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關於核彈,很驚恐但你必須知道的事-《核戰末日》

一顆核彈在你的城市中心爆炸會是什麼情景?一瞬間的強光和熱浪,所有的一切都被吞噬,那種恐懼和無助是無法想像的。今天,我們要來直面核武器它們所可能帶來的災難。

歡迎來到不小品書,我是不小王子。

談到核戰爭,我們都知道很可怕,但我們的認知好像也就只停留在了,啊好可怕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核彈到底會帶來怎麼樣的大規模毀滅?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害怕它?核彈跟威力更大一點的炸彈差在哪裡?這些疑問,都會再接下來分享的這本《核戰末日》裡提到。

核爆場景的震撼

一開始先讓我們想像一個畫面,假如有一顆百萬頓級的核彈在市中心爆炸,那個瞬間會是這樣的:亮得像超越白天一樣的光芒,伴隨著比太陽熱4、5倍的1億度熱浪襲來,彷彿要把整個世界吞噬掉。這威力在短短幾秒內就會覆蓋半徑1公里的範圍,高樓瞬間化為灰燼、金屬汽化、人類也瞬間變成焦炭,在火球之內不會有任何倖存物。一無所有。

被稱爲地面零點的爆炸落點處,從這裡開始一切歸零。

火球以光速行進,它的輻射熱會點燃視線所及範圍內、方圓數公里的所有一切可燃物。窗簾、紙張、書本、木籬笆、人們的衣物、枯樹葉全都會燃燒成火焰,進而如火苗般引燃巨型的火風暴,而這場火風暴又會開始吞噬周遭上百平方公里的區域。

一顆核彈爆炸,就是上百萬人喪命。

發現時已死亡

這並不是幻想,而是來自作者安妮.雅各布森(Annie Jacobsen)的深入調查和前國防部官員、核武專家及相關人士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不僅看到核彈的毀滅威力,也了解到政府在核子末日中試圖維持運作的各種準備。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這是一件被政府、主流媒體所忽視、迴避的議題。原來核戰爭這麼可怕,政府在面對這類災難時是這麼脆弱,而且大多數普通人可能在瞬間就消失在這場浩劫中。

我們幾乎完全沒辦法抵抗。

說來很諷刺,人類在二十世紀創造出核子武器,本是爲了拯救世界不受邪惡污染,結果到了二十一世紀,核子武器卻卽將要毀滅這個世界,使它變成一片焦土。透過《核戰末日》這本書讓我們了解核武的誕生、發展,以及它對人類的影響。對於我們這些生在和平時代的人來說,這些細節或許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正是讓我們重新審視現實中的威脅的原因。

在接下來的內容裡,我們會聊聊核爆後更麻煩、核武器的發展歷史,以及它們對社會的長期影響,最後也會討論一下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威脅。

核爆後的城市

首先第一部份,我們來聊一下,核爆炸後一座城市到底會變成怎麼樣子?當然一座城市就會這樣被毀滅,但到底會是以怎麼樣的樣子?當核彈爆炸的瞬間,會產生高達數百萬度的刺眼光輻射和高溫,這些高溫能夠在瞬間把周圍的一切蒸發掉,無論是街上行走的人,還是高樓,甚至那些熟悉的便利商店、咖啡廳,全都在一瞬間化為灰燼。

爆炸過後,城市會立刻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原本吞噬一切的火球,如今像顆熱氣球一樣從地表升起,時間過了三十五秒,核彈標誌性的蕈菇雲開始成形,巨大的傘頂與蕈柄代表了人類灰儘和文明殘骸,歷經了從紅色到棕色再到橙色的色調變化。接下來要發生的,就是致命的反向吸力效應,這代表各種物體—車輛、人類、街燈、路標、停車計時器、建築的鋼梁—都會被吸進熊熊燃燒著的地獄中心,被火焰吞噬。

你可以想像,這些街道原本是人們上班、購物的地方,如今卻變成滿是廢墟和尖叫聲的地獄。爆炸的衝擊波像狂風般橫掃整個市區,將那些熟悉的建築摧毀成碎片。曾經擁擠的馬路,如今被扭曲的鋼筋和瓦礫堵塞,交通網絡徹底癱瘓,街上只剩下驚慌逃命的倖存者。捷運系統完全停擺,變成無法通行的廢墟。很多車廂卡在隧道裡,乘客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逃生。救援車輛被堵在市區外圍,徒步進入的救援隊員也因為滿地瓦礫而寸步難行。

