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rt Taipei 第一彈

2024 Art Taipei 第一彈

Kang-Ywe Lyau-avatar-img
發佈於藝術生活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北藝博今年在萬眾矚目下提高格局進階到台北藝術週,我們的檢討自然也得燭照產業全局。本屆的第一篇,我們就先以小見大,揭露台灣藝術產業的IG經營概況。

丁丁藝術空間:石小墨作品

丁丁藝術空間:石小墨作品


藝博會在台灣,可謂「四季如春」這裡列出較大單位舉辦的主要藝博,如畫廊協會舉辦的台中藝博,大苑藝術舉辦的高雄藝博,並無獨立的IG帳號,故不計入統計。雖然慣用的IG的長短期指標是統計前99則與前12則發文來計算,但由於藝博會舉辦時間不一,所以此處改以主辦單位最近舉辦的會期來比較。其中台北當代與台北藝博一如預期是在領先群,且在粉絲數與互動數各有千秋;後起之秀Whatz能異軍突起,或與其定位明確,且數次舉辦數位藝術相關專題展覽有關;Art Formosa算是老牌,但對網路經營不太積極,近年的IG接近停更;新藝術博覽會則是最積極拍影片、做直播的藝博會,這多少與其設立時即與娛樂界合作密切有關。這裡要提醒的是:IG最新的演算法是特別注重實質互動率,也就是閱讀時間、留言數、轉傳分享數,而不是粉絲數來決定推送的優先順序。或者說:下同樣的IG廣告,互動率高的帳號的觸及與推送會比較有利。所以有些業主抱怨現在買廣告曝光率不佳,恐怕跟這原因有關。總之,IG發文的品質與種類比過去重要得多。

raw-image


已經連續三年統計台灣畫廊的IG經營,今年就簡單做個排行榜吧(附表二)

raw-image


Dopeness拔得頭籌是過去我們預期過的,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第二名的朋丁。朋丁是複合式經營的空間,且全店從區位、商品、定價都是文青導向,IG粉絲數可說完全反映了營運策略;了解伊日藝術的經營方針,就不會意外其IG排名的竄升;也趣畫廊擁有超過萬名IG粉絲十分亮眼;PTT畫廊躍居第十名,與其致力經營網路社群與Podcast息息相關。


藝術產業的中流砥柱,是美術館;公立美術館尤其是藝壇的照世明燈。附表三是台灣公立美術館的IG經營概況。因為今年三月我們才統計過,這裡就跟追一下:

raw-image


以上除了台北當代美術館自今年三月漏列無法比較,其餘美術館均有成長。國美館則是打掉重練,急起直追。

大學附設美術館因條件差異太大,不予統計。附表四是民營美術館的統計,由衷希望各館迎頭趕上公立美術館。

raw-image


藝術傳媒號稱是產業氛圍的測候儀,照理講應該早就掌握網路經營趨勢。但以下令人驚異的統計結果與我們的期望頗有落差。

raw-image


附表六是比較台北藝博與幾個鄰近國家本土主辦的藝博會IG經營。數字證明:台北藝博的網路經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raw-image


以上跡近流水帳的觀察,是希望業者從一個最沒有進入門檻,也最易見效的工具,來突破台灣陷於全球藝術市場蛋殼區的窘境,並加速世代交替的步伐。再怎麼對以上統計憤憤不平,恐怕也不能否認舉世高唱AI定生死的當下,藝術產業再也無法抱殘守缺,沉湎舊夢。如果像黑白大廚裡功成名就的白湯匙們都肯接受試煉、面對年輕的黑湯匙挑戰,那麼,藝術產業的夥伴們,樂不樂意日新又新,把藝術當成自己人生的證明呢?

