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 : 時間就是金錢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也是一位勇於創新的發明家。他曾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裡放風箏進行實驗,發明了雙焦點眼鏡、富蘭克林壁爐和導尿管。雖然身兼多重角色,從印刷商、出版商到科學家,他對於工作的態度卻充滿矛盾。

一方面,富蘭克林自嘲為「世上最懶惰的人」,認為自己的發明主要是為了減少工作量。他甚至如同後世經濟學家凱因斯所預言的一般,認為科技的進步能讓後代擺脫繁重的勞動。他曾提到,如果每個人每天只需工作四個小時,社會的產出便足以保障全體人民衣食無憂。然而,另一方面,深受清教徒教義影響的他認為,懶惰是吞噬美德的元兇,勤奮與節儉才是獲得救贖的途徑。

為了實踐這一理念,富蘭克林制定了一份「十三項美德清單」,並每日檢視自身是否符合這些原則。他最為推崇的美德是「勤奮」,即「抓緊時間,總是做有意義的事」。他的日常作息也體現了這種價值觀:每天清晨五點,他規劃當日目標,將時間分配給工作、用餐、家務和娛樂,晚上十點反思一天的表現並祈禱感謝上帝。

在42歲時,富蘭克林已經實現財務自由,能將大部分精力投入讓靈魂充實的活動,如參與政治、進行科學研究和發明。他的經濟來源之一是《賓州公報》(Pennsylvania Gazette),這家報社的日常營運由他購買的奴隸負責。在晚年,他釋放了奴隸,並成為廢奴運動的支持者。

其對於時間與金錢的關係也有深刻見解。他在給年輕商人的信中寫道:「時間就是金錢。」並進一步闡述金錢的增值能力:「錢可以生錢,而滋生的錢又可生更多。」這種觀點凸顯了他對效率與回報的重視,也成為流傳後世的名言。然而,這一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代,如15世紀班尼迪托·科特魯利(Benedetto Cotrugli)的著作中已有類似說法。

從歷史角度看,時間的價值與人類的生存方式密切相關。在狩獵採集時代,工作帶來的回報是直接且即時的,比如食物或社群中的榮耀感。而現代社會中,大部分勞動的回報則以金錢形式延後實現。此外,狩獵採集者擁有充裕的時間,未將時間視為稀缺資源相對之下,現代人卻將時間與生產力掛鉤,強調時間的分配與管理。

富蘭克林的思想既折射出啟蒙時代對效率與進步的追求,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關於工作、時間和人生意義的深刻反思。他的多面性和矛盾性,使他成為一位超越時代的思想家與實踐家。



資料參考 : 《富蘭克林自傳》、American Institut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