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完全錯了!(馬可福音12:18-27)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你是否想像過死後復活後的世界?


我們是否曾想像過,死後復活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復活後的我們,是靈體的模樣,還是帶有肉體的形態?

如果是肉體的樣子,那我們會看起來像70歲的自己,還是20歲的樣貌?或者,復活後的外貌可以隨意改變呢?

在那個世界裡,我們還需要進食嗎?有牛排可以享用嗎?能喝紅酒嗎?

復活後的人際關係會怎麼樣?是否還會有誤會與爭吵?曾經心生怨懟的伴侶,復活後的我們還會懷有這些負面的情緒嗎?

想像復活的世界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為這是一個無法確定答案的領域,因此我們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

馬可福音12:18-27似乎也在討論復活的問題,但實際上卻在提醒我們——「你們完全錯了!」

我們錯在哪裡呢?錯在我們過於自以為是。


撒都該人:祭司的貴族


經文一開始說:

「有些不相信復活這回事的撒都該人來見耶穌。」(馬可福音12:18,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撒都該人是祭司界的貴族,並非一個宗教派別,而是一群因共同的社會地位和家庭背景而聚集的上層階級。

他們不相信上帝會審判惡人,也否認復活,認為靈魂與肉體會同時滅亡。

撒都該人只承認摩西的成文律法,拒絕承認先知書和口傳律法的權威。他們不接受摩西五經中沒有提到的任何教義。

此外,撒都該人熱衷於追求智慧和邏輯,尤其喜愛辯論,認為辯論是探求智慧的美好方式。

因此,他們在猶太社會中如同穿梭於上流社會的知識精英,並在羅馬政府、猶太議會及聖殿事務上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不信復活,卻故意用復活的問提刁難耶穌


撒都該人不相信復活,但卻刻意用復活的問題刁難耶穌。他們引用摩西律法說:

「老師,摩西為我們立法:『如果一個人死了,留下妻子,沒有孩子,他的弟弟必須娶寡嫂為妻,替哥哥傳宗接代。』」(馬可福音12:1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對現代人而言,娶嫂嫂為妻以延續哥哥的血脈在道德上或許難以理解,但在當時,這條律法反映了對女人的一種保護。

當時,女性的地位低微,若成為寡婦,往往會面臨歧視或被社會孤立。通過讓弟弟娶寡嫂,這項律法不僅幫助家族血脈延續,也在某種程度上保障了女人的生活權益和安全,避免她們淪為無依無靠之人。

這種做法類似電影情節,為了保住王室血脈而進行的努力,壞人會想滅九族,好人則會尋找君王的後裔,確保家族的延續。

然而,撒都該人純粹為了辯論,故意用這個律法來考驗耶穌。他們問:

「七個兄弟娶同一個女人,但都沒有孩子。最後兄弟與女人都死了。他們死裡復活時,這個女人是誰的妻子呢?」(馬可福音12:20-23,簡述這段經文)

撒都該人自己不信復活,卻刻意提出這個問題。

若換作我們來回答,或許會說女人應屬於老大,因為其他弟弟只是遵行律法的義務;但若從女人的角度,她可能更認為自己屬於最小的弟弟,因為相處時間最久,感情也可能較深。隨著時間推移,對老大的感情也可能淡化。

不過,撒都該人並不是基於情感角度提問,而是運用邏輯與辯論技巧,試圖讓耶穌陷入困境、顯得無言以對。

他們的目的並非尋求答案,而是讓耶穌難堪,進而顯露他們的優越感。這種心態與現今一些立委在質詢時類似,他們並非真心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質詢使官員顯得無能,證明政府失職。

撒都該人的行為正是這種自以為是的表現。


撒都該人就像現代社會中自以為是的人


撒都該人之所以不相信復活,正如社會中許多自以為是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觀點深信不疑,難以接納不同的聲音。

例如:

  • 中國晉惠帝聽到百姓沒飯吃,竟說:「那就煮肉粥吃。」
  • 法國皇后瑪麗在聽聞人民沒有麵包時回應:「為什麼不改吃蛋糕?」
  • 前總統馬英九面對學生抱怨一個便當吃不飽時,回答:「那你要多吃一個便當?還是忍著餓?」
  • 前總統蔡英文則在被問及一例一休的問題時說:「你不必跟我說,去跟你的老闆說……要自立自強。」

