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亂想:商管學生讀朱敬一《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朱敬一老師的這本《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雖是側重為有意追求學術職涯的年輕人所撰寫。但其實本書只有部分篇幅是專講述此類主題。其餘篇章對於任何在學習階段有困惑或是對知識有渴求的普通學生都會有莫大幫助。我自己在看完本書後對於大學、學習、還有我未來想要成為的樣子都有一些想法上的改變。且本書在朱大師的筆鋒下行文流暢,輕鬆好讀。我自己是在火車通勤的兩小時就讀完了,只是箇中道理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好好地整理一下。所以才想要寫這篇文章。


以下不會是參考書式的重點整理,只針對我個人特別有共鳴的字句段落做發想並參雜自己的經驗跟想法。



享受知識體系之間的流通串聯,知識本來就不該有疆界


筆者是商管科系的學生,目前已經大四臨屆畢業(雖然應該會延畢,哈)。老實說對大學三年多所學實在不滿足。所以從大二開始我就忍不住把屁股移到了其他學院的教室裡。每次選課時選通識課也都讓我非常興奮。對我來說,商業其實就是滿足「人」的需求,然後讓那些「人」付錢給你。這麼圍繞著「人」的主題,如果不了解人類社會,要怎麼在進一步理解商業世界的運作?

我們學了這麼多分析工具,每一個工具看似都鏗鏘有力,有評有據。但只掌握了工具,卻對其底下的知識鋪墊不聞不問,怎麼知道現在進入的新市場有什麼產業特性?當地的居民有甚麼消費習慣?政治社會環境怎麼影響市場策略?我們策略報告中的每個分析項目,下面都需要很深厚的知識底蘊。不然只會越分析越心虛,四處蓋空中樓閣。可怕的是,也找不到可以反駁自己的點,因為自己根本沒有足夠的知識去驗證那些虛無假設。

商業最後終究回歸到人,沒有對人文社會有很深刻的觀察,則無從找到變化中的規律跟趨勢。這也就是朱老師所說的「通識教育」的重要。實際上知識本來就是一體的。我們熟知的那些大師,很多都是雜學旁學,而後成一家之言。因為在他們眼裡本來就沒有學科的概念。世界上的知識也本來就是互相連動的,要對一件是有真切全面的理解往往不能單靠一個領域的知識。舉個例子;如果我想要知道川普新上任後該用什麼新視角看待美國市場,我得先瞭解為什麼川普會勝選,背後反映美國選民什麼樣的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過度全球化、通貨膨脹、政治正確、財富分配、自由經濟、保護主義、美國民主發展歷程等議題。或是在推出新產品的時候,消費者怎麼思考,背後的心理運作,不同種族、文化、風土民情之間的差異如何影響產品跟行銷策略。這些都不能光靠商學院所學,但要誠實地面對消費者跟市場,就是要去了解他們的特性跟思想。生硬地套上一個分析工具只能得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產出,無法解釋任何事情。

商管學院看似很科學,關心規律跟硬邏輯驗證,但省略過程中對人的軟性理解跟觀察。結合朱老師的建議,我覺得學習應該兼顧人文涵養跟科學邏輯。以前者為根基,為後者鋪墊肥沃的土壤。打破知識的界線,做好通識的訓練,就能讓視野更完整。



學習知識對我有什麼用?


「讀這些書以後要幹嘛,找工作又用不到。」「考試又不會考,讀那麼認真幹嘛?」「大學學的以後十之八九都用不到,那幹嘛要念大學?」這些大概是每個人求學生涯最常聽到的話之一了。可能是聽同學講的,也可能是來自自己的質疑。我自己時常也會被這些想法影響學習動機。朱敬一在第二封信講述了自己「不住相」讀書的概念,算是給了我一個回應。

「不住相」來自《金剛經》,意思就是「不計目的」。為了特定目的去學習,往往最後會越走越窄,跳不出自己加諸的框框。且若學習不為自己而是為了某個目的。容易在目的達成後頓失學習的動機。

