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時我們無法共情他人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前言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沈浸在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或小說中時,會為主人公的悲歡離合而落淚,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

然而,當你回到現實生活中,卻發現自己難以理解身邊某些人的感受,甚至對他們的困境感到無所適從。

想像一下,你的好朋友正陷入愛情的困境,就像《人魚公主》中的小美人魚一樣,為了心上人付出了一切,卻得不到回應。你想幫助她,但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甚至覺得她的行為有些不可理喻。

又或者,你在街頭看到一個孤單的身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那樣無助,但你卻匆匆走過,心裡暗暗告訴自己:「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忙。」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共情,這個看似簡單的詞彙,在現實中卻變得複雜而難以捉摸。

那麼,什麼是共情?為什麼我們有時無法共情他人?又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溫度呢?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問題,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一、什麼是共情?

共情(Empathy)是我們感知、理解他人情感、想法和經歷的能力,並以情感和認知的方式與對方產生聯繫。簡單來說,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嘗試從他人的角度體驗他們的情緒和處境。

共情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 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

這是我們在情感層面上的直接感受。當朋友悲傷時,我們也會感到心疼;當家人開心時,我們也會為之喜悅。這種共情讓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他人的情緒。

2. 認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

這是我們在理性層面上的理解。即使我們沒有經歷過對方的處境,但我們能夠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和反應。這種共情需要我們運用想像力和思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共情不同於同情。同情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他人的困境表示關心或惋惜,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共情則需要我們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

 

二、為什麼有時我們無法共情他人?

1. 我們能共情虛構角色,卻難以理解身邊的人

還記得小時候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那種心酸和憐憫嗎?我們為小女孩的遭遇而難過,甚至希望能夠穿越時空去幫助她。然而,當我們在現實中遇到類似的人時,卻可能選擇視而不見。

在故事中,作者為我們鋪陳了小女孩的一切:她的背景、心情和渴望。我們在安全的閱讀環境中,沒有壓力,沒有責任,能夠全然地投入她的世界。

但在現實中,我們可能忙於自己的生活,被壓力和責任所束縛。當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沒時間」或「這不關我的事」。我們缺乏對他們背景的瞭解,也許還帶有一些刻板印象,這些都阻礙了我們的共情。

 

2. 當我們無法理解他人的選擇時

你的朋友是否曾為了愛情而做出在你看來不合理的舉動?就像《人魚公主》中的小美人魚,為了追求王子,放棄了自己的聲音和尾巴,承受著每一步都如刀割的痛苦。然而,王子卻無法理解她的付出,最終他們無緣相守。

為什麼王子無法共情人魚公主呢?因為他不知道她的犧牲和痛苦。

對於王子而言,人魚公主只是個沈默的女孩,他無法理解她內心的掙扎。同樣地,當我們的朋友陷入困境時,如果我們缺乏對他們處境的瞭解,可能會覺得他們的選擇不可理喻,從而難以共情。

 

3. 個人經歷和偏見的限制

我們的共情能力也受到自身經歷和偏見的限制。如果我們從未經歷過對方的處境,或者對某些事情抱有固有的看法,就很難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

例如,一位從未經歷過失業困擾的人,可能無法體會失業者的焦慮和無助;對於某些社會議題抱有強烈立場的人,可能難以理解持不同觀點者的想法。

 

三、阻礙共情的主要原因

1. 缺乏瞭解和溝通

當我們對他人的背景、經歷和情感缺乏瞭解時,就難以產生共情。溝通是建立共情的橋梁,沒有溝通,就沒有理解。

2. 個人情緒和壓力

當我們自己處於壓力或情緒低落的狀態時,可能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或者沒有精力去理解他人。就像我們在忙碌的工作日,可能會忽視身邊人的情緒變化。

3. 偏見和刻板印象

我們對某些群體或個人的刻板印象,會阻礙我們的共情。例如,認為街頭乞討者都是騙子,這種偏見會讓我們對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

4. 自我保護的防衛機制

有時候,我們會避免去共情他人,因為害怕被捲入他人的情緒漩渦,或者擔心自己的脆弱被暴露。這就像我們在看一部悲傷的電影時,可能會告訴自己「這只是虛構的故事」,以此來避免過度投入。

5. 認知共情的不足

有時候,我們可能想要理解他人,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做。這就像我們想要安慰一個失去親人的朋友,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四、共情的修煉:從心出發的旅程

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阻礙共情的因素,那麼如何跨越這些障礙,提升我們的共情能力呢?這是一段需要耐心和勇氣的旅程,讓我們一起探索吧。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傾聽,真正的傾聽。不是為了回答,不是為了評判,而是為了理解。下次當你的朋友向你傾訴時,試著放下手機,看著他們的眼睛,用心感受他們的每一個字。問問他們:「你現在的心情如何?」、「這件事對你的影響是什麼?」你會驚訝地發現,簡單的傾聽能帶來多大的力量。

其次,讓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擁抱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參加一些感興趣的社群活動,結識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籍,觀看不同文化的電影。每一次新的體驗都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他人的世界。

我們也需要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天花一點時間反思自己的情緒,寫寫日記,或者嘗試冥想。瞭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就像飛機起飛前的安全指示:先給自己戴好氧氣面罩,才能幫助他人。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練習換位思考。當你對某人的行為感到困惑時,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他,會有什麼感受?」這個簡單的練習能幫我們打開理解他人的大門。

最後,如果你覺得需要更多的指導和支持,不妨考慮參加心理成長團體或尋求專業的咨詢。在安全的環境中,在專業人士的引導下,你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習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

 

