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找到一個對的人傾聽如此重要?|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為什麼找到一個對的人傾聽如此重要?|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看過一本本藉由心理師訪談,鋪陳出求助者的故事,進而讓我們理解身為一人,你的煩惱並不孤單,重點是要如何去應對的書後,我原以為這本也是一樣的敘述方法,沒想到,這次的求助者也包含了心理師自己。

raw-image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知名心理師,同時也是專欄作家的蘿蕊・葛利布,透過專業諮商,讓一個個因摯愛逝世而被困在過去、因癌末而感到未來無望、對晚年生活了無生趣或情感焦慮的人們,一同找到「為什麼我的人生會變成這樣?」的原因;同時也因自己的人生計劃天翻地覆而受苦,進而找人諮商的過程。心理師需要找心理諮商並不讓人意外,更能看見同時身為病者與醫者的一體兩面。我很喜歡蘿蕊在自覺失控後,重新體會到「我知道當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raw-image


讓我喜歡這本書的地方,不只是蘿蕊細細帶出這幾個自覺人生沒救的人的故事,看他們在找她諮商時面臨問題的糾結與痛苦,找到改變的契機;更能直接看到在走出診療室後的她,因感情破裂、知道事情無法挽回,卻依然無法控制地想回到過去,也能看到人為何總是不受控的選擇痛苦。

蘿蕊在找了一位心理師後一一痛批她前男友的過去,大喊著「她接下來的人生都毀了」時,那位心理師反而問了她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我們以為未來不可知,卻總是在痛苦時為自己設定好了。

「我們對未來的看法也會阻礙改變,威力不下於我們對過去的想法。…...我們以為未來是以後的事,但我們其實每天都在心裡創造未來。」

讓我感到雞皮疙瘩的這句話,在於我們都知道過去那些往事會如何影響我們,卻很少會想到我們覺得那不可知的未來,其實就是你在當下的創造。

raw-image



痛苦是沒有辦法被比較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蘿蕊本人,還有那位自戀狂約翰、以及婚姻幸福美滿,前程一片看好卻被診斷出末期癌症的茱莉。

約翰一出場我渾身就感到不舒服XD,想說這老兄到底有什麼毛病,為什麼有人能忍受得了他啊?從前面想迅速跳過他的經歷(好壞),漸漸他無意間透露出亟欲隱瞞的真相,在拒人於千里之外的表層是那一顆害怕重蹈覆轍的心,而到最後,變成先讓我掉淚的故事。

而茱莉的經歷與他的家屬,除了讓我感同身受外,我也不小心跟蘿蕊一樣,會去比較痛苦。

看到茱莉在面對病魔的各種退讓,甚至要一再犧牲摯愛與身體習慣,會讓人覺得我現在的煩惱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蘿蕊說的這句話點醒了我:「貶低自己的煩惱,無異於貶低自己,也貶低那些我沒把他們的痛苦放進痛苦排行榜的人。人無法藉著貶低痛苦來克服痛苦。想克服痛苦,就要接受它,想出處理它他的辦法。」


我們總是會藉由比較讓自己好過,但卻因此忽視了自己根本的問題與需要。任何階段的痛苦都是真實存在的,也不會因為長大了就自覺能解決悲傷,而是在這階段來臨時,讓自己好好感受,畢竟接受還會悲傷的自己,也證明了你還有愛與前進的能力。

raw-image



有時候好,有時候壞

在最後也透過約翰的故事告訴我,「有時候」這個詞的美妙之處。

總認為看過心理諮商就能一勞永逸,讓人正向往上,但人生更多時候,是往前走了一步,又退回好幾步;原地轉圈之時,卻也可能一下突飛猛進。

「有時候」這個詞的美妙之處,它讓我們保持平衡,待在舒適安穩的中間,不死命巴著光譜兩端。它讓我們逃離二元思考的暴政。

這在偶爾陷入低潮時或卡在選擇時也很適用,不是非得甩掉現狀,緊抓著一定要變好的心態,而是找到平衡的辦法,提醒自己過程也是很重要的。

raw-image


因為在思考哪種形式的交流對自己有益而抓起了這本書,卻讓我在面對生活的情緒上收穫良多,有時事情發生就是無意義,但你可以控制對它的反應。引用我很喜歡,書中也有的一句話作結:「刺激和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利,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活出意義來》

