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參加了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主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主講者包括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
論壇非常精彩,論壇心得將分成上下集與大家分享,以下是楊儒賓老師所提出的幾個關鍵點。
楊儒賓老師談及現代世界趨勢,強調其一體化、平面化和非人文化。
他舉例說明,例如在北京,沒有手機無法點菜或叫計程車。人文精神由誰先提出的呢?近代唐君毅先生最先提出人文精神的概念,其著作《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起初是為了對抗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
從 AI 世界的角度出發,楊老師以「無怎麼會有?」為起點,討論 AI 依靠大數據資源創造,而這些資源來自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連接。隨後,他進一步探討「真正的創造性是什麼?」楊老師引用「文是天地之心」來解釋,指出在中國哲學中,天地之心象徵宇宙運行的內在主導方向,類似於人心對身體的主導作用。
他補充說,創造的底層與世界有神秘連結,這是一種人與世界隱秘的一體化。楊老師指出,創造活動也是人的主體性表現。AI 是最接近人類話語的創造,因為其生成來自大數據,因此 AI 的作品兼具普遍性與個體性。然而,世界的一體化和平面化減少了創作者的特性,削弱了差異性。接著,楊老師透過《易經》的《無妄卦》談虛妄的世界。
《無妄卦》象徵沒有虛妄的自然狀態,天在上面包容,雷在下面動,天穩固地支持這個過程。人引發的動作常帶有意圖和行為的虛妄,這與自然的純粹和真實不同。在天地之間孕育和滋養生命,如果能夠勇敢、冷靜地面對,不虛妄,就能重生。
語言與思考密切相關,AI 只是在人類既有知識上運作,缺乏創造性。語言是人類真實存在的表現,具有極大的創造力,能產生生生不息的作用。最後,楊老師引用莊子、洪堡特和海德格的觀點結束講座。
莊子:對詩歌的影響極大。
洪堡特:語言是建構思想的器官。
海德格:語言討論人的存在(語言如何召喚存在)。
上半場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聽楊儒賓老師的講座,感覺時間過得飛快,50 分鐘轉瞬即逝。老師提出的問題非常有趣,例如「無怎麼會有?」我的觀點是,無不是真空,而是一種狀態。當小個體聚集在一起,狀態便會改變,從而形成「有」。
關於「真正的創造性是什麼?」我想到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佛洛姆認為,對有創造性的人來說,克服依賴性和全能心態,對自己的天賦能力產生信仰,並勇於依靠自己的能力實現目標,是真正的創造性。楊老師從東方哲學的觀點指出,人的生命與宇宙有隱秘的連結,創造是自然的本能。勇敢、冷靜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被焦慮所控,天地會穩固地支持這個重生的過程。
老師很幽默一直說他是個焦慮的人,結果第三部分的共談人有一位老師是他的學生,馬上就出賣楊老師,說老師不焦慮,旁邊的人才焦慮,有一次因為楊老師不帶手機結果走錯會場,讓工作人員找人找得人仰馬翻的故事,楊老師還很開心的說,有的國家入境要檢查手機,但他不用,因為他沒有手機,哈哈哈哈~
一般人如何看待哲學?
