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有開過一個行銷品牌,委任出去給外包夥伴代操,經驗還滿慘痛的,差點弄到團隊解體。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的設定是這樣:既然我有首席大廚的實力,怎麼可能賣不了好吃便宜的漢堡?
所以,我就開出類似這樣的售價方案,想說要「搶進」市場:
・輕量方案 3,000 元初階體驗
・中階方案 5,000 元完整套餐
・豪華方案 9,000 元尊榮服務
裡面的項目,繁雜到我自己都忘了。如果人家問說:中階方案包含什麼?
我背不出來...
但不用等到客戶問,因為我的錯實在太大了。
便宜的漢堡,最後一份都賣不掉。
市場,是對的;顧客,是對的;只有你是錯的。
這是我的原則:「永遠不責怪市場。市場永遠正確,只有你的策略出錯。」
我的方案可不是亂發明,是經過多次市場調查、確定有需求才開出來的「菜單」。
會導致「翻車」可能有 101 種原因,但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叫做
「定價,即定位」。Pricing is positioning.
(延伸閱讀:文案作者的基本素養:接受讀者「不讀」的雅量)
你看:Tiffany 蒂芬妮、Chanel 包包,有跟人家玩打折嗎?沒有!
全新的 Chanel 荔枝紋羊皮包,如果我賣台幣 $299,你怎麼想?
(哈囉?是有事嗎、這假貨吧)
Chanel 一旦打折,品牌價值將蕩然無存。
它會變成和夜市款、和地攤貨放在一起比「CP 值」。
因為買家心理學是這樣的:「高價,意味著高品質」。
但低價,絕不等於撿便宜,低價意味著「劣質」。
這句話看起來沒什麼,但我真正遇到的時候,一輩子都忘不掉。
在「副牌」得到第一筆客戶洽詢的時候,我記得很深刻
我很用心的說明操作策略、為什麼可以給品牌莫大幫助、成功案例和過人技術⋯⋯我覺得對方聽完這些,肯定等不及要「匯款」了。
沒有。
對方的窗口在週末時和我說:請你週一帶簡報到我們辦公室。我們老闆想「比價」。
沒錯,客戶對我分享的技術,一點興趣都沒有。
他請我像業務去跑一趟,為了賣 3,000 的方案給他「比價、試水溫」。
但我算一算:扣掉車資、扣掉整理簡報和溝通的時數,這個專案已經差不多沒錢。
如果你用無菜單料理的編制,菜單卻走低價滷肉飯路線,就是品牌定位的大錯誤。
這不但賺不到錢,還會被嫌。
你用頂級食材和專業大廚們精心琢磨出來的精緻料理,會被放在滷肉飯旁邊「比 CP 值」。
這個品牌燒超多錢,卻一單都沒有接到。
當我把方案定回合理的高度,我自此只得到兩種答案:1. 預算有限、2. 成交。
沒有人再去「討 CP 值」、也再也沒有人說過:「來辦公室比價」。
這和我學到的買家心理學,簡直一模一樣。
定價,即定位;行銷,從定價就開始了。
但這堂課,是我在市場上繳完學費,才真正學會。
(延伸閱讀:速讀《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