至於知識到底對於個人有什麼用?朱老師給出了兩個方向:第一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這是最直觀的。希臘人發展一堆幾何學定理不是單純吃飽沒事做。是為了解決各種生活上的問題。例如金字塔到底多高?建築怎麼蓋最穩固等等。我們高中學的那一堆數學也是為了要解救把雞兔關在一起的農夫,或是把墨水倒在考卷上的大明。知識在這裡像一把鑰匙,去解開各個難解的鎖。第二個是幫助我們自己形成問題。這個訓練是過往比較缺乏的,所以我看到的時候也花了一些時間來想像。簡而言之,長年廣泛不計目的學習消化,久而可以譜出一張自己的知識大網。回頭去看,那些曾經自己質疑為何要學的不相干的知識就像珠珠一樣互相串連,並讓自己獲得從不同視角解讀事情得出觀點的能力。在串聯的過程,一定有些連接線會讓你質疑:「為甚麼他們會有這樣的關係呢?」這就是自己開始形成問題意識了。亞洲學生非常會解題,一份試卷發下來,總是有那麼幾個天才不到半小時就拍屁股走人,洋洋得意。但怎麼自己形成一個還未有人觸碰的問題,發現理所當然之中有哪些癥結點值得探討,也是知識可以給我們的大啟示。

現代網路太方便了,動動手指頭,雪片般的「資訊」就會飛到我眼前。現代人如我太享受這種速成的滿足,到最後就會對長時間的知識體系培養漸漸失去耐心,只覺得把ChatGPT給我們的東西背下來就等同於理解了。也就出現了網路一堆半路出家的專家學者,拿著不知道是第幾手的碎片資訊開始大放厥詞。

在大學裡當學生,要能沉得住氣。不要只看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對於眼前的自己有什麼利益,這些都只是內化的過程。不會因為目的已經達成(考上第一學府)而喪失學習動力。久而久之,學習知識就變成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養分,持續為自己注入活力。



調皮搗蛋是一種天賦


朱老師在第五封信講到自己從小就是一個調皮搗蛋的人。但在那時候講求標準、同質的教育環境下,那份頑皮心漸漸被抹煞,一直到逃脫學校後才慢慢拾回。

從小我應該算是很皮的那種小孩,但不是單純做亂製造麻煩,而是喜歡用違背常理的方式跳脫大人給我的命令。例如有一次我爸叫我罰站,因為我身上蟲真的太多。他就用一堆東西在我周圍圍成一堵牆,然後命令我腳不可以離開那堵牆。因為我不想罰站,接下來我就想盡各種辦法歪解他的命令,例如把東西綁在腳上移動(啊我真的沒離開啊)、屁股坐在外面但是腳在裡面,或是跟他辯論哪個部位開始算是腳。你聽起來可能覺得這是哪來的死小孩,但我現在想起來還真羨慕我那個時候有這樣豐富的想像力。因為自從進入體制內學校後,我就染上了被當「好」學生的毒癮。那些頑皮的小孩被罵得罵打得打,我只需要考好試、遵守規矩就可以免於災禍,不亦樂乎。在嘲笑跟鄙夷那些跳脫框架去質疑現況的同學的同時,也抹煞了自己的想像力,因為在這個環境下不需要也不被鼓勵。只需要比賽誰能把老師上課講的東西精準且快速地背下來,然後趁還沒忘的時候填在考卷上即可。然後再引以為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還真可惜,但同時也慶幸自己在還沒離開大學的時候就有領悟到這件事。但講到這裡我也真沒把握,如果以後我的小孩瘋狂講一些邪門歪道我會不會忍不住K下去。


越調皮的人,越能將現有的法則跟規定視做無物。也越能另闢蹊徑,想出一些與傳統思維不同見解。 第五封信《有胡思亂想,才有知識創新》


亞洲小孩當然天生創意不比歐美小孩差,只是12年浸泡在傳統大醬缸。對創意只能說是不在乎跟不重視。因為考試不會要你填出自己的答案,都是別人強勢塞入的。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很愛東看西看,胡思亂想的人,從現在開始我要恭喜你。並希望你好好珍惜這個天賦。很慶幸現在台大的環境如此自由奔放,也遇到很多有趣創新的靈魂。雖然18歲才重新開始練習創意發想,我依然感謝自己在這裡可以有這麼豐富的學習。



