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的議題一直是備受爭議的法律與倫理議題。支持死刑者認為死刑是對重大罪行的正義,有助於震懾犯罪,保護社會安全;支持廢死者則主張死刑違背基本人權,且存在誤判風險,也無法有效減少犯罪率。那麼死刑應該被保留還是廢除?
不論看到這篇文的你,是哪一方的支持者,我會建議你可以閱讀《死前七天: 關於罪行與死刑背後的故事》。當然,我也先誠實地說,目前我並不支持完全廢死,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仍然認為在論死刑存廢前,應該先從司法改革下手,而非只有死刑存廢二選一。
但本書確實幫助我更理解這個議題,以及對立面的看法。因此,如果大家對死刑存廢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話,我強烈建議你閱讀。
死刑存廢議題似乎很常在網路上被討論,只要有不幸的社會事件出現,比如「無照少年酒駕撞死無辜路人」、「男子捷運持刀無差別攻擊」、「教練性侵20多位男童」的新聞貼文下方,總會有無數的留言討論死刑的存廢。絕大多數的留言都是支持死刑的,認爲這些重刑犯不值得活下去,應該要一命換一命。
而只要提到廢死團體,網路鄉民也是一片罵聲,認為廢死團體是理想主義,「那些沒人性的傢伙憑什麼擁有人權呢?」很多網友會這麼說(然後夾帶著各種問候廢死團體家人的髒話)。確實,看到慘無人道的案件時,我也無法理解為何要倡議廢除死刑,如果只單從人權角度來討論這個議題,似乎也太理想化。
因對這個議題的好奇,我們幾個對死刑有不同觀點的讀書會夥伴,決定一起來閱讀由瑞典記者Carina Bergfeldt所撰寫的《死前七天: 關於罪行與死刑背後的故事》,並且討論彼此對於死刑的看法。藉著這篇文章,也想來跟讀者分享我們的討論,或許能帶給大家不同的想法唷!
本書作者Carina Bergfeldt 是瑞典的知名記者,他不只報導過許多重大新聞,也是擁有不少暢銷作品的作家,甚至在瑞典擁有以自己姓名命名的訪談節目(跟艾倫秀一樣,只是他不是搞笑藝人)感覺比較像是類似TVBS看板人物那樣的訪談節目。
根據網路資料,Carina Bergfeldt 曾是 瑞典電視台(SVT) 的特派記者,他製作過美國大選、印度的群體強姦案、墨西哥的毒品販賣等專題報導,報導也屢屢獲獎,是非常優秀的記者。
而身處在廢除死刑超過50年的瑞典*,對於像是美國這樣的現代國家仍持續執行死刑深感興趣,因此Carina Bergfeldt跨越了大西洋,來到位於美國德州的監獄,訪問與死刑相關的人士。她訪問的人包括即將被執行死刑的死刑犯、受過十八年冤獄被平反的無辜受刑人、被害者家屬、執行過89次死刑的典獄長、愛上死刑犯的女人、曾聽過150多位死刑犯告解的牧師、報導將近400次死刑的記者。
Carina Bergfeldt 嘗試透過不同身份的說辭、不同角度的觀點,以及真實的數據統計,用一篇篇優美但卻絕對現實的文字,為讀者拼湊出死刑的面貌、帶大家思考死刑的意義。
*瑞典於西元1973年正式廢除死刑,最高刑罰為終身監禁。即使如此,服刑人通常在服刑若干年後可申請減刑或假釋。這反映了瑞典司法體系中的重社會復歸原則,重視對罪犯的矯正和再融入社會,而非單純的懲罰。
不知道大家看完作者介紹會不會覺得「啊、就是廢死聯盟寫的書啊?這不就是要叫他支持廢死嗎?」但其實本書並沒有真的提到應該要廢死,或者死刑是很野蠻的行為這類的話語。
作者是透過一個個案例、一個個觀點的堆砌帶大家看見死刑的不同面向。文中也沒有任何的提問、或者要求讀者反思的文字,因此我認為觀點不同的人也能安心閱讀。說不定你反而從中找到更支持你觀點的內容(總之就是要讀了才知道⬇️)
故事是怎麼開始的呢?故事是從一個死刑犯的案子開始說起。德州警方在偏遠的路段發現一輛拋錨的汽車,在汽車上頭發現了兩具遭受槍擊的屍體,一位年輕的黑人應召女子以及一位年長的男性,他同時也是當地頗具名聲的大學圖書館館長。