爆炸後六十秒過去。

蕈菇的傘頂與傘柄,此刻呈現的是灰白色,並從地面升起至8公里,然後是16公里的高空。最終,傘頂會突破對流層,到達商用客機的巡航高度之。隨後核爆落塵像雨般落回到地表與人類的身上,放射性粒子也就這樣灑落在萬物之上。核彈會催生出「一鍋含有各種放射性產物的巫婆湯」,且那些產物也被挾帶在蕈菇雲中,」

引爆後兩分鐘不到,死者與傷者就已經突破了百萬人。但真正的火海地獄現在才要開始,街道下瓦斯管線一條接著一條炸開,化身爲某種巨型瓦斯噴燈或火焰噴射器,噴出源源不斷的火流。內含可燃物質的容器炸裂。化學工廠出現連環爆。熱水器與暖氣爐上變成了打火機,點燃了任何尚未熊熊燃燒的物件。四處崩塌的建物成爲了巨大的烤箱,無處不在的人們,成為了被火烤的祭品。

空氣中瀰漫著煙霧和塵埃,呼吸變得困難,許多人在驚慌中喊叫,聲音在殘垣斷壁之間回蕩。醫院不堪重負,走廊和大廳擠滿了受傷的市民,許多人只能躺在地板上等待救治。由於缺乏足夠的醫療資源,還活著的傷者無法得到及時治療,大部份最終失去生命。

而僥倖還活著的人,面臨了更艱難的處境。

核爆後的供水和電力系統完全癱瘓,城市陷入缺水缺電的狀態。居民只能在破敗的建築中尋找殘存的瓶裝水,夜晚的台北陷入一片漆黑,只能依靠手電筒等微弱光源度過漫漫長夜。倖存者為了獲取有限的瓶裝水和食物,不得不冒著輻射的風險,在廢墟中排隊等待救援物資。由於缺乏電力,城市在夜晚完全陷入黑暗,外界資訊無法傳達,居民與外界的聯繫中斷,生活需求無法得到保障。食物和乾淨水的短缺使得生存變得非常艱難,整個城市面臨著資源匱乏和極端環境的挑戰。

輻射污染進一步惡化了情況,許多倖存者在短時間內開始出現皮膚灼傷、內臟損傷等急性病變,這些症狀帶來劇烈的疼痛和嘔吐,對他們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此外,這些受輻射的人還面臨長期的健康風險,例如癌症的高發率,以及基因突變引發的遺傳問題,這些後果往往會在數年甚至數十年後出現。許多倖存者在核爆後不久便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他們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面對失去家人和家園的心理創傷。這些身心上的雙重打擊讓倖存者陷入深深的絕望,有些人甚至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且輻射還會對免疫系統造成破壞,使得感染和疾病變得更加致命,普通的小傷口也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而迅速惡化。

這就是一顆核彈爆炸的後果,這威力已經不只是更強的炸彈而已。

核武的歷史

再來我們來看看核武器的發展歷史,到底核武器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核武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期間的曼哈頓計畫,如果有看過《奧本海默》這部電影的話應該會知道,這是一個充滿神秘與危機的秘密計劃。當時,美國、英國和加拿大聯手研發這種全新而致命的武器,為的是對抗納粹德國可能率先完成的核武威脅。科學家們在荒野中建立實驗室,日以繼夜地工作,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恐懼。1945年,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成功進行了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標誌著核時代的來臨。隨後,美國在二戰的最後階段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分別代號為「小男孩」和「胖子」,造成了無數平民的死亡與城市的毀滅,最終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假如日本沒有投降的話,美國還準備了第三顆原子彈。

二戰結束後,核武器的發展並未停止。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之間進行了瘋狂的軍備競賽,雙方都致力於擴大自己的核武庫,以達到相互嚇阻的目的。或者可以這麼說,當美國人自己發明了這個毀滅性武器之後,就非常害怕有其他國家也擁有它。而當蘇聯真的試爆成功後,美國人陷入恐慌了,而為了解決這份恐慌,美國只好繼續製造炸彈。

就這樣,1947年美國的原子彈儲備數量增加到30枚;

1949年變成170枚,同年蘇聯試爆成功;

到了1951年美國直接讓數量增加到430枚,再到了1952年這數字是841枚。

如果對這些數字沒概念的話,根據美國內部的計算,200枚就足夠讓地球上大部份的區域渺無人煙了。

這還沒完,原子彈的數量並無法讓美國人感到安心,1953年製造出了熱核彈,熱核彈也叫作氫彈。氫彈是一種分兩階段引爆的超級武器:你可以想像成,一枚包在核彈中的核彈。它的爆炸威力來自不受控且自我維持的連鎖反應,這個過程稱爲核聚變。

