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上週,我參加了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主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主講者包括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

論壇非常精彩,論壇心得將分成上下集與大家分享,以下是楊儒賓老師所提出的幾個關鍵點。

準備入座的會場

準備入座的會場


上半場
新人文精神的開展
講者:楊儒賓老師


楊儒賓老師談及現代世界趨勢,強調其一體化、平面化和非人文化。

他舉例說明,例如在北京,沒有手機無法點菜或叫計程車。人文精神由誰先提出的呢?近代唐君毅先生最先提出人文精神的概念,其著作《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起初是為了對抗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

從 AI 世界的角度出發,楊老師以「無怎麼會有?」為起點,討論 AI 依靠大數據資源創造,而這些資源來自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連接。隨後,他進一步探討「真正的創造性是什麼?」楊老師引用「文是天地之心」來解釋,指出在中國哲學中,天地之心象徵宇宙運行的內在主導方向,類似於人心對身體的主導作用。

他補充說,創造的底層與世界有神秘連結,這是一種人與世界隱秘的一體化。楊老師指出,創造活動也是人的主體性表現。AI 是最接近人類話語的創造,因為其生成來自大數據,因此 AI 的作品兼具普遍性與個體性。然而,世界的一體化和平面化減少了創作者的特性,削弱了差異性。接著,楊老師透過《易經》的《無妄卦》談虛妄的世界。

《無妄卦》象徵沒有虛妄的自然狀態,天在上面包容,雷在下面動,天穩固地支持這個過程。人引發的動作常帶有意圖和行為的虛妄,這與自然的純粹和真實不同。在天地之間孕育和滋養生命,如果能夠勇敢、冷靜地面對,不虛妄,就能重生。


語言與思考密切相關,AI 只是在人類既有知識上運作,缺乏創造性。語言是人類真實存在的表現,具有極大的創造力,能產生生生不息的作用。最後,楊老師引用莊子、洪堡特和海德格的觀點結束講座。

莊子:對詩歌的影響極大。
洪堡特:語言是建構思想的器官。
海德格:語言討論人的存在(語言如何召喚存在)。


上半場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聽楊儒賓老師的講座,感覺時間過得飛快,50 分鐘轉瞬即逝。老師提出的問題非常有趣,例如「無怎麼會有?」我的觀點是,無不是真空,而是一種狀態。當小個體聚集在一起,狀態便會改變,從而形成「有」。

關於「真正的創造性是什麼?」我想到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佛洛姆認為,對有創造性的人來說,克服依賴性和全能心態,對自己的天賦能力產生信仰,並勇於依靠自己的能力實現目標,是真正的創造性。楊老師從東方哲學的觀點指出,人的生命與宇宙有隱秘的連結,創造是自然的本能。勇敢、冷靜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被焦慮所控,天地會穩固地支持這個重生的過程。

老師很幽默一直說他是個焦慮的人,結果第三部分的共談人有一位老師是他的學生,馬上就出賣楊老師,說老師不焦慮,旁邊的人才焦慮,有一次因為楊老師不帶手機結果走錯會場,讓工作人員找人找得人仰馬翻的故事,楊老師還很開心的說,有的國家入境要檢查手機,但他不用,因為他沒有手機,哈哈哈哈~


下半場

紀老師正在講西方文明的哲學史

紀老師正在講西方文明的哲學史

現代世界的形成與缺憾
講者紀金慶老師

一般人如何看待哲學?

許多人認為哲學毫無實用性。現代世界基本上是哲學造就。今天,我要與你分享哲學的威力與深遠影響。

哲學家的定義


當人們提到哲學家時,通常會想到有誰?柏拉圖、佛洛伊德、馬克思和尼采。然而,這些人並非專業哲學系出身。柏拉圖生活在沒有哲學系的時代﹙他的本業是雕刻﹚;佛洛伊德是精神科醫師;尼采從事神話和文獻學的研究。他們的成就並不來自於哲學系,而是通過獨立的研究和思考。

我的老師蔡美麗常提醒我們:「不要期望自己成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通過練習就能成為的。你最好成為一個會講、會寫的哲學老師,把哲學傳達給他人。哲學家都是人精。」

真正的哲學家和文學家等「家」都是天生的,並非努力就能成就的。任何對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的人,都可以被稱為哲學家。佛洛伊德就是一個例子。他在治療精神病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重要觀點,並記錄下來。這些觀點後來被文學、藝術和政治領域的人們廣泛接受和應用,最終他被提升為哲學家的地位。