許多人認為哲學毫無實用性。現代世界基本上是哲學造就。今天,我要與你分享哲學的威力與深遠影響。
哲學家的定義
當人們提到哲學家時,通常會想到有誰?柏拉圖、佛洛伊德、馬克思和尼采。然而,這些人並非專業哲學系出身。柏拉圖生活在沒有哲學系的時代﹙他的本業是雕刻﹚;佛洛伊德是精神科醫師;尼采從事神話和文獻學的研究。他們的成就並不來自於哲學系,而是通過獨立的研究和思考。
我的老師蔡美麗常提醒我們:「不要期望自己成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通過練習就能成為的。你最好成為一個會講、會寫的哲學老師,把哲學傳達給他人。哲學家都是人精。」
真正的哲學家和文學家等「家」都是天生的,並非努力就能成就的。任何對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的人,都可以被稱為哲學家。佛洛伊德就是一個例子。他在治療精神病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重要觀點,並記錄下來。這些觀點後來被文學、藝術和政治領域的人們廣泛接受和應用,最終他被提升為哲學家的地位。
哲學的本質
哲學是什麼?在人文領域,哲學是最簡單的入門鑰匙。任何人的思想如果能夠深刻反映時代精神,並引起廣泛共鳴,他們就可能被納入哲學史。因此,理解哲學史有助於我們快速理解文明的發展。
柏拉圖:西方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圖認為,感覺帶來的感受是不夠真實的,稱之為「流變的世界」,因為它隨個人而變,也許個人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他推崇「超感官」,後人稱為理性。通過理性推論得出的必然存在是最純粹的,例如,直角三角形的定義是擁有一個90度的直角。形而上學在任何大學的理論學科中都普遍存在。在柏拉圖之後大約1300年左右,宗教哲學時代用另一種方式延續柏拉圖的思想,大量運用了柏拉圖的邏輯來探討「什麼是永恆」的問題。
伽利略:到四百年後才驗證成功的科學家
伽利略提出了「石頭與羽毛哪個會先著地?」有關自由落體的思想實驗,但他的前輩反對,並要求驗證。古典科學認為,石頭會先著地,因為它屬於土象,而羽毛屬於火象,具有上升的特性。這個思想實驗直到2012年美國NASA的實驗才證實,鐵球與羽毛在真空中同時著地。一個未經驗證的思想實證,人類用了四百年,讓哲學家海德格,在1935年的《物的追問》中提出這個提問:「科學真的講驗證嗎?還是科學依憑的是另外一個東西?」
牛頓:超越伽利略,提出連驗證都無法的定律
牛頓提出的三大定律,第一條「靜者恆靜,動者恆動」永遠無法驗證,因為沒有人能夠在永恆的角度觀測。海德格說:「也許現代科學的發生,它並不在於科學比較容易驗證。而是在於後來時代裡頭,對於常民老百姓來講,講「我們科學是可以驗證的」,它很容易跟中世紀的神學作對比。因為上帝跟天使都沒辦法驗證,所以老百姓相信這個東西。」
牛頓為什麼在歷史上這麼重要?因為他用力學原則,用算的就可以解釋地面上的東西。另一個原因是他提出,只要關注它的質量,跟事物的種類無關。對他的前輩來說,這很不可思議:你怎麼會看你的世界只剩下數據計算?這讓我想到以前我們算圓周運動,會覺得算這要幹嘛?但當你知道科學史後就知道這是很必要的一步,牛頓晚年發展微積分,他看到是什麼東西?因為你看到了圓周/拋物線這種曲線的運動,它在每個瞬間都把它變成直角化。講這個格式很有點意思,因為重視他後面的邏輯思考:你的感官經驗看到的只是表象。我們看到它呈圓周運動,拋物線運動,可是透過數學計算,你會知道,在你眼睛照不到的那個微瞬間裡頭,它每一道都算是直線抬頭角度的力量,那麼這樣他就把這個世界解釋完,又會造成什麼樣效應呢?
科學觀-近代文化演變的DNA
這不禁讓我們感到疑惑,海德格要翻案這個科學史要做什麼?他是想說:那現代科學憑什麼成立?
海德格說:「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人都是在西方的高等學院的殿堂裡頭,在寫他們學說。」說一個最簡單的解釋理由是:因為他們符合西方的最高端的那個文化。他們嚮往的精神,那個精神是什麼?海德格告訴你,恰巧是形而上,哲學。
為什麼?因為從古希臘開始,他們就相信:能夠被你驗證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那個東西比較低,而通過理性推敲而出來的原理原則,這個東西比較高,所以這些人在學院裡頭是無法被驗證,或者驗證失敗。
提出思想實驗的人是在一個最理想的這種思辨的情況下,推出來一個最完美的情況,西方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的推論式,他是形而上的,另外一個是一定會做過﹙驗證﹚。如果這樣的話,近代科學它重要的精神不在驗證,而在於它跟哲學形而上很像。
伽利略、哥白尼及牛頓帶來的科學革命真正最大的力量,其實不在於經驗觀察,而在於什麼東西呢?在於他們帶來的全面數據化的宇宙。請記住這一條原則。
我們今天眼前的天跟地,純粹是數據計算就算得出來,這是最可觀的,現代性的第一步。這種科學觀今天深植我們的心中,變成近代文化的DNA。
工業革命:現代世界的另一條軸線
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現代,生產變得更加便利和快速。「泰勒流水線」是早期資本主義的完美表達,效率極高,但工人無法掌握整體流程,僅負責簡單重複的工作,簡單的話我就能夠加快這個流程,加快資本主義。這個邏輯後來不是只用在工廠,其實後面我說為什麼工業革命加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有個特徵是公司。換言之老闆認為只要把你的時間賣給我,而且你負責的功能非常之少又簡單,就能夠帶來效率。老闆不再認識勞工,他看到的是整個出來的效果,對資本家來說,你(勞方)合理的提供我的業績是什麼,你要多少薪資,回報給你,所以我們進入到一種用數據的計算人際關係的一個世界。
當一切都數據化後?反思現代世界與意義的連結
為什麼你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頭?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唯有數據化的東西,你才認為客觀的理性,這就是現在世界的打造的一個過程。你去想一想,我每天睜開眼睛,最重要是哪三件事情?