如果看過美劇「CSI犯罪現場」的大家, 想必可以感受到這裡面的戲劇性。不過在警方找到動機前,就先找到決定性的證據,並逮捕了犯人 Vaughn Ross,他當時是那位黑人女子的姊姊的男友,在陪審團認為證據確鑿的情況下,Vaughn Ross被判了死刑。
而作者 Carina Bergfeldt 在獲得 Vaughn Ross 的同意之後,決定以他的故事為出發點,帶讀者了解死刑這件事。Carina Bergfeldt 訪問了負責該案的警官、被害者家屬、以及曾經在該監獄工作過的牧師、典獄長。除此之外,為了讓讀者更了解不同身份對於死刑的看法,作者也訪談了另一位死刑犯的戀人、甚至是曾為死刑犯的公民、還有其他的被害者家屬,每個故事都非常仔細,也都會為讀者帶來新的衝擊。
以下我想針對文中幾個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與大家分享我的觀點。
不知道對於大家來說是不是新觀點呢?但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才清楚地意識到這件事。受害者有家屬,死刑犯也有家屬。
🌟看到這裡的時候,都會想到「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片段,謝瓊煖演得超好。
見過無數次死刑、前典獄長,看過死刑犯的家屬在執行時哭到昏厥,他在文中說到:「死刑這件事,沒有人是贏家,他不是終結,包括死刑在內的每一個死亡,都創造了新的傷口,大家都輸了。」確實,失去重要他人總是令人痛心,而死刑這樣「事先計劃的謀殺」更讓人難以呼吸,因為死刑犯家屬會更清楚知道死刑犯的死期,而且無能為力。
不過從被害者的觀點來看,當看到傷害妹妹的兇手被執行死刑時,被害者家屬 Jan Brown 則說:「這是正義、對我、對我妹妹都是。」、「他(死刑犯)嚥氣那一個,就好像是身上一塊大石頭掉下來了,我終於能鬆一口氣。」對於早已承受巨大痛楚的被害者家屬而言,死刑反而是一種慰藉,是一種放下的契機。
常常看到網路上說「死刑就是以命抵命」,確實、物理上來說好像是這樣,然而也不可否認死刑擴大了這個案件對社會本身的傷害,傷害並不會隨著死亡結束,被害者家屬不會因為犯人死了而忘記失去親人的痛,死刑犯的家屬也會不斷想起失去重要他人的痛。
畢竟失去親人的痛,是一輩子難以忘記的。
有些人可能會說:「就是死刑犯活該呀!誰叫他要做這些事!不做就不會對社會有傷害了、誰叫他要犯法,是!他!先!的!」先說,我完全理解這個觀點,死刑犯(我們先假設沒有誤判、他自己意識清醒地情況下認罪)就是做錯事,做錯事的人本來就應當要接受懲罰。但我在這個觀點只是想讓大家意識到死刑本身、不完全代表著社會正義的伸張,因為社會中還是有人因「死刑本身」受到嚴重的傷害。
欸不過、這難道代表我支持廢死嗎?好像也不是。因為我在書中讀到恐怖的事情,老實說讓我更難以支持「現在就廢死吧」這種言論,那就是文章中提到的各種刑案。
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話,形容死刑犯的可怕。
如果大家跟我爸媽一樣,很喜歡看「台灣啟示錄」這類型的節目,就會知道台灣其實也發生過非常多重大刑案。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像是全台知名的「白曉燕命案」、「八里雙屍命案(媽媽嘴命案)」、「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當然如果大家有看過「八尺門的辯護人」這部劇的話,應該也會聽說過他的事件原形「湯英伸滅門血案」。
⬆️「八尺門的辯護人」很好看,不過網路聲量似乎不高,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以上的案件都非常慘忍可怕,除了八里雙屍命案是無期徒刑,之外其餘三件則都是死刑定讞。不過本書提及的兇案也是不容小覷。
前面提到 Vaughn Ross 殺害了女友的妹妹與他的恩客(大學圖書館館長),兩個被害者分別中了六槍(其中三槍在頭部)、五槍。而另一個死刑犯案件的受害者家屬 Jan Brown 9歲的妹妹則是被從自家門口拐走,在森林中被行刑式射擊(受害者跪下、犯人以槍抵著他的後腦勺射擊)而亡,而且被包裹在垃圾袋中拋屍。