哲學的本質

哲學是什麼?在人文領域,哲學是最簡單的入門鑰匙。任何人的思想如果能夠深刻反映時代精神,並引起廣泛共鳴,他們就可能被納入哲學史。因此,理解哲學史有助於我們快速理解文明的發展。

柏拉圖:西方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圖認為,感覺帶來的感受是不夠真實的,稱之為「流變的世界」,因為它隨個人而變,也許個人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他推崇「超感官」,後人稱為理性。通過理性推論得出的必然存在是最純粹的,例如,直角三角形的定義是擁有一個90度的直角。形而上學在任何大學的理論學科中都普遍存在。在柏拉圖之後大約1300年左右,宗教哲學時代用另一種方式延續柏拉圖的思想,大量運用了柏拉圖的邏輯來探討「什麼是永恆」的問題。

伽利略:到四百年後才驗證成功的科學家


伽利略提出了「石頭與羽毛哪個會先著地?」有關自由落體的思想實驗,但他的前輩反對,並要求驗證。古典科學認為,石頭會先著地,因為它屬於土象,而羽毛屬於火象,具有上升的特性。這個思想實驗直到2012年美國NASA的實驗才證實,鐵球與羽毛在真空中同時著地。一個未經驗證的思想實證,人類用了四百年,讓哲學家海德格,在1935年的《物的追問》中提出這個提問:「科學真的講驗證嗎?還是科學依憑的是另外一個東西?」

牛頓:超越伽利略,提出連驗證都無法的定律


牛頓提出的三大定律,第一條「靜者恆靜,動者恆動」永遠無法驗證,因為沒有人能夠在永恆的角度觀測。海德格說:「也許現代科學的發生,它並不在於科學比較容易驗證。而是在於後來時代裡頭,對於常民老百姓來講,講「我們科學是可以驗證的」,它很容易跟中世紀的神學作對比。因為上帝跟天使都沒辦法驗證,所以老百姓相信這個東西。」

牛頓為什麼在歷史上這麼重要?因為他用力學原則,用算的就可以解釋地面上的東西。另一個原因是他提出,只要關注它的質量,跟事物的種類無關。對他的前輩來說,這很不可思議:你怎麼會看你的世界只剩下數據計算?這讓我想到以前我們算圓周運動,會覺得算這要幹嘛?但當你知道科學史後就知道這是很必要的一步,牛頓晚年發展微積分,他看到是什麼東西?因為你看到了圓周/拋物線這種曲線的運動,它在每個瞬間都把它變成直角化。講這個格式很有點意思,因為重視他後面的邏輯思考:你的感官經驗看到的只是表象。我們看到它呈圓周運動,拋物線運動,可是透過數學計算,你會知道,在你眼睛照不到的那個微瞬間裡頭,它每一道都算是直線抬頭角度的力量,那麼這樣他就把這個世界解釋完,又會造成什麼樣效應呢?

科學觀-近代文化演變的DNA


這不禁讓我們感到疑惑,海德格要翻案這個科學史要做什麼?他是想說:那現代科學憑什麼成立?
海德格說:「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人都是在西方的高等學院的殿堂裡頭,在寫他們學說。」說一個最簡單的解釋理由是:因為他們符合西方的最高端的那個文化。他們嚮往的精神,那個精神是什麼?海德格告訴你,恰巧是形而上,哲學。


為什麼?因為從古希臘開始,他們就相信:能夠被你驗證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那個東西比較低,而通過理性推敲而出來的原理原則,這個東西比較高,所以這些人在學院裡頭是無法被驗證,或者驗證失敗。

提出思想實驗的人是在一個最理想的這種思辨的情況下,推出來一個最完美的情況,西方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的推論式,他是形而上的,另外一個是一定會做過﹙驗證﹚。如果這樣的話,近代科學它重要的精神不在驗證,而在於它跟哲學形而上很像。

伽利略、哥白尼及牛頓帶來的科學革命真正最大的力量,其實不在於經驗觀察,而在於什麼東西呢?在於他們帶來的全面數據化的宇宙。請記住這一條原則。

我們今天眼前的天跟地,純粹是數據計算就算得出來,這是最可觀的,現代性的第一步。這種科學觀今天深植我們的心中,變成近代文化的DNA。

工業革命:現代世界的另一條軸線


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現代,生產變得更加便利和快速。「泰勒流水線」是早期資本主義的完美表達,效率極高,但工人無法掌握整體流程,僅負責簡單重複的工作,簡單的話我就能夠加快這個流程,加快資本主義。這個邏輯後來不是只用在工廠,其實後面我說為什麼工業革命加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有個特徵是公司。換言之老闆認為只要把你的時間賣給我,而且你負責的功能非常之少又簡單,就能夠帶來效率。老闆不再認識勞工,他看到的是整個出來的效果,對資本家來說,你(勞方)合理的提供我的業績是什麼,你要多少薪資,回報給你,所以我們進入到一種用數據的計算人際關係的一個世界。