以上就是我的讀後心得。朱敬一老師一直是我非常敬佩跟崇拜的知識分子還有教育者。筆者非常幸運與老師算是學長學弟關係(雖然差了大概五十屆,而且老師看起來對台大工管所學非常不以然哈哈)。但也因為這層背景的類似,讓我讀他的著作特別有親近感,也會容易老師當成自己對於知識探求的標竿。希望自己在商管領域中可以往社會科學,人文甚至生物學、心理學一層去豐富更深的知識底蘊,畢竟知識本來就沒有疆界。並在大學以及日常生活中不計目的功利的去學習,「不住相」的讀書。放長視野,在往後的人生中慢慢形成一張知識的大網,並在串珠的過程中迸發出對社會有益的創意。最後在自己中年或老年時可以對社會以及世界的脈動從心所欲,成為完整的人。


如果大家對於此文或此書有什麼想法,也歡迎留言討論喔!

avatar-img
2會員
11內容數
在神遊中學習,通體舒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神遊大學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從今年8月底開始在德國西部的一座小城鎮-法倫達爾開啟我五個月的交換生活。出發前對德國這個國家做了一點功課。包括風土名情、社會現況等等,當然還有我比較感興趣的歷史文化,但看的大都是來自中文圈的視角。實際到德國並住了一個半月後,有一些差異跟發現感受非常印象深刻,這邊列舉八個點跟大家來分享。 (一
上禮拜看完動畫柱訓練篇後終究是等不了劇場版,忍不住先把漫畫追完了。其實看完後整體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以少年漫畫的最終大戰來看,無限城真的算非常優秀的最終章。光是能夠乾脆俐落地結束不被編輯壓著繼續畫就非常難能可貴了。但對於這個篇章還是有幾個讓我心癢癢的地方。總會腦補「阿~~要是這樣畫該有多好~~~」
如何有效管理焦慮,以及人生追求的真正意義。文章強調透過持續學習與反思,理解自身價值,並鼓勵讀者以正向心態面對人生選擇。無論是在生活的不同階段,還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良好的資訊管理與真實的交流將有助於減輕焦慮,並幫助每個人塑造更有意義的人生故事。
回顧三年大學生活的許多關鍵體悟,分享了我在面對學業競爭、錯誤嘗試、以及壓力與時間管理中的心得。透過珍惜同伴、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制定靈活的計劃,我獲得了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成長。希望這些感想能鼓勵更多人,珍惜這段寶貴的青春時光,並善用每一刻的機會,迎接未來挑戰。
根據民法以及刑法,年滿18歲的公民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跟行為能力。甚至18歲公民權也被拿出來討論過好多次。但,18歲到底代表什麼。今天我從17歲354天開始睡,隔天一叫醒來我就變成成熟理性,饒富智慧、情緒穩定的大人了嗎?成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抑或是是否有放諸四海的條件可以定義?
大學生在學習時專注力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防範的十大惡習。包括吃太飽、吃太油、通知跳、座位不舒服、含糖飲料、任務管理不佳、音樂選擇不當、同儕幹擾、社群媒體中毒等。建議大學生調整生活習慣,培養專注力,提高學習效率。
我從今年8月底開始在德國西部的一座小城鎮-法倫達爾開啟我五個月的交換生活。出發前對德國這個國家做了一點功課。包括風土名情、社會現況等等,當然還有我比較感興趣的歷史文化,但看的大都是來自中文圈的視角。實際到德國並住了一個半月後,有一些差異跟發現感受非常印象深刻,這邊列舉八個點跟大家來分享。 (一
上禮拜看完動畫柱訓練篇後終究是等不了劇場版,忍不住先把漫畫追完了。其實看完後整體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以少年漫畫的最終大戰來看,無限城真的算非常優秀的最終章。光是能夠乾脆俐落地結束不被編輯壓著繼續畫就非常難能可貴了。但對於這個篇章還是有幾個讓我心癢癢的地方。總會腦補「阿~~要是這樣畫該有多好~~~」
如何有效管理焦慮,以及人生追求的真正意義。文章強調透過持續學習與反思,理解自身價值,並鼓勵讀者以正向心態面對人生選擇。無論是在生活的不同階段,還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良好的資訊管理與真實的交流將有助於減輕焦慮,並幫助每個人塑造更有意義的人生故事。
回顧三年大學生活的許多關鍵體悟,分享了我在面對學業競爭、錯誤嘗試、以及壓力與時間管理中的心得。透過珍惜同伴、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制定靈活的計劃,我獲得了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成長。希望這些感想能鼓勵更多人,珍惜這段寶貴的青春時光,並善用每一刻的機會,迎接未來挑戰。
