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總有千百種不學的理由
說到學習,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要是當年認真一點該有多好?非得要等到資訊爆炸,每天暴露在大量的訊息洪流之中,才認清自己原來還有很多想知道卻仍然不知道的事情。「書到用時方恨少」曾幾何時已經從諺語,演化為我們生活中的常態。或許,學生時期的我們仍能使用「考試到時報佛腳」來因應,但進入職場工作的我們要回答的可不是標準化的是非題、選擇題,而是一個個牽涉到真實情境的專業問題。
但我們大可不必灰心或是感到恐懼,在網路科技發達的世代,人們取得知識的時間成本巨幅降低。他能 認為聞道不再有先後,只要我們都願意擺脫過去那個習慣找理由的自我,並且開始展開學習的第一步,我們還是能在工作之餘,一邊升級我們的大腦並且應用於職場情境中。
面向自己,攫取缺乏學習動機的成因
我們騙的了別人,但騙不過自己。找到一個適切的時機,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們因為什麼,而怠忽了自身的學習?這邊分享 他能 反思高中到大學的學習歷程,所彙整出來的三大成因
沒時間
我們總是會把沒時間掛在嘴邊,但說到底時間的本質是流逝與不可逆。因此我們並不是沒有做好時間管理,而是未能管理好「關注焦點」、「專注力」。好比我們總是喜歡即時性的快感,只要一有空,就會選擇將「關注焦點」放在社群軟體上,習慣這樣的互動後,也影響了我們自控「專注力」的能力。
沒興趣
高中時期,我就一直覺得自己明顯對於社會人文不感興趣,而對自然科學較為投入。直到大學參加哲學營隊,才徹底翻轉了我的認知。透過小組的激辯開展了自己對於自由、民主、人權等議題的想像空間。我才發現,一時的沒有興趣,不代表永遠沒有興趣,也很有可能是受到學習的方式所侷限(高中的講授課程v.s營隊的開放式討論論)。
沒想到
「我沒想到學這個要幹麻」沿用社會科的例子,高中以前的我確實不了解歷史、地理的重要性。直到出門旅遊時,才發現自己對於家鄉台灣也是一無所知。我才發現,並不是知識本身不重要,而是我沒能看清知識能帶我拓展的世界。讓我用不同的視角來看自己所在的天地。
破解認知誤區,開啟學習的四大關鍵
在 他能 的觀察中,在東方文化的薰陶以及標準化教育的影響下,我們很容易有葉丙成教授談到的「乖學生思維」,也就是一定要做到最好、完美、可供評量,才要展現在大家的眼前。但我認為,學習的開始應該是關乎自我,無論是渴望去改變世界上的一個現狀、開啟關於自我的認識等,都是為了要讓自己有所成長。
因此我們能一起破除關於學習的四大認知誤區,進而有個開始。
並非完全倚賴智力或才能,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
「成功與失敗的學習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心態」,過去我們總認為他人的成功必定是因為「贏在起跑點」,擁有更好的天賦與才智。而我們不管再怎麼努力都無法企及。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已經有多本經典的書籍皆談到「成長型思維」的概念,簡單的說,我們可以把大腦想像成可以擴張的容器,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式注入知識的泉水,總有一天我們能擁有更遼闊的學習成就。
獨特的學習方式並非必要條件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學習早有了多樣化的選擇。好比我們能透過一集Podcast“聽懂“商業趨勢,也能財報解析的教學影片“看懂”企業體質。以上都是由人的「感官」偏好出發,進而去影響我們選擇「如何學習」。但事實上,我們更應該去思考自己的學習主題,適合以什麼樣的媒介做呈現。例如學習演說表達,可能仍然需要老師面對面的即時點評、學習簡報設計,就需要圖像化的影音資源等。應該盡可能避免「我習慣用聽的學習,於是就完全不閱讀」,讓自己的學習方式過於「獨特」,因此而受到侷限。
動機不會憑空而降,而是要自我激發
學習本身是一項困難的工作,需要付出對應的時間與努力。因此,我們拋棄「總有一天我就會去學了」這樣過於美好的想像。因此我們有時需要自我激發一下,好比讓自己擁有挑戰的渴望,告訴自己「我怎麼可能學不會Python」。或是鼓勵自己,「學完使用者訪談,我就能有更好的洞察力」,讓學習過後的美好樣貌提前呈現,進而點燃當下的學習動機。
不是沒有時間學,而是你要如何學
我們都清楚的了解,僅僅擁有碎片化的學習時間。因此,更應該要講究自己的學習方針。
他能 推薦⟪
最高自主學習法⟫一書中的步驟(有做改編),讓你「學習如何學習」
- 我們得先找出自己仍缺乏的關鍵技能是什麼?需要在職場中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所以我要學習的主題是什麼?範圍該有多大?
- 接下來是思考,我該到哪裡找到對應的學習資源?這樣的學習主題適合什麼樣呈現方式?
- 最後,則是要訂定可衡量的目標,好比每週要投入多少時間、整個計畫預計進行多久、實際上能運用的時間有多少?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也歡迎你到我的FB粉專「
利他能の人生調劑所」逛逛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