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每週選題| 你家毛小孩跟你說話嗎?



新創用 AI 分析排泄物、 說人話的寵物項圈、基因公司再現袋狼



病識感是指患者知道自己生病並願意尋求幫助,是我最近感受相當強烈的單詞。並不是自己真的生病或有什麼苦痛,而是能更客觀地的看待自己這作為人的個體。生活中有許多的焦慮,有感情、有工作、有自我的不認同與追求,而這些焦慮的堆積將緩慢但顯著的蠶食著自己的認同與價值觀,「 我是不是不夠 …,所以才 … 。」

或許不是真的所謂老了成熟了,而是當自己有點無所謂了,開始用遊客的眼光觀賞這關在枷鎖的可憐生物,才會發現他或許還沒找到方法,但他真的頗努力的。認真地找尋能投入一輩子的志業、放下面子的維持關係、汲汲營營的張手想成為了不起的人。在能直面與認同自己其實是某種不放棄的人的當下,才終於願意緩了腳步並好好的耍一天廢、睡一天覺,因為我知道我不是無情的工作機器,而是需要去蓄積能量、並能再奮力衝刺的人類。


今天也來談談一些有趣的吧。



Photo by Ivana La on Unsplash

選題一|讓你家毛小孩不用教就會講人話

新聞來源:This Talking Pet Collar Is Like a Chatbot for Your Dog — WEIRD

  • 美國新創 Personifi AI 研發出新產品「Shazam 寵物項圈」,透過收音、聲控,項圈讓寵物開始能「 說人話(目前限定英文)」。Shazam 一詞代表將賦予狗貓表達同理心、推理、社交意識和自我意識的服務。
  • 主要運作機制為由智慧項圈像飼主溝通,建立寵物擬人化的形象,包含27個可選角色,每個角色有自己的人格和語音,由人類演員配音。
  • 目前主要針對狗和貓,硬體費用上,狗的價格為595美元而貓的價格為495美元。訂閱費用上,第一年免訂閱,後續每年295美元,若不訂閱則變成普通的智慧項圈。但訂閱服務的好處如包涵安全警報和日常管理。
  • Shazam 項圈還具備安全功能,例如以麥克風和感測器檢測是否有響尾蛇在旁、追蹤寵物的日常作息如進食飲水狀況,甚至是寵物失踪或被綁架時發出警報。
  • 但專家也表示疑慮如貓的溝通方式與狗不同,認為這樣的項圈可能無法有效理解貓的需求,甚至可能導致對寵物的誤解而產生不當應對方式。
雲一點個人想:

當初看到覺得既好笑又好有愛,
雖說是跟寵物聊天,但最終也還是在跟聊天機器人對話。
說到底,這還是為了主人而產生的發明,滿足這單向無回的愛。
跟據科學上的解釋,除了少部分知道肢體語言與叫聲差異,
毛小孩的情緒與表達多數還是玄學,全由飼主的主觀詮釋。
但這項圈依飼主的情感投射而設計出的人格語音,將對方形塑成理想的另一半。
這未曾也是自己與毛小孩更能共感的方式呢?
我自己對這產品充滿期待,
擁有越多的行為數據如體型、運動頻率、吠叫大小聲、吃飯速度,
在跟平均值相互比較後,Shazam 勢必能更有效的歸納出孩子的「相對真實性格」。
說不定日後能依造這些要素模擬毛小孩的「真實人聲」,
飼主不久就能看到說流利小賤話的柯基在和渾厚老粗的博美對幹了。




Photo Credit: Hans Veth on Unsplash

選題二|復活一隻像袋狼的非袋狼

新聞來源:‘De-Extinction’ Company Says It’s Very, Very Close to a Complete Tasmanian Tiger Genome — GIZMODO

  • 生物公司 Colossal Biosciences 近期提到對塔斯馬尼亞虎(袋狼)的去滅絕或復活計劃已完成約99.9%,僅剩45個缺口待填補。
  • 其中的基礎是從一個保存於乙醇中的110年老虎樣本中提取RNA,並且重建近乎完整的袋狼基因組。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從與袋狼最接近的現存物種 — 脂尾袋鼬 (Fat-Tailed Dunnart) 中提取細胞。
  • 那何謂代理物種? Colossal 的去滅絕並不是讓真正的袋狼復活,而是創造與其外觀和生態功能相似的代理物種。這些物種不會完全相同,但將被設計成能在現代環境中生存。
  • Colossal 也正在努力改善現存物種 — 北方袋鼬(Northern Quoll)的基因組,以提高它們對入侵物種 — 蔗蟾蜍(Cane Toad)的毒的抵抗力。
  • 但專家對於復活滅絕物種的道德性表示擔憂,認為應該將資源用於保護現存瀕危物種。
雲一點個人想:

我並非生物與基因的專家,
但看到類似新聞既興奮但擔心。
興奮的點是這樣如夢似幻似乎相對成熟了,
好像小時候在純白實驗室裡合成奇美拉的不成熟幻想近在眼前,
而我們在面對生態系中被破壞的缺口也有了更多的對應手法。
但擔心的點也正在騎對立面,
大學生態多樣性的修課中有提到:
「 沒有任何物種能完全取代或恢復原本被破壞的生態關係。」
任何動物的捕食與適性都存在大小的差異,
但這些差異卻會產生具大的習性變化,這是很難預料的。
雖然與外來種的定義不一樣,但畢竟其還是本不存在的生體。
我們甚至不能保證其影響不遠過外來種。



Photo Credit: Alexandra Tran on Unsplash

選題三|看我如廁吧!人工腸道智慧

新聞來源:Throne’s toilet camera takes pictures of your poop — TechCrunch

  • 健康科技公司 Throne 開發一款夾在馬桶側邊的相機,主要功能是拍攝使用者的排便情況。最初公司本來主攻醫療人員招聘市場,但隨即意識到市場過於飽和,於是決定轉向消費者硬體,最終專注於排便監測。
  • 目前產品還處於測試階段,利用 AI 分析排泄物,以評估腸道健康和水分攝取。Throne 稱其技術為「 Artificial Gut Intelligence 人工腸道智慧」,由醫生訓練 AI 使其理解排泄物與健康的關係。
  • 目前目標客群特別針對老年人及有慢性消化問題(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和IBS)的人群。
  • 因應消費者的隱私與安全性疑慮,Throne 提到所拍攝的圖像是匿名、並設有「隱私與安全」頁面提供說明。相機僅記錄馬桶內的內容,且會自動刪除與健康無關的資料。用戶可隨時查閱及刪除其數據,所有數據均以TLS 1.2 或更高標準加密存儲。
雲一點個人想:

在撇除對於科技的隱私與安全資料疑慮外,
個人覺得其需求度應該相當高。
隱私,或者特指願意說出隱疾是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心理障礙。
特別是針對日常的排便行為,
在未有出血前都可能直接當作「消化不好」來粉飾太平。
再者,在台灣以外的國家,醫療量能大多不太足夠,
光看個病就要先排三週,同時病患可能認為「說不定一兩週自然就好了」,
意願又再一次被打折扣。
腸胃道疾病很多時候是慢性的、長期的累積,
但這一來一往的拖延就造就了為時已晚的病症。
而腸胃道的治療也多是需要逐步耗時的邊吃藥、邊調藥、邊觀察,
在沒有便利的醫療資源監視下,過程中若沒有確實的紀錄排泄物的變化,
不難想復發與加劇的可能性。




如果有任何問題請別客氣留言或email我,任何建議與交流都是樂意至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