raw-image


想看這本書的更多內心話,或想找更多書友一起聊聊其他本書,都歡迎來畫說 IG 逛逛~

avatar-img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112會員
115內容數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只要你有體驗過那麼一點點不平等的感受,那麼不要忘記有這樣的意識存在,也不要覺得什麼都不做,自然有人會懂自己的這種想法。有意識地持續行動與對話,將這些經驗成為墊腳石,也是能繼續推動社會進步的養分吧。
每當工作壓力大、生活中有難以跨過的坎、那些困惑不已的人生旅程,小說總會在某個時段給出答案,或是鋪了下一段路程讓你繼續探索。不那麼速成,也不講求效率,總需要你花點時間來讀的小說,卻能用最低的成本過上一個你永遠不會有的人生,重新理解世界觀看的方式,或提供了足以對抗現實的自由。
這本並不是教你找到好工作三步驟這樣的書,而是透過不同的故事告訴你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真正「夠好」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積極定義的。也讓我在遇見不同領域的人、聽過不同的職涯故事後,找到自己想要的取捨。
時間不復返,成長後或許有很多感嘆、變得複雜、變成自己不想成為的大人,也覺得自己有能力應付更多情緒、更獨立能「處理」更多悲傷,但人生並不是一道能成正比的數學公式。正如哈洛德對裘德說:「需要幫助,或是需要他人,是沒有截止期限的。你不會到了某個特定的年齡,就停止需要。」
5/5渺小一生
三浦紫苑向來擅長描繪平(怪)凡(咖)的角色,幾乎不是大眾普遍認知的成功標竿,有些還有點魯,沒有所謂主角光環,然而即便是冷門產業,卻依然能讓讀完的人有著被感動的幹勁。還能透過主角群們內心的細膩轉折,帶領我們進入廣袤職人世界。
5/5當墨光閃耀
這是一本療癒自我、也是一本人際關係自救指南。如果你有被周遭複雜的關係:親子、伴侶、朋友、工作夥伴、社群連結搞到筋疲力盡過,曾沉浸在悲傷、憤怒,或是對說出真話、拒絕別人感到內疚過,讀這本會非常有共鳴。
5/5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
只要你有體驗過那麼一點點不平等的感受,那麼不要忘記有這樣的意識存在,也不要覺得什麼都不做,自然有人會懂自己的這種想法。有意識地持續行動與對話,將這些經驗成為墊腳石,也是能繼續推動社會進步的養分吧。
每當工作壓力大、生活中有難以跨過的坎、那些困惑不已的人生旅程,小說總會在某個時段給出答案,或是鋪了下一段路程讓你繼續探索。不那麼速成,也不講求效率,總需要你花點時間來讀的小說,卻能用最低的成本過上一個你永遠不會有的人生,重新理解世界觀看的方式,或提供了足以對抗現實的自由。
這本並不是教你找到好工作三步驟這樣的書,而是透過不同的故事告訴你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真正「夠好」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積極定義的。也讓我在遇見不同領域的人、聽過不同的職涯故事後,找到自己想要的取捨。
時間不復返,成長後或許有很多感嘆、變得複雜、變成自己不想成為的大人,也覺得自己有能力應付更多情緒、更獨立能「處理」更多悲傷,但人生並不是一道能成正比的數學公式。正如哈洛德對裘德說:「需要幫助,或是需要他人,是沒有截止期限的。你不會到了某個特定的年齡,就停止需要。」
5/5渺小一生
三浦紫苑向來擅長描繪平(怪)凡(咖)的角色,幾乎不是大眾普遍認知的成功標竿,有些還有點魯,沒有所謂主角光環,然而即便是冷門產業,卻依然能讓讀完的人有著被感動的幹勁。還能透過主角群們內心的細膩轉折,帶領我們進入廣袤職人世界。
5/5當墨光閃耀
這是一本療癒自我、也是一本人際關係自救指南。如果你有被周遭複雜的關係:親子、伴侶、朋友、工作夥伴、社群連結搞到筋疲力盡過,曾沉浸在悲傷、憤怒,或是對說出真話、拒絕別人感到內疚過,讀這本會非常有共鳴。
5/5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