,嘗試找到共通的利益點(如共同發表一篇有高影響力的論文)。
4. 當範圍無法重疊時創造新選項
例如,將有分歧的實驗方向分成兩部分處理,各自完成後再結合成更全面的研究結果。
7/38/55 溝通法則在學術合作中的應用
1. 選擇適當的語氣與節奏(38%)
避免使用指責性語言,保持專業冷靜。
遇到衝突時,用穩重的語氣緩和緊張:「我們是不是有些誤會,可以再核對一下這部分的進展?」
2. 運用肢體語言與表情(55%)
保持開放的肢體姿勢(如面向對方、點頭表達認同)。
避免交叉手臂或皺眉,這些可能被誤解為不滿或排斥。
3. 精準表達關鍵內容(7%)
使用清晰簡短的語言避免誤解。
與其說:「這樣不行。」不如說:「我們這部分的數據分析需要更嚴謹一些,或許可以再檢查一次。」
6 個頂尖談判技巧在學術合作中的應用
1. 多角度討價還價
例如:「如果這部分由我負責,我們的進度可能會更快;如果你負責數據可視化,能讓成果更具展示效果。」
2. 保持信息優勢
不要過早暴露自己的弱點,例如自己的研究資源有限。可以說:「我們可以嘗試現有的數據資源,必要時再考慮擴充。」
3. 理解對方動機
如果對方希望快速出成果,提出共同的目標:「我們可以優先完成核心部分,其他內容後續補充。」
4. 調整情緒
對情緒化合作者,試著表示理解與共鳴;對咄咄逼人者,用理性問題緩解:「能否請你解釋一下你對這部分的具體想法?」
5. 改變規則
當討論陷入僵局時,主動提議休息或換環境:「我們是否可以稍作休息,下午再討論這部分?」
6. 善用時間
如果對方有緊迫性,例如論文截稿日臨近,你可以提議快速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先完成主要部分,之後再細化細節。」
這些談判與溝通技巧能幫助碩博士生在學術合作中處理分歧、提升效率,並建立和諧的合作關係,為共同的研究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