自以為是並非僅限於官員,這種心態在社會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網路世界,自以為是的現象不減反增。

資訊取得的便利,理應促進多元觀點的交流和理解,但理想歸理想,現實的社群媒體卻造成了更多分裂。

我們往往只想接收自己認同的資訊,並依賴 Google 或其他平台證實自己的觀點,漸漸的人們活在自己建構的同溫層裡,對不同的意見充耳不聞。

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時代,網路根據我們的偏好過濾資訊,只呈現符合我們立場的內容,無法讓我們接觸到其他視角。這種「迴聲室效應」強化了自我的觀點,使人難以相信他人的見解。

再加上社群媒體的即時性,網路上的言論往往情緒化、極端化,不利於理性溝通。最近流行的「Threads」更助長了這種情緒化、極端化的表達,導致衝突增加。

如果衝突能解決問題,那倒是有正面意義。

然而,在同溫層的推動下,衝突的雙方各自固守己見,不僅無法讓步,反而愈發強化自我意識。社群媒體中的支持者更是讓人產生「我才是對的」的錯覺,最終「自以為是」的怪物便因此而生。

這種自以為是的心態不僅影響我們對資訊和事實的認知,也讓我們容易受到假訊息和陰謀論的迷惑。

例如,深信陰謀論的人會執著於自己的「證據」,如認為登月影片是造假,或登月過程遇到了外星人。

自以為是的人如同陰謀論者,只堅信自己相信的世界,完全忽視了其他更具說服力的解釋,也無法放下自己的觀點與成見。

正如撒都該人無法接受復活的可能,因為他們太自以為是。


我們都錯了!要學習智性謙卑


耶穌回答撒都該人:「你們錯了!」而且說了兩次。第一次是在馬可福音12章24節,第二次是在27節說:「你們完全錯了!」

撒都該人錯在「不明白聖經,也不知道上帝的權能。」(馬可福音12:24,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為何耶穌這麼說?因為撒都該人雖然遵守摩西律法的條例,卻未明白其深層意義。

摩西律法中,弟弟娶寡嫂的規定,是為了保障家族的血脈延續和婦女的權益,不讓人偏離上帝的旨意。

然而,耶穌指出,在復活之後,這些律法的約束不再適用,人將自由無拘。正如耶穌所說:

「他們從死裡復活的時候,要跟天上的天使一樣,也不娶也不嫁。」(馬可福音12:25,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裡的「不娶不嫁」意味著他們將成為不再受律法或人情束縛的自由個體。就像退休後不再受公司規定的約束一樣,復活後的人也不再受摩西律法的限制。

因此,耶穌批評撒都該人不理解上帝的權能,因為他們心中缺乏真正的上帝信仰,仍以死板的律法思維看待復活。

耶穌還引用了摩西書中「荊棘燃燒」的經文,上帝對摩西說:

「我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馬可福音12:26,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接著,耶穌解釋:

「意思是說,上帝是活人的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馬可福音12:2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上帝是生命的主宰,有使人復活的能力,因此在祂眼中並無活人或死人之別;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對上帝而言並未死去,他們依然在祂的懷抱中活著,這正是上帝的權能所在。

台灣神學家宋泉盛牧師曾說:

「死亡可以比喻為朋友,一位能讓我們進入上帝懷抱的朋友。」(《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57)

因此,從基督教觀點看,死亡並非結束,而是進入永恆的開始,不再有死亡、病痛和眼淚。

然而,文化上的認知讓我們難以接受死亡是新生命的開端。我們往往認為,只有活著才有希望,未能理解死亡也可成為希望的開啟。

因此,耶穌告訴撒都該人:「你們完全錯了!」他們錯在自以為明白聖經,卻不真正理解;錯在擔任祭司卻不信任上帝的權能。

這話同樣適用於我們今天的信徒。我們身為基督徒,卻可能沒有深入理解聖經,或者懷疑上帝的權能。

耶穌並非單純責備,而是提醒我們反思自身。

心理學家提出「智性謙卑」的概念,意即承認自己可能錯誤,並願意接納修正的資訊。

倫敦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弗萊明(Stephen M. Fleming)在其著作中指出:

