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撰寫出我人生必收愛書,也是我未來最懼怕的一種烏托邦——沒有書的世界,政府掌握恐懼,新科技摧毀人類閱讀的思想,消防員工作只剩燒書的反烏托邦經典《華氏451度》——雷‧布萊伯利在二十世紀所塑造的警世未來就深深震撼著我。
這位能遙視未來的作家,已經不只是在當時預測地球人如何移居火星,而是替火星寫歷史了!從現在看有多震撼?當年阿姆斯壯踏在月球塵土上,說著「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時,是 1969 年。而布萊伯利的《火星紀事》則在 1950 年出版,不但是他的成名代表作,更奠定他在科幻小說界的地位。
《火星紀事》並沒有一位特定主角,而是從 2030 年的〈火箭之夏〉——順道一提,我非常喜歡這短短的開頭,是什麼將俄亥俄州的冰天雪地瞬間融化?是那火箭準備升空的氣流,改變了冰霜留在窗戶上的圖案。寥寥幾字,描繪得非常詩意——寫到 2057 年的〈百萬年的郊遊〉。
但其實故事一開始是有點恐怖的,從火星人的視角來看地球人如何前仆後繼地來到自己家鄉,進而阻止。前面三次地球人探勘都失敗,為什麼呢?當你了解火星人的心電感應與變身能力後,甚至會懼怕他們想要用來對付地球人的手法(請各位一定要去看第三支探險隊全軍覆沒的過程,有夠驚悚!),然而到第四次探勘,艦長與隊員的對談成為日後地球人佔領火星,所下的先知預言:
「無論我們怎麼接觸,都無法真正觸及火星。然後我們就會惱羞成怒,你知道到時候我們會怎麼做嗎?我們會剖開撕裂,撕毁表層,改造火星來適應我們。......我們地球人有種天份,專門破壞碩大、美麗的事物。我們沒有在埃及卡納克神廟裡擺幾輛熱狗車的唯一原因是,那裡太偏僻,沒什麼商業價值。」
一開始火星人確實是可怕的,然而當大滅絕降臨,他們卻變成可憐卑微的存在;而一開始遭受迫害的地球人,就這麼相信人定勝天而將一切破壞殆盡。布萊伯利似乎不站在任何一方,僅描述一個星球的人如何遠征另一個星球之人的故事,這當中究竟是預言,還是精準的陳述事實?
為何自己總是深受科幻小說吸引?除了讓我不要自以為是地去設想未來可能,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去驗證,不管人類嘴上如何說著未來多糟多慘,卻總仍會抱持著一絲期待,相信自己的未來仍有希望。
而孤獨也是我在這本書上強烈感受到的,這麼多的故事交錯,視角漸漸從在火星上的火星人,變成在火星上的地球人。然而他們或許破壞、或許想重建地球上美好的一切,卻都脫離不了「自己就是回不去了」的孤獨感。
而這並不是只有到火星上才適用,現代人早已深深體會到,即便處在人群中,自己總會在某些時刻有的格格不入與孤單。或許雷‧布萊伯利只是將這個現象放進了所謂科幻的框架,將情感融入任何一位地球人或火星人:我想要被需要、我想要有人愛或有一個愛人、我想要被認同、我想要維持現狀、我想要改變......大家將各自化身書中任何一位角色,同理家園即將被摧殘的恐懼、興奮自己所希望能開創的未來、體會到最終只剩下自己的孤獨時,究竟是悲慘,還是曾為自己活過而值得?
「你知道他沒教我們怎麼哭。他不想要我們知道這些。他說過,對一個人來說,最悲慘的境遇是,知道何謂孤獨、何謂哀傷,以及哭泣。所以我們不該知道什麼是哭泣和哀傷。」
當中有些從火星人後代視角來看如何與地球人共處,但如果體會過哀傷的苦痛,就不應該知道嗎?我會覺得如果沒有哀傷,就也無法體會後續一丁點快樂帶來的欣喜與感覺到生命的意義了。
最後透過名家波赫士的推薦才得知,其實舊版《火星紀事》中雷‧布萊伯利所設定的未來是 2004 年,於我們現在看早已是 20 年前了,而為了維持「未來歷史」的狀態,新版依照了原 Avon 出版社作者修訂,將年份延後 31 年。
過去大師所幻想的未來,卻是我們的過去;然而他所描寫的未來,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卻又如此符合。沒有多炫目的未來科技,在這充滿詩意的敘述與寫實的人性中,我們想要見證的,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歡迎到畫說IG一起聊聊對這本經典的體悟~是說還有沒有雷‧布萊伯利的粉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