聽起來已經等同於 CSI的情節了對吧?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書中提到,有個死刑犯案件是一名男性衝進一個女性的家中,不僅強暴了該名女性,還當著她的面殺了他兩歲的兒子。而不幸的是,當天這位女性的兩位女性朋友來訪,其中一位還帶著一個三歲的女兒,然後如你所想,這位男性強姦了所有女性,然後再把她們全部殺害。這個故事真的有夠噁心到我覺得美國真危險。
⬇️別忘記美國有非常多知名變態殺人魔,還被Netflix拍成影集
還有更恐怖的案件,我實在是寫不出來,大家請自己去看書。但我看完那個章節時,我的結論真的就是,有些人真的不能活在這個世界上,太可怕了。我無法想像只有「終身監禁」這樣的處罰,能否真的將這群變態從我們的社會移除,難道他們不會有機會像是阿茲卡班的逃犯一樣跑出來嗎?(我們可沒有催狂魔欸)
⬆️小時候看到貝拉雷斯壯我都嚇得要死,她真的好瘋好可怕。
我也很好奇沒有死刑的瑞典,難道就不會有這種可怕的重刑犯嗎?事實上,還真的有。根據新聞報導,2006 年 Kurt Niklas Lindgren 被控犯下多起性侵案,受害者中包括一個案發時年僅 14 歲的幼女,罪名成立後他被判入獄 14 年,他也被當時的媒體稱作瑞典 21 世紀最惡名昭彰的罪犯之一。
然而也是這樣的人在 2015年假釋出獄,關不到10年。我真的不能理解被害者家屬要怎麼接受這件事,也會非常擔心他會不會再犯,但很遺憾因為沒有後續報導,所以也無法為大家說明這件事的後續。只能雙手祈禱一切平安。
回到主題,我對於廢除死刑的配套措施,如終身監禁、假釋仍有很多的疑慮。根據BBC的報導,瑞典在教化犯人明顯有比台灣更清晰的目標與更完善地執行,也能降低再犯的機率,以及重大刑案的件數。但重點就是要有配套措施呀。為了這點,我也很好奇廢死聯盟,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以下是他們的回覆:
我想,或許在配套措施更完整的情況下,社會上或許會有更多人支持廢死吧。
前面有提到,本書是和讀書會的夥伴們一起閱讀討論的,我們討論的題目包括:
我非常感謝本次出題跟推薦書籍的夥伴,我覺得因為閱讀這本書、大家一起討論這些題目,我們從感性出發、又回到理性的層面去思考死刑存廢的問題。大家也一一釐清了一些以前常被混在一起的觀念。
比如說,像我前面有提到,我非常擔心在沒有死刑的情況下,這些死刑犯是否有機會回歸社會、並犯下罪行?讓這個社會回到危險的狀態。但夥伴們就有提醒我,這並不是「死刑」的問題,而是假釋的規範、評判標準是否完善。
「死刑存廢」本身應該討論的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系統是否有資格,因為他的罪行去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呢?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論是從理性(死刑無法降低犯罪數據)或是感性(死刑是在製造傷害的負面循環)來看,死刑並不是改善社會的最佳解。
那麼,什麼是最佳解呢?
我真的不知道。我認為或許教育才是改善社會的最佳解,但現在的教育制度似乎仍有非常多的改善空間,因此再一次問我是否支持死刑存廢,我只能回答,這個問題背後仍有非常多困難待解決。
但我真的理解,一個社會要繼續進步,廢除死刑會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該怎麼好好的走到這一步。我真的不知道。
如果讀到這邊的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言跟我討論,但請不要罵我拜託、我身心脆弱,一不小心可能會告你(?)所以理性溝通喔!啊也是可以不要回我,直接去看這本書。那麼我們下篇文見,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