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想法:僅作為個人研究的紀錄與反思,並非個股分析或任何買賣建議。
自 8 月 5 日大跌以來,我漸漸又把部位逐漸拉高。不過,最近在思考的議題是,到底投資的節奏該怎麼抓?
好比,以總體經濟的角度來說,今年在美國經濟有望軟著陸、聯準會開啟降息循環下,其實不論是美股、美債、黃金都將有表現空間,而且可能走出中期以上的趨勢。
正確的投資節奏,應該是在前段期間,股回落時買股、債跌時買債、金回檔時買金。然而,人性的角度來說,我們卻容易在資產大漲、利多釋出,甚至創高的時候,才會注意到、發現價值,並預期它會繼續漲下去。
這就導致,我們容易看對大趨勢,但短線上卻出現追高殺低、一買就套的窘境。我自己也在思考,可能有哪些改善方向?所以透過這篇文來簡單梳理。
基本面最難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邏輯分析,並在市場與自己作對時,仍能堅守看法。
之前工作上有個專精台美股操作的神人同事,他和其他人的最大不同,在於他不只做研究,最特別的就是,永遠會有一條自己的規劃時間軸。
首先,他會檢視未來半年,影響總經、大盤行情的關鍵事件,如聯準會 / 日本央行利率決議、通膨就業數據公布、科技大廠財報公布,甚至關鍵的結算日,都會納入他的行事曆中。
接著,他會回頭去看,基期、趨勢推展與未來。好比通膨數據方面,他會細拆去年各分項的基期表現,並結合過去數個月的趨勢,推展未來的看法。如此一來,就能初步推算接下來的行情劇本了。
最後,最重要的是掌握預期,聯準會的預期、市場的預期、自己的預期,分別是什麼。一旦掌握了三方(或更多方)的預期,就不會迷失在每天的行情漲跌中,而是能夠理出一條自己堅定的思路,規劃出完整的時間軸與交易計畫。當然,如果基本面有變卦,動態調整也是必要的。
推薦工具:透過數據、工具,幫助自己確立基本面看法與信心,會是不錯的方式。總經方面,推薦 財經M平方(下圖是我自己用M平方建立的儀表板);產業方面,推薦 財報狗、XQ 全球贏家、Goodinfo,都是能夠有效幫助基本分析的工具。
數據來源:財經M平方,使用推薦碼:SNCDZ2 加入訂閱,可獲得 5 M幣回饋!
技術面最難的,是首先要找到真正有用的技術指標,其次按照紀律不斷執行。
第一句看起來好像很簡單,殘酷的是,市面上多數的技術指標和操作方式,其實都經不起量化回測的考驗。好比最有名的,KD < 20 買入 0050、KD > 80 賣出,就是最經典的慘案。
所以操作技術面,找到有用的技術指標和策略是重中之重;其次是穩健守好自己的進出場紀律,並且執行部位調控,隨時調整自己的曝險。寧可按照紀律賠錢,也不要違反紀律卻賺錢。
不過,必須老實說,過去我實施技術策略一陣子,但最終發現,一方面很難驗證技術指標的持續有效性(不像基本面有經濟邏輯支撐);二方面,每天投入時間和回報也稍微不成比例,所以目前我是暫時放下技術面作為主要策略的想法,僅作輔助。
推薦工具:過去做技術面,最推薦的工具還是 XQ,特別是選股中心功能,可以依照你希望篩選的基本、技術、籌碼條件,每天進行 10 次選股,對於以日為週期的交易者來說很足夠用了。(雖然現在沒有即時報價了)
量化方面,最難的是你要有足夠的技術力,還要找到有效的因子放入策略中,但好處在於,因為有了回測的分析、程式自動化執行,所以少去許多主觀人為的偏誤,也是我目前最想多嘗試的方向。
在最早期,我嘗試將投資書上看到的選股策略,放入量化交易平台 Finlab 進行回測,並自行優化,改善報酬率與風險(夏普、最大回撤、......),本身是一個蠻有趣的過程。
不過當然,對時間有限的上班族來說,自己開發策略,還要追求優異的風險報酬比實在太難了。所以我會更建議,想嘗試量化的人,可以直接參考 Finlab 官方開發的策略,不只有詳細解說策略邏輯、公開程式碼,而且還有不同的風險與報酬屬性,相信可以找到最適合你的方向。
如果你想懶人一點,可以直接參考量化選股,接著自己下單交易;如果想要進階一點,甚至可以將 Finlab 策略串接 API 到你的券商帳戶,執行真正全自動化的程式交易。
推薦工具:優先推薦 Finlab,上面除了有官方的策略外,還有許多教學文章與資源可學習;其次推薦 XQ,可以發現,不論基本、技術、量化,XQ 基本上都能滿足,算是最能一站解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