那它為什麼更危險呢?如果說一枚原子彈可以殺死幾萬人,像廣島與長崎那兩顆。那一顆熱核彈如果被引爆在大都會,它超熱狀態的閃光足以殺死數百萬人。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說法,大概等於1000顆在廣島引爆的原子彈威力。

面對氫彈的恐怖破壞力,美國人發現自己又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又開始感覺不安了。所以為了面對可能的危機,像是被蘇聯超越軍事力量,美國人,對,又繼續瘋狂造核彈。到了1967年,一共有31,255顆。

對你沒聽錯,就是三萬一千二百五十五顆,這數字足夠美國毀滅世界三萬一千二百五十五次了。

這裡送一張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的海報「為核爆做好準備」,大家可以認真閱讀,等哪一天世界上有個瘋子真的開打核戰爭的話,拿出這張來緬懷一下美國人的天真可愛吧。

古巴飛彈危機

而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核戰爭的是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當時,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以對抗美國在土耳其部署的核導彈,試圖形成力量平衡。然而,這一舉動引發了美國的強烈反應。美國總統甘迺迪得知此事後,決定採取強硬態度,要求蘇聯立即撤除導彈,並對古巴實施海上封鎖,以防止更多導彈的進入。這一封鎖行動使得局勢更加緊張,兩國之間的對抗逐步升級。

美國軍方進行了全面戰備,戰略空軍和海軍部隊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而蘇聯也不甘示弱,對美國的軍事行動作出強烈反應。雙方隨時都有可能進入核衝突的狀態。當時,整個世界都處於極度的恐懼之中,許多人擔心核戰爭隨時會爆發,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

最終,經過十三天的緊張對峙,雙方透過秘密的外交談判達成了協議。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同意撤回在古巴的導彈,而作為交換,美國總統甘迺迪承諾不會入侵古巴,並且暗中同意撤除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

還好那一顆發射鈕沒有按下去,不然世界真的不知道會變成怎麼樣。

古巴飛彈危機後,美蘇兩國意識到核武競賽的危險性,開始尋求緩和緊張局勢的方法,例如設立熱線電話,以便未來能在危機中迅速溝通,避免誤判。同時,兩國也開始展開一系列軍備控制談判,包括1963年的部分核試禁條約和1972年的限制彈道導彈條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降低核武誤用的風險,防止類似的危機再次發生。

畢竟地球只有一個。

核戰後的世界

如果看過《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這部電影的話,你可能會對一個充滿荒漠、極端資源匱乏和殘酷生存條件的未來有些印象深刻。而這樣的世界,其實很可能就是核戰後的真實寫照。如果我們不想讓地球走上《瘋狂麥斯》那樣的道路,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核戰爭的發生。

核戰對環境的影響同樣是災難性的。核爆炸產生的大量煙霧和塵埃會被帶入大氣層,遮蔽陽光,導致全球氣溫下降,這便是所謂的「核冬天」。惡劣的氣候環境並非人類唯一被宣判的死刑。隨著戰後時間一週週、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與嚴寒奮戰的倖存者開始出現放射性中毒的症狀。

放射性物質被捲入蕈菇雲,再以輻射塵之姿散布到地球四周,不間斷地污染著地球環境。放射性中毒是一種凌遲般的痛苦死法:持續性的急性上吐下瀉,骨髓與腸道開始出現破壞;受害者的器官內襯會破裂出血;人體的內臟會開始液化;血管內壁會開始剝落。

這些在醫院裡就已難以忍受的痛苦疾病,在暗無天日的天寒地凍中,在逃避火風暴與毒煙霧的追擊中,更是幾乎不可能克服。

那些繼續存活下來的人,會遭受染色體損壞與視覺喪失。許多人會變得不孕或準不孕,並且隨著時間過去,人類的生育力還會進一步下降。未受污染的水與食物不夠所有人分,人類會開始爭奪資源,唯有夠無情的人才能生存下來。

一連數月的酷寒與微乎其微的日照,觸發了又一系列對地球生態系的致命攻擊。降雨量減少了百分之五十,這意謂著農業的消亡。農業的消亡,等於無法再餵飽人類。

在戰爭之前,肉類與果菜都出自不同的畜牧業