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30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 2.2 虛字
  •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4 之乎者也 — 者

其他例句的解析和推導不存驚奇,因此僅揀選結構不那麼明顯或直覺的句子才會列出推導過程。

先看 Ze3

[現代漢語翻譯﹕「誠」是天的規律,「思誠」則是做人的規律。]

解析如下﹕

此句界定的是「誠」及「思誠」兩個概念﹕誠是自然規律﹔思誠,即求誠,則是做人的規律。上古漢語的語構規則雖然明確提供了一個特定的界定句式,但上古漢語用者卻缺乏做定義的觀念,在沒有意識到定義概念的情況下,當然亦不會重視定義,因而常有「X 者天之道也」﹑「者人之道也」這類不着邊際的界定句。這類不着邊際的例子頗多,譬如﹕

「捭闔」即「開合」,戰國時陰陽家的術語。

這種缺乏嚴謹思考習慣的體質或許就是中華文明的一種嚴重缺陷﹔若要以此格物窮理,實在是夢想。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