「智性謙卑有助於我們消除這些衝突,並彌合意識形態上的鴻溝。」(《高階覺察:幫助思考與學習的後設認知,更加理解自己與他人,且能解釋未來的複雜決策》,史蒂芬.弗萊明(Stephen M. Fleming),李偉誠譯,台北:遠流,2022,p236-237)

這種謙卑提醒我們,要承認自以為是的錯誤,才能真正理解上帝的話語與權能。


承認完全錯了,看事情的眼光就變了


這個充滿自以為是的時代,我們只看見自己價值觀構築的世界。這種「同溫層」的世界,並不能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反而會產生更多的意識形態的衝突與鴻溝。

演說家譚雅·道爾頓(Tonya Dalton)在她的著作中提到:

「其實現實並沒有困住我們,而是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將自已限制住了。」(《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做自己喜歡的、快樂的、有意義的事,拒絕崩潰的無壓生活練習》,譚雅.道爾頓(Tonya Dalton),蔣馨儀譯,台北:高寶國際初版,2020,p40)

許多激勵演說家都鼓勵我們「放遠眼光、擴大格局」,然而,耶穌這位極具影響力的教導者卻有不同的方式。

他提醒我們:「你們完全錯了!」

耶穌的教導並不是要我們僅僅擴展視野,而是要我們謙卑地承認錯誤。

只有在承認錯誤之後,我們的眼光才能得到真正的修正。

真正的改變,並非來自於視野的擴大,而是源自於願意承認錯誤的謙卑態度。如果我們固執己見,即便已經錯誤,也難以改變。

撒都該人是否可能改變?如果他們仍然自以為是,改變的機會將非常渺茫;但若他們願意承認錯誤,或許就還有希望。

期盼,我們能學習智性謙卑,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對上帝、對世界、對他人的眼光將會有所改變。或許,那樣的改變能減少這世界的戰爭與衝突,促進家庭和諧。

