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淨土門-語錄,31~40

    31.某法師說「學無緇素,達者為師」,這種器量令人佩服。我雖不達,曾跟隨幾位居士學佛三十餘年,對其人之才德學甚仰戴。今雖重返出家為主的教團, 對出家師亦能如法禮敬,更盼能自在的切磋法義,為方外之交.此想在今日是否僭越?

        出家人以道場為家,辦道乃家務     在家人以家為道場,作務而念佛  

           

              32-出家人出三界,入佛界, 念佛為總持

            在家人在穢土,求淨土,念佛是捷徑

     

         33-  /因: 凡夫以分段生死串起無量無邊的壽命

     如來藏—無量壽(光)

               \果: 諸佛以隨緣不變示現無漏無為的慧命

    青山(佛性)本不老(不生不滅),為雪(業力)白頭(生死)

    綠水(真心)本無憂(不動不搖),因風(無明)皺面(煩惱)

    與其說食(坐而言)不曾飽,不如念佛(起而行)得永生


       34-三國演義》:「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事多變,物極必反,或合或分,須看時機與因緣--合則雙贏或兩傷,分則互利或相殘—不可以圓融而混其自性之差異,亦不應以獨尊而遮其本體之共同--存異求同或捨同取異,須有慧眼與悲心,才不至於偏執而錯判。

         

            35-師父來不及做的,弟子接下去做;

           法師不方便做的,居士拿過來做。

       佛教團體之僧與俗,法上平等,事上互補;實際無彼此,表相有尊卑。

              

             36-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象山慶24.11.12)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念佛人自信教人信,也如此,隨緣而不強求,分享而不推銷。雖說獨樂不如眾樂,須能隨順人情(他意)而導引之,以免引起反感,適得其反。

             

              37-在弘法上,團體有其多元之功能,個人亦有其專案之方便,約時被機、因事置宜,不必拘泥一格,互為障礙。

       

           38--雖是學者教授,也謹守「不純學術而信仰化」,善用專業研究以強化「信仰」的必要性。而當「一心念佛」之時,就擱下慣性的思慮,如大眾一般--還愚痴而暢念

             

             39-世間團體之上位者,多半為了行政上方便,而組成小圈子,以便於專斷獨裁;難以察納圈外建言,或體恤大眾需求,故不知變通,也不順民意;在下位者,若不肯聽其令或不得遂我志,就只能走出體制之外,另尋出路、自求多福,寧可背負「背叛」之名,以免成為「犧牲」之品。凡夫所成立之教團,亦不例外,其領導者又總是被有意的造神與崇拜,不許徒眾有任何質疑與批評;就這樣任其獨斷獨行、自信自是,就更缺乏理性的監督與良心的制衡,而信眾陷於其中,久被集體薰習(洗腦),而搖旗吶喊,歌功頌德,也習以為常。越進入權力核心,就越目睹凡夫(異生)性的煩惱現行,要麼與彼同流,要麼就此淡出,雖有時令人為難,但謹守「依法不依人」而隱退獨修,也不失為一種狷介的選擇。《詩.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40-人總是看外不看內,欠缺自省與反觀,以為個我很重要,其實,世間少了我,日月依舊升降,股票依舊漲跌,人心依舊貪瞋,歷史依舊興衰......。看清這個事實,即可逐漸的走開 退出,讓世界恢復以前的狀態,也許這才是人們所要的,不須我吹皺一池春水,自作多情的介入與改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