根據民法以及刑法,年滿18歲的公民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跟行為能力。甚至18歲公民權也被拿出來討論過好多次。但,18歲到底代表什麼。今天我從17歲354天開始睡,隔天一叫醒來我就變成成熟理性,饒富智慧、情緒穩定的大人了嗎?成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抑或是是否有放諸四海的條件可以定義?
大學生在學習時專注力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防範的十大惡習。包括吃太飽、吃太油、通知跳、座位不舒服、含糖飲料、任務管理不佳、音樂選擇不當、同儕幹擾、社群媒體中毒等。建議大學生調整生活習慣,培養專注力,提高學習效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希望透過條列和簡介,可以更方便讀者選讀自己偏好的主題。
我開始大量閱讀,是從高中時期開始的。那時,我就讀於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並受到國文老師李靜妤的深刻影響。她在高中的第一堂國文課上說了一句話,至今仍然銘記於心: 「高中生要多去書店,了解書店裡有什麼書。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對他遇到問題的詳細解答,你現在或許還沒遇到那些問題,但先去了解哪些問題有哪些答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在社群媒體上, 總會看到一些人分享他一年讀了多少本書, 三個月讀了多少本書,一個月讀了多少本書。 其實,多少本書,意義都不是很大。 「讀多少本書」這種紀錄,是很容易偽造的。 有些人是把目錄讀一讀,選一些內容摘要一下,就叫讀一本書。 有些人是把別人的書評抄一抄,排版
學生、研究者或任何渴望提升學習力的人, 這篇文章適合你。 專注於一本經典之書, 能讓你產生深刻的學習馬太效應。 這不僅是學習效率的提升, 更是知識深度的擴展。 ▋理由1 - 深入理解理論基礎 聚焦於一本經典之書, 能夠讓你深入理解其理論基礎, 為
「讀書基本的紀錄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進一步擴充。」 這一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倉下忠憲[1]的著書, 《ロギング仕事術: 課題に気づく、タスクが片づく、成果が上がる 》[2]的第133頁。 這樣一想,我讀書作紀錄的方式習慣一直在變化。 我是在高中開始時,大量開始看書的。
Thumbnail
這是一個分享讀書&考試技巧的部落格,定期更新讀書新法、科學實證的資訊,協助讀者蒐集「如何有效率讀書」的資訊。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希望透過條列和簡介,可以更方便讀者選讀自己偏好的主題。
我開始大量閱讀,是從高中時期開始的。那時,我就讀於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並受到國文老師李靜妤的深刻影響。她在高中的第一堂國文課上說了一句話,至今仍然銘記於心: 「高中生要多去書店,了解書店裡有什麼書。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對他遇到問題的詳細解答,你現在或許還沒遇到那些問題,但先去了解哪些問題有哪些答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在社群媒體上, 總會看到一些人分享他一年讀了多少本書, 三個月讀了多少本書,一個月讀了多少本書。 其實,多少本書,意義都不是很大。 「讀多少本書」這種紀錄,是很容易偽造的。 有些人是把目錄讀一讀,選一些內容摘要一下,就叫讀一本書。 有些人是把別人的書評抄一抄,排版
學生、研究者或任何渴望提升學習力的人, 這篇文章適合你。 專注於一本經典之書, 能讓你產生深刻的學習馬太效應。 這不僅是學習效率的提升, 更是知識深度的擴展。 ▋理由1 - 深入理解理論基礎 聚焦於一本經典之書, 能夠讓你深入理解其理論基礎, 為
「讀書基本的紀錄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進一步擴充。」 這一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倉下忠憲[1]的著書, 《ロギング仕事術: 課題に気づく、タスクが片づく、成果が上がる 》[2]的第133頁。 這樣一想,我讀書作紀錄的方式習慣一直在變化。 我是在高中開始時,大量開始看書的。
Thumbnail
這是一個分享讀書&考試技巧的部落格,定期更新讀書新法、科學實證的資訊,協助讀者蒐集「如何有效率讀書」的資訊。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