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與梵谷自畫像的相遇(尋光之路前導篇)

其實猶豫很久,這展覽我想切入的寫作角度,因此今天寫的前導篇,其實是我送給自己的預演。

我真正去主動認識梵谷、羅丹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是在我線上購買完門票後才開始的,也就是在我去現場看展覽的前一天。

他們留下來的創作,或是在世時的生活故事,經後人的挖掘、研究、甚至再製新作品,資訊量可說非常豐厚。

我從蔣勳談梵谷的podcast,開始思考自畫像凝視的關係,用聲音開始想像:梵谷面對自己的容貌,以及人生,內心有哪些矛盾?透過畫筆,如何用線條與色彩去展開它們?


P.S獨自逛展時,我會在賞畫的當下自由書寫出我對色澤、構圖和意境的聯想。這份習慣,是從去年鄭麗雲的展覽開始的建立的!
(畫作能透過攝影保留下來固然珍貴,但色澤會與當下的體會略有不同了)

延伸閱讀:我在鄭麗雲個展,看見自己能自在進出「忽高忽低的能量感受」


在前導篇,先分享梵谷的自畫像,打頭陣吧!

自畫像。1887年4-6月|2024.09.22攝影

臉上好像有毛!臉頰蘋果肌有線條,他用線條左右往太陽穴梳開,接續上頭髮的毛流。鼻翼也是,毛流如河地往臉頰流去

肌膚的律動筆觸,雖然與他的鬍子一樣,但肌膚的表現卻更生動。

嘴巴是鮮紅色的呢。眉間像漩渦,將眼皮和眼窩擠在一起。他的左眼是用力的。

衣服是美麗的水藍色,語音導覽(志玲姐姐)說這象徵著當時的中產階級。

最後背景是舒服的綠,像是在森林或戶外。他雖然面露嚴肅,但他是選擇直面光原、身處綠意的。

也許是有一點的畏光眼睛,但他眼神,可以望去很遠的地方


過去面對畫作,我對風景的感觸層次,總是遠大過於肖像畫。

但經過奇美博物館的兩次展覽體驗《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與《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最後由蔣勳推一把,我才漸漸開始練習欣賞肖像畫的美。(梵谷成了我咀嚼人像畫的白老鼠呢)


兩個展共看了6.5小時,真應該要在包包放一包餅乾充飢!|2024.09.22攝影


這個月挑戰日更三十,因此咀嚼畫作的篇幅會拆成小篇一些,後面的部分,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