當一切都數據化後?反思現代世界與意義的連結


為什麼你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頭?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唯有數據化的東西,你才認為客觀的理性,這就是現在世界的打造的一個過程。你去想一想,我每天睜開眼睛,最重要是哪三件事情?
第一個: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我怎麼理解它?科學革命告訴你,算!
第二件事情:我每天張開眼睛,我總要理解身邊的這些人,他跟我應該什麼樣關係,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去告訴他?算!你算算你幾斤幾兩,你算算那個人跟你合作幾斤幾兩。
對啊,這夠不夠理性,很理性非常之理性。

有一個基本上是從直覺哲學史或是西方的思想,他會這樣去講:自從這四百年前,就是科學革命之後,人類再也看不到自然。因為他的眼睛看到自然,是把自然轉成自然資源,然後150年前的工業革命之後,人再也看不到人了,因為我直接把你們轉成人力資源。

為什麼今天我們人文會處於弱勢期?從400年前或150年下來,這個(數據化)邏輯一旦成立,我們一般的生活是這樣運作的話,你就很難去算什麼叫做藝術跟人文的價值了。因為他無法轉換成功轉化成價格的話,我就不知道他價值是什麼。

但是我要跟你講是反過來的另外一個東西:意義是什麼?

現代社會的打造過程中,數據化成為唯一客觀理性的標準。這種邏輯使我們難以衡量藝術與人文的價值,因為它們無法轉化成價格。我覺得今天的主題:「現代世界的形成與缺憾」在這個地方:你不能討論意義。

總結


為什麼尼采在人類的歷史上,在哲學史上,他這麼重要?
他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理性,但缺乏人性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找回人性,探索那些無法用數據計算的方面。尼采的思考啟發了20世紀的哲學,如現象學、詮釋學和存在主義,你有深厚的人文藝術的訓練的話,你可以進入到這一塊,讓你活的像個人。

佛洛依德他寫那個《夢的解析》時也賣得不好,可是他也開出了一條,後面我們稱作為精神分析的道路,不管所有人講的好不好,但這個方向要對。也就是那一個我們以為的表面理性,背後更龐大的代表生命力那個東西。這些學派都在挖掘生命中難以計算的價值。在心理學這種是已經是更高境界地方,它直接進入到哲學裡頭了,因為它在完成那一個允諾。

20世紀是一個文化的危機,那個一切看似都很富足,但是也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比我們現代文化更貧瘠的,我們窮到只剩下數據的這個時代。人應該怎麼走?這是我覺得今天要談的東西,21世紀的我們應該去想的一個功課:【現代世界的形成及缺憾。】

心得


紀老師帶聽眾穿越西洋哲學史,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我們從柏拉圖時期穿越到佛洛依德的近代。走入近代科學的脈絡,從科學史接到海德格,簡直是打開平行宇宙,精彩萬分!真的很有時空旅人的感覺!這需要與現代主流社會價值觀拉開距離,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對現代社會提出叩問與反思。

我也時常被問到「這樣人生有什麼意義?」諸如此類的問題。有些人會認為找意義是因為沒事做,或是太閒,我反對「太閒或過太爽才會想要找意義」的看法。有人生存得好就是他的意義,有人認為生命不是只生存,還有其它意義可以追求﹙如悉達多﹚。

據我所知,很多年輕人是因為做這些有「意義」才能驅動自己前進。有些人為了要找到自己工作的意義,還會花錢去上創造工作意義的工作坊。特別是AI世代的超速社會,讓人容易迷失自我,我想在「意義」的找尋上,這是普世人類都會好奇想知道,並不限於文青、知青跟憤青的問題。

正如老師最後的提醒,我們身處焦慮時代,如果能夠與哲學親近,是打開人文領域最簡單的一把鑰匙,能夠讓自己有深厚的人文藝術訓練,就能活得像個人,能夠在精神世界悠遊是非常富足的。關於這點我深有體會。