願上帝的靈時常與我們同在,引導我們。

avatar-img
7會員
43內容數
每週講道篇,提供參考、複習用。 如有問題或引用錯誤,請不吝指教,協助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馬的講章 的其他內容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莫杜(Henry Mottu):「當上帝失去了祂在我們內心的深度,難道我們不會失喪了我們的人性嗎?」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68)
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牧師:「如果靈修研讀無法在真實世界中產生更大的忠心與服事,那麼,這便是『沒有完整研讀』上帝的話語。」(《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童貴珊譯,出版社:校園書房,2023,博客來電子書)
法國的蘇哈樞機主教(Cardinal Suhard)曾以自己的生命見證說:「倘若沒有上帝,人生毫無意義。」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23)
約翰.加爾文:「宗教如果以民意為主,那人憑什麼隨己意決定超乎萬有的真理?為何降服祖先的吩咐,或多數人的意見,甚至毫不猶豫接受人所教導的神?」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32)
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用企業的方式來經營,教會和牧師的呼召都持續蒙受其害,扭曲變形。」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8)
德雷莎修女:「如果你是個謙遜的人,那什麼都改變不了你,無論是讚美或恥辱,因為你對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心知肚明。」(《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2023,博客來電子書)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莫杜(Henry Mottu):「當上帝失去了祂在我們內心的深度,難道我們不會失喪了我們的人性嗎?」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68)
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牧師:「如果靈修研讀無法在真實世界中產生更大的忠心與服事,那麼,這便是『沒有完整研讀』上帝的話語。」(《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童貴珊譯,出版社:校園書房,2023,博客來電子書)
法國的蘇哈樞機主教(Cardinal Suhard)曾以自己的生命見證說:「倘若沒有上帝,人生毫無意義。」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23)
約翰.加爾文:「宗教如果以民意為主,那人憑什麼隨己意決定超乎萬有的真理?為何降服祖先的吩咐,或多數人的意見,甚至毫不猶豫接受人所教導的神?」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32)
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用企業的方式來經營,教會和牧師的呼召都持續蒙受其害,扭曲變形。」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8)
德雷莎修女:「如果你是個謙遜的人,那什麼都改變不了你,無論是讚美或恥辱,因為你對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心知肚明。」(《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2023,博客來電子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身為基督徒,不得不承認人類的渺小,只能盼望神給我們一點僅存的希望,使我們有力氣去實行祂的旨意,求神若要發怒請手下留情,並醫治我們身心靈的傷痛。
Thumbnail
參加了教會的生命成長營,終於稍微明白為何這麼多人的生命因著這個信仰而有巨大的轉變。 從一開始自我探索、生命根基的重建、生命清理,乃至自我價值認同,都在述說著一件最核心的概念:「神無條件愛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按著神心中獨一無二美好的形象造的。」 凡人的愛有其極限與缺陷,但神的愛源源
真假選擇,如何平衡自己⋯ 要把工作完成在原生世界,真心不是根本,假意才是需要。如何成就假意,就是對獎勵的執著,不能說真心話。真心的執著就是演化真愛,對於獎勵可以不要。結果,要如何完成工作在原生世界,就是一種學問了。 原生世界:不知真、不知假、不知善、不知惡。 點覺一:要贏得原生世界,本該同流。
Thumbnail
世人可以大別為兩類,其一是只關心現實人生的問題,對於所有「形而上」的問題,認為既不直接相關,也不可說不可解。 另一類人則對「生命由何而來,又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何在?」等等的問題耿耿於懷,沒找到答案前,無法獲得心靈的平靜。 不論是幸或不幸,我顯然屬於後者。...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深愛主的誠懇之心,找到無窮幫助;耶穌再臨揭示共產世界真理,呈現神國深處奇蹟。與神同行,非追求神蹟,而是走入神國深處,近神認識祂的道與秘,將天國之道助人過有秩序的生活。人作弄世界,將遭報應,數百年後人口減少,為貪慾的報應。在基督信仰中,成為真認識基督的基督徒,不僅信仰更學習,成為神永生冊上的得恩者。
聖經經文:約翰福音16章31-33節「耶穌回答他們:「現在你們信了嗎? 看哪,時候將到,其實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留下我獨自一人;然而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 我對你們說了這些事,是要使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 我的領悟:
身為基督徒,不得不承認人類的渺小,只能盼望神給我們一點僅存的希望,使我們有力氣去實行祂的旨意,求神若要發怒請手下留情,並醫治我們身心靈的傷痛。
Thumbnail
參加了教會的生命成長營,終於稍微明白為何這麼多人的生命因著這個信仰而有巨大的轉變。 從一開始自我探索、生命根基的重建、生命清理,乃至自我價值認同,都在述說著一件最核心的概念:「神無條件愛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按著神心中獨一無二美好的形象造的。」 凡人的愛有其極限與缺陷,但神的愛源源
真假選擇,如何平衡自己⋯ 要把工作完成在原生世界,真心不是根本,假意才是需要。如何成就假意,就是對獎勵的執著,不能說真心話。真心的執著就是演化真愛,對於獎勵可以不要。結果,要如何完成工作在原生世界,就是一種學問了。 原生世界:不知真、不知假、不知善、不知惡。 點覺一:要贏得原生世界,本該同流。
Thumbnail
世人可以大別為兩類,其一是只關心現實人生的問題,對於所有「形而上」的問題,認為既不直接相關,也不可說不可解。 另一類人則對「生命由何而來,又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何在?」等等的問題耿耿於懷,沒找到答案前,無法獲得心靈的平靜。 不論是幸或不幸,我顯然屬於後者。...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深愛主的誠懇之心,找到無窮幫助;耶穌再臨揭示共產世界真理,呈現神國深處奇蹟。與神同行,非追求神蹟,而是走入神國深處,近神認識祂的道與秘,將天國之道助人過有秩序的生活。人作弄世界,將遭報應,數百年後人口減少,為貪慾的報應。在基督信仰中,成為真認識基督的基督徒,不僅信仰更學習,成為神永生冊上的得恩者。
聖經經文:約翰福音16章31-33節「耶穌回答他們:「現在你們信了嗎? 看哪,時候將到,其實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留下我獨自一人;然而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 我對你們說了這些事,是要使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 我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