五、結語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共情是我們與他人建立深刻聯繫的關鍵,也是我們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當我們能夠真正地共情他人,不僅能夠幫助他人,也能豐富我們自己的生命體驗。

回想《人魚公主》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他們的故事之所以打動我們,是因為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了他們的情緒。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將這份共情帶入現實,去理解和幫助身邊的人。這不僅會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也會為他人帶來溫暖和希望。

每個人都有提升共情能力的潛力,關鍵是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去學習和成長。在理解他人的同時,我們也在更深入地理解自己,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avatar-img
78會員
8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有時,它明明存在,我們卻意識不到。直到它不在了,我們才會發現它有多重要。那麼,我們該怎麼把它找回來呢?
人性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是模糊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儘管我們有想要弄清楚自我身份的衝動,但我們永遠無法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只能不斷地去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永遠找不到最完美的那個。
「不回應」往往並不能真正避免衝突或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釀成更大的誤會,甚至損害重要的人際關係。一個簡單的回復,一個及時的確認,也許就能為彼此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重拾這門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藝術,正是我們在這個複雜世界中找到歸屬感和意義的關鍵。
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被接納,被愛。無論你經歷了什麼,都請相信,你依然擁有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治癒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時間,需要勇氣,但最終,你會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性慾既是我們的動力,也是我們矛盾的根源。性慾不是我們生命中的敵人,而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它引領我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自我,同時也提醒我們接受自身的有限性與不完美。這正是性慾在存在心理學中的深刻意義:它既帶來短暫的快樂,也帶來對生命本質的沈思。
在後人類組成的世界,情感被程序化,痛苦被管理,記憶被選擇性保留或刪除。這樣的世界似乎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但也帶來了新問題。當情感變成了一種可以調整的設置,那種因痛苦而產生的堅韌和反思是否會消失?後人類的世界可能是一個無痛的烏托邦,也可能是一個虛無的深淵。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意義?
有時,它明明存在,我們卻意識不到。直到它不在了,我們才會發現它有多重要。那麼,我們該怎麼把它找回來呢?
人性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是模糊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儘管我們有想要弄清楚自我身份的衝動,但我們永遠無法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只能不斷地去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永遠找不到最完美的那個。
「不回應」往往並不能真正避免衝突或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釀成更大的誤會,甚至損害重要的人際關係。一個簡單的回復,一個及時的確認,也許就能為彼此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重拾這門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藝術,正是我們在這個複雜世界中找到歸屬感和意義的關鍵。
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被接納,被愛。無論你經歷了什麼,都請相信,你依然擁有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治癒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時間,需要勇氣,但最終,你會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性慾既是我們的動力,也是我們矛盾的根源。性慾不是我們生命中的敵人,而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它引領我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自我,同時也提醒我們接受自身的有限性與不完美。這正是性慾在存在心理學中的深刻意義:它既帶來短暫的快樂,也帶來對生命本質的沈思。
在後人類組成的世界,情感被程序化,痛苦被管理,記憶被選擇性保留或刪除。這樣的世界似乎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但也帶來了新問題。當情感變成了一種可以調整的設置,那種因痛苦而產生的堅韌和反思是否會消失?後人類的世界可能是一個無痛的烏托邦,也可能是一個虛無的深淵。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前幾天分享處理人的心情的貼文,得到大家很好的回饋,很多人問我說,如果身邊的人總是倒負面情緒給自己,問我有什麼看法? 最近我看到身邊的人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亂發脾氣、一直陷入迴路中,其實我也一樣,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把負面情緒帶給身邊親近的人,甚至負面情緒卡得太深,讓自己一直陷入所謂「被害者」的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習慣犠牲和付出的人, 可能常常漠視自己的感受, 很少聆聽自己的心,是否覺得舒服或喜悅, 一股腦兒的投入,一旦被否定、被拒絕,就容易受傷; 在犠牲和付出之前,我們照顧自己了嗎? 我們是否有被滿足的需要,被認可的需要,被接納的需要, 們是否在一開始的時候,內在就已經失衡了。
Thumbnail
昨天的小團體大家一起練習「同理心」非常好玩,從演戲之中體驗個案的立場、觀點、心境和邏輯,再轉換成輔導員的視角,依據不同的角色給予 「同理心」 ,剛開始看 「同理心」這三個字,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相對容易,但實際進入輔導歷程中,那些自身的價值觀、習性.、想法,難免會有和個案的三觀有衝突,例如說:面對一個家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前幾天分享處理人的心情的貼文,得到大家很好的回饋,很多人問我說,如果身邊的人總是倒負面情緒給自己,問我有什麼看法? 最近我看到身邊的人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亂發脾氣、一直陷入迴路中,其實我也一樣,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把負面情緒帶給身邊親近的人,甚至負面情緒卡得太深,讓自己一直陷入所謂「被害者」的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習慣犠牲和付出的人, 可能常常漠視自己的感受, 很少聆聽自己的心,是否覺得舒服或喜悅, 一股腦兒的投入,一旦被否定、被拒絕,就容易受傷; 在犠牲和付出之前,我們照顧自己了嗎? 我們是否有被滿足的需要,被認可的需要,被接納的需要, 們是否在一開始的時候,內在就已經失衡了。
Thumbnail
昨天的小團體大家一起練習「同理心」非常好玩,從演戲之中體驗個案的立場、觀點、心境和邏輯,再轉換成輔導員的視角,依據不同的角色給予 「同理心」 ,剛開始看 「同理心」這三個字,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相對容易,但實際進入輔導歷程中,那些自身的價值觀、習性.、想法,難免會有和個案的三觀有衝突,例如說:面對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