第一個: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我怎麼理解它?科學革命告訴你,算!
第二件事情:我每天張開眼睛,我總要理解身邊的這些人,他跟我應該什麼樣關係,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去告訴他?算!你算算你幾斤幾兩,你算算那個人跟你合作幾斤幾兩。
對啊,這夠不夠理性,很理性非常之理性。
有一個基本上是從直覺哲學史或是西方的思想,他會這樣去講:自從這四百年前,就是科學革命之後,人類再也看不到自然。因為他的眼睛看到自然,是把自然轉成自然資源,然後150年前的工業革命之後,人再也看不到人了,因為我直接把你們轉成人力資源。
為什麼今天我們人文會處於弱勢期?從400年前或150年下來,這個(數據化)邏輯一旦成立,我們一般的生活是這樣運作的話,你就很難去算什麼叫做藝術跟人文的價值了。因為他無法轉換成功轉化成價格的話,我就不知道他價值是什麼。
但是我要跟你講是反過來的另外一個東西:意義是什麼?
現代社會的打造過程中,數據化成為唯一客觀理性的標準。這種邏輯使我們難以衡量藝術與人文的價值,因為它們無法轉化成價格。我覺得今天的主題:「現代世界的形成與缺憾」在這個地方:你不能討論意義。
總結
為什麼尼采在人類的歷史上,在哲學史上,他這麼重要?
他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理性,但缺乏人性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找回人性,探索那些無法用數據計算的方面。尼采的思考啟發了20世紀的哲學,如現象學、詮釋學和存在主義,你有深厚的人文藝術的訓練的話,你可以進入到這一塊,讓你活的像個人。
佛洛依德他寫那個《夢的解析》時也賣得不好,可是他也開出了一條,後面我們稱作為精神分析的道路,不管所有人講的好不好,但這個方向要對。也就是那一個我們以為的表面理性,背後更龐大的代表生命力那個東西。這些學派都在挖掘生命中難以計算的價值。在心理學這種是已經是更高境界地方,它直接進入到哲學裡頭了,因為它在完成那一個允諾。
20世紀是一個文化的危機,那個一切看似都很富足,但是也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比我們現代文化更貧瘠的,我們窮到只剩下數據的這個時代。人應該怎麼走?這是我覺得今天要談的東西,21世紀的我們應該去想的一個功課:【現代世界的形成及缺憾。】
心得
紀老師帶聽眾穿越西洋哲學史,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我們從柏拉圖時期穿越到佛洛依德的近代。走入近代科學的脈絡,從科學史接到海德格,簡直是打開平行宇宙,精彩萬分!真的很有時空旅人的感覺!這需要與現代主流社會價值觀拉開距離,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對現代社會提出叩問與反思。
我也時常被問到「這樣人生有什麼意義?」諸如此類的問題。有些人會認為找意義是因為沒事做,或是太閒,我反對「太閒或過太爽才會想要找意義」的看法。有人生存得好就是他的意義,有人認為生命不是只生存,還有其它意義可以追求﹙如悉達多﹚。
據我所知,很多年輕人是因為做這些有「意義」才能驅動自己前進。有些人為了要找到自己工作的意義,還會花錢去上創造工作意義的工作坊。特別是AI世代的超速社會,讓人容易迷失自我,我想在「意義」的找尋上,這是普世人類都會好奇想知道,並不限於文青、知青跟憤青的問題。
正如老師最後的提醒,我們身處焦慮時代,如果能夠與哲學親近,是打開人文領域最簡單的一把鑰匙,能夠讓自己有深厚的人文藝術訓練,就能活得像個人,能夠在精神世界悠遊是非常富足的。關於這點我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