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劉邦的身世之謎,平民出身? 那你太小看他了。

劇照,陳道明飾演

劇照,陳道明飾演

劉邦,本名劉季。

(前256年或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2]),沛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豐縣)人,為漢朝開國皇帝。


《史記》卷8〈高祖本記〉:「及壯,試為吏,為泗上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其中提及劉邦到壯年時,成為了泗上亭長。『試為吏』,大概是因為這個「試」字,大家以為這是考「試」的試,所以變成了劉邦經過考試後成為了亭長,而斷定他是平民。

但研究一下,秦國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是行「世卿世祿」制度,也就是父承子繼的世襲制。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實行了軍功爵制,按軍功授爵。

而一般的低下官職也有一標準是「審民能,以任吏」。審視其才能,才可以任為官吏。

為使選官得當,秦律也有規定

「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記·範雎列傳》

若果推薦不當之人為官,推薦人也有罪,卻無資料是要經過考試而任官職。

劇照


到了漢代有了 察舉制征辟制

察舉制 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初期以「鄉舉裡選」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

征辟制 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

劇照


一直去到隋朝才有了科舉制,也是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所以在隋朝之前,並沒有正式通過考試成為官員的。

這個「試」字,指的並不是考試。除了考試之外,「試」字還有三個意思:

①<動>用;任用。《禮記·樂記》:兵革不試,五刑不用。
②<動>嘗試;試探。《世態炎涼》:守邸曰:‘試來視之。
③<動>試驗;檢驗。《促織》: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似乎任用的意思會比較恰當。


再回到官員的選拔方法上。

中國歷史上一個朝代總會繼承上一個朝代的一些政策,再從而改善,可以從漢朝的制度探知秦朝當時的官員選拔方法。例如「鄉舉裡選」,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


《漢書.百官公卿表》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從前秦朝就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十里為亭,十亭為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這些職位。三老是負任教育,嗇夫是聽訴訟和收稅,游徼負責逮捕盜賊,而這些鄉以下的職位也是被推舉出來的德高望重者。

綜合之前的軍功爵制和審民能,秦朝重要的職位是用軍功來換取,而鄉政府以下的職位應該是鄉舉裡選。所以劉邦在沛豐邑這一帶已經頗有聲望,這個可能性很高。

秦漢時的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職權也不少。而一個連字也不會的普通平民怎可能會有如此的聲望,擔任亭長一職呢?

樊噲劉邦稱兄道弟就知道他的身份根本就不簡單,樊噲是屠宰狗為業,在沛縣為市井流氓,用今日的理解就是黑社會。劉邦根本就是一個黑社會之人,才能鎮壓得住狂野的樊噲,令他信服和聽從。

歷史上對於劉邦也有一個說法是「世襲文吏」,這個可能性也很高。雖然說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按軍功爵制。但遠在鄉村的低下職位卻沒有太大的管制,劉邦祖上皆是文吏,知書識字,古時文字並沒有標點符號而且很簡省,一般農家或者普通人要懂字寫字也是很困難的,也沒有學堂或者九年免費教育。

倘若說劉邦的家族是「世襲文吏」,那他的家族以前很可能是士大夫,也只有士大夫或以上的家族才有機會學習文字,而劉邦的父親是文吏,使得劉邦也有了學識的基礎。這種「世襲」而來的,不僅是文字知識,同時也「世襲」了威望。這不是一般人,屠夫或是農夫能夠擁有的名聲與威望。

關於劉邦父輩或之前的資料並沒有太多的記載,也無法考察。

如果要說非皇族貴族出身的都定義為普通平民出身,這種說法也未免過於狹隘。這世界也並非只有黑白也是同一道理。

雖說劉邦家族並非皇族或者貴族,但也絶非一般普通農民,而是有文吏與黑社會背景的非一般人,他的膽色、知識、眼光、用人、籠絡各方面能力與行為也說得通。簡單地說,劉邦就是黑社會的大老,在沛豐邑也一定的知名度與實力。

而不是如電視劇所言「不務正業」的「平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