raw-image


avatar-img
Kang-Ywe Lyau的沙龍
23會員
123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Kang-Ywe Ly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不是銷售海景第一排豪宅別墅的廣告嗎?是的!我根本覺得整棟香港故宮設計理念,幾乎就是太平山上富豪的豪宅構想,而藝術品在豪宅,實乃如敏求精舍會員的收藏展示,用以突顯其文化資本財豐富耳!
我認為強調宗教性,或許不如深入潛意識來解析。在內涵上,似乎較能接榫趙春翔,但表演於洪通式的本土庶民心靈的舞台。我的感覺是凸型人與其其說是佛國淨土vs. 六道輪迴,毋寧看成曾培堯出入夢境,即幻即真的靈視天地游舞。
ARTNews 剛公佈的全球前200大藏家,除了英國藏家大幅減少,中國藏家劉益謙跌出榜外,韓國藏家略增,與過往沒什麽亮眼/惹眼的差異。比較令人好奇的,是這些一級藏家在景氣低迷的現在,還願出手嗎?買的是什麽呢?ARTNews 也訪問了名單中47位,公開他們最新的購藏 。
我想到往昔戲台兩旁掛出的一副名聯的上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不但活畫出演員有意識地從角色抽離,成為主動的詮釋表演藝術家,而陳設在傳統四面台而非現代西方劇場鏡框式舞台的對聯,也是打破第四面牆的點題。本次展覽以「我非我」為題,即是致敬傳統戲劇與布萊希特。
衛報用社論,而不是某一藝評家的名義宣傳梵谷特展,一方面是重視國家藝廊兩百周年展,另一方面,是這個展夠份量,展品夠代表性。比方納入梵谷1889年的自畫像、向日葵、隆河上的星夜、臥室等。不少是其他國家大館如美國國家藝廊、奧賽美術館的珍藏,此番慨允借展,極為難得。
自撰寫藝術市場評介以來,我不斷提醒居高思危,在藝壇裡高唱不協和音。當下市況果如預期邁入蕭條,我卻希望鼓勵大家抓緊機會,開始佈局了。不信嗎?我觀察Artprice的調研,發現似乎歐美藝術市場確實有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這不是銷售海景第一排豪宅別墅的廣告嗎?是的!我根本覺得整棟香港故宮設計理念,幾乎就是太平山上富豪的豪宅構想,而藝術品在豪宅,實乃如敏求精舍會員的收藏展示,用以突顯其文化資本財豐富耳!
我認為強調宗教性,或許不如深入潛意識來解析。在內涵上,似乎較能接榫趙春翔,但表演於洪通式的本土庶民心靈的舞台。我的感覺是凸型人與其其說是佛國淨土vs. 六道輪迴,毋寧看成曾培堯出入夢境,即幻即真的靈視天地游舞。
ARTNews 剛公佈的全球前200大藏家,除了英國藏家大幅減少,中國藏家劉益謙跌出榜外,韓國藏家略增,與過往沒什麽亮眼/惹眼的差異。比較令人好奇的,是這些一級藏家在景氣低迷的現在,還願出手嗎?買的是什麽呢?ARTNews 也訪問了名單中47位,公開他們最新的購藏 。
我想到往昔戲台兩旁掛出的一副名聯的上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不但活畫出演員有意識地從角色抽離,成為主動的詮釋表演藝術家,而陳設在傳統四面台而非現代西方劇場鏡框式舞台的對聯,也是打破第四面牆的點題。本次展覽以「我非我」為題,即是致敬傳統戲劇與布萊希特。
衛報用社論,而不是某一藝評家的名義宣傳梵谷特展,一方面是重視國家藝廊兩百周年展,另一方面,是這個展夠份量,展品夠代表性。比方納入梵谷1889年的自畫像、向日葵、隆河上的星夜、臥室等。不少是其他國家大館如美國國家藝廊、奧賽美術館的珍藏,此番慨允借展,極為難得。
自撰寫藝術市場評介以來,我不斷提醒居高思危,在藝壇裡高唱不協和音。當下市況果如預期邁入蕭條,我卻希望鼓勵大家抓緊機會,開始佈局了。不信嗎?我觀察Artprice的調研,發現似乎歐美藝術市場確實有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