4會員
55內容數
討論影集故事書籍電影的思考記錄,照見人生與自我探索,佐以心理學與哲學的視域,記錄作者思考的軌跡,與你的心靈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瓦解新時代焦慮,牛妞這麼說:『不要下輩子才做,這輩子就開始吧!』『不要下輩子才做,這輩子就開始吧!』 這是牛妞人生將近三十年才悟出的道理。 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想好好的擁抱曾經過度努力的自己,說一聲:「你做得很好了!」 謝謝你,為了成為父母期待中的樣子,你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吃力的學習,即便那不是你所擅長的事物;我想告訴你,其實你可以做自己,做自己不代表無法
Thumbnail
avatar
牛妞ㄉ 🐮 廢廢生活圖鑑 ☀️插畫生活記錄📍美食旅行 | 居家日常開箱
2024-04-03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教育焦慮:如何應對?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Thumbnail
avatar
尼爾森
2024-03-07
這學分算了吧:網路時代下,那場名為「焦慮」的大學生壓力戰爭 「你們知道嗎?我那時候腦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沒用,完全被自己爛到了。」看在陽明交大讀書第五年的林子涬(化名),說話語氣給人溫暖又好親近的氛圍,反而令人格外心疼憂鬱症發病的她將會多煎熬。 同儕較勁、人際關係、家庭溝通⋯⋯,大學生在小型社會裡生活,青黃不接的年紀使人特別迷惘。面對時空變化、面對壓力產生
Thumbnail
avatar
張玳瑋
2023-05-28
在焦慮的時代,看見新的確定性​都說這是個 #焦慮 的時代,焦慮來自我們失去對 #未來的掌控感。​ ​以往走得通的路,現在都變了,前一輩的經驗都不能用了。小至個人選讀的科系、進入的職業、嫁娶的家庭、生養的孩子...沒有一項能保障安穩。​ ​到底在充滿不確定性焦慮的時代裡,有沒有一點 #確定性?​ ​
Thumbnail
avatar
\SOHO/ 小六小姐
2022-07-31
阿姨時代:今天有點焦慮 Day 71 / 365今天這麼好的天氣我居然在焦慮。但沒事啦!可能是太久沒有出遠門了,一次要出門兩三個禮拜,有點不知道該怎麼收行李。#阿姨時代:Day 71 / 365 但沒事啦!可能是太久沒有出遠門了,一次要出門兩三個禮拜,有點不知道該怎麼收行李。 #阿姨時代:Day 71 / 365
Thumbnail
avatar
吳姓主筆
2022-03-12
疫情時代"焦慮肥"是不是也悄悄找上你了 小花(化名)在疫情期間居家工作一段時間,隨著疫情降溫回到公司上班。業務關係要南征北討,移動範圍很大。當時還沒有打到疫苗的她,家裡上有老下有小,只要看到有確診足跡就焦慮不已,也不敢在外面用餐。唯一能讓她放鬆下來的,就是下班以後的宵夜時間......特別是所謂療癒系的食物是她的最愛 現在我們都知道
Thumbnail
avatar
蘭蘭堂
2021-10-20
該如何有效面對求職時,帶來的壓力與焦慮?不論是剛從大學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又或是準備換跑道的社會新鮮人或職場前輩們,總會在面對求職時,所產生的壓力感到焦慮又無力。更別說,現在因為疫情關係,整體失業率提高,職缺明顯相對減少的時期。因為壓力與不安的緣故,開始產生自我懷疑的同時,自信心下降,難免會導致面試或履歷上的表現。
Thumbnail
avatar
脆鹽
2021-08-25
《極簡閱讀》:面對知識焦慮時代,你必須要會的「RIA拆書法」!在這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大家每天都要被數不盡的資訊迎面衝擊。好的是,我們擁有了實無前例的巨大資源;壞的是,我們多半無力吸收。許多人甚至因此陷入了極大的知識焦慮。而今天要談的這本《極簡閱讀》,就是本告訴你要拆解知識,化為己用的好書。
Thumbnail
avatar
MaxJames
2021-06-13
【在詞裡透透氣】後疫情時代,無常取代未來的焦慮感(下.賞析詞篇) ft.蘇東坡《鷓鴣天》看完這系列的中.文學篇,最後一篇就要來談如何以藝術欣賞的眼光來看詞啦!接下來會以聲音、關鍵詞、以及五官感受等方式,來聊聊詞裡的文字是如何鋪排,進而引起情緒感受的。不要有負擔地繼續往下讀吧!會有意想不到的感受的! 〈鷓鴣天〉蘇軾                                     
Thumbnail
avatar
KC
2021-06-10
avatar
韓筠青 // Anna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