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臉書經營寫作,花 3 個月讓追蹤破萬,再之前,大約又花了 1 年積累。
個人品牌是商業價值超高的資產,它能取代傳統履歷,也賦予企業多倍的價值。
很多人都問我「如何個人品牌經營?」
如果重來一次的話,我會馬上使用以下這 9 道步驟。
能賺最多的個人品牌,是「企業老闆」的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的價值是為了商業存在:
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是「創作者」,那「你」就同時代表自己的事業。
第一步:定義清楚「你是誰」然後開始。
我自己是「SEO 公司的負責人」,我的所有經營都是為了 SEO,我的所有內容都圍繞著 SEO。
如果沒想好的話,馬上選一個,然後立刻開始經營。
個人品牌的最大失敗不在於沒選好,在於沒有優先選擇「行動」這件事。
這樣就等於眼高手低。思想很偉大,行動太遲緩。
打開臉書,開始頻繁發文、更新「刷臉」。
臉書是生態最成熟、讀者分佈最均勻、最適合新手的平台。
發什麼內容?隨便。用演算法的推薦機制幫你決定哪些文品質好,不要靠自己的感覺。
很多人不是輸在能力,是輸在這一步。
經營個人品牌,精髓不是內容精美,是持續刷臉;
經營個人品牌,最成功的不是最專業的人,是肯經營的人。
你的每篇貼文會帶上個人名字、圖像,你的每篇發文都是一次刷臉。
打開臉書,日更發文,你就是每天在市場「刷臉」。
當你做到「今天出現、明天出現,後天,怎麼又是你?」的時候,你已經贏了。
因為品牌的意義,是成為別人會有印象的人,然後消費的時候想到你。
我最討厭的策略就是:宣稱「積累」實力然後「計畫」更新;先備好「存糧」然後「慢慢」發;想要「佈置」自己的空間,「之後再」發文才不會亂⋯⋯
這些都是欺騙自己、為拖延行為找的藉口。
沒經營的個人品牌,實力就是零;
沒有觀眾驗證過的完美主義,就只是自以為比較好。
我看過太多人,輸在這一步。
許多人只經營個 5 週、3 週,中間還出現節日喜慶各種原因所以「停更」,然後說:這招沒效。
工作壓力、靈感不足、自身內耗⋯⋯反正,總有太多裡由讓經營品牌的人「不經營」。
在我的經驗裡面,有 99% 想經營的創作者,都會在這邊告終。
肯堅持的人,太少。
先撐半年,別廢話。
(延伸閱讀:每天在社群花 10 小時,照三餐發有料內容會怎樣?)
圍繞你的事業、專長,寫這些主題。
剩下的主題,叫 GPT 幫你想。
偶爾再穿插互動表現好、自己突然想寫的內容,你永遠不會「不知道寫什麼」。
(延伸閱讀:每天都有好東西可以發文、靈感滿滿的 7 個秘訣)
個人品牌快速脫穎而出的秘訣是「出眾」。
出眾的關鍵,是輸出難以置信的價值。
比如,當時大多數臉書的長文在 1,000 字;那我就咬牙寫到 2,000、2,500 字。
當時大多數的臉書都會說:如果想看完整好文,我放留言的連結;那我就把全文放進臉書貼文裡,不麻煩尊貴的讀者點連結。
當別人看到我寫「如何把冷凍水餃排上 Google 首頁」的教學文,留言說:這是免費能看的嗎?
我只是把這當成起點。
過沒兩天,我再陸續寫如何排名「燕麥」、如何排名「元宇宙」、「法務顧問」⋯⋯
這樣的話,別人要不記住你的品牌,也很困難。
打開 Google Sheets,把每份發文的發佈日期、互動數、觸及數⋯⋯記錄下來。
表現好的,加碼寫更多;表現差的,延後或者砍掉。
我就是因為有先記下數據,之後再回頭檢視的時候,很快就找到成效最高的策略。
「現代寫作者分兩種:
一種,是懂得分析數據的寫作者,另一種是失敗的寫作者。」
—— Nicolas Cole,數位寫作權威
無私奉獻價值給其他個人品牌,是太少人用、太容易加速成長的妙招。
我在累積內容的過程中,就發了這些主題的文章:
我真心推薦他們,也建議讀到內容的觀眾去追蹤他們。
完全不求回報、不利益交換,就是純粹的貢獻價值。
結論是,這不但能增加自己品牌被其他意見領袖看見的機會,也無形中增加自己品牌的可信度 —— 因為你是真心推薦有料的創作者。
太多人有「自私的心魔」而不願意使用,所以這招超稀有、超好用,建議你抄下來。
真正的「存糧」是在這邊發揮作用的。
你在步驟 3. 已經累積產出,你在步驟 6. 已經得到專屬數據,在這邊要做的就是「排程」。
打開行事曆,把每天要發的內容安插進去,像這樣:
做到這邊,你已經是社群平台的重要人物了。為什麼?因為平台要吸引使用者留下。
使用者願意留下,前提就是要有人願意貢獻內容 —— 你。
只要創作者認真經營,所有平台都會有獎勵機制。比如系統會提示你「連續 15 天每天發文,繼續保持」;告訴你「瀏覽又突破 1,000」;告訴你「本週貼文比上週少了 33%」⋯⋯
把這些線索記下來,然後迎合演算法。
規則會變,記規則沒用。原則不會變,記原則最有效。
迎合演算法的提示,是能幫助你增加幸運值的方式,因為平台需要你的貢獻。
只在臉書寫作,完全不花錢,建立出個人品牌的 9 個步驟:
(延伸閱讀:在臉書上產量超高、日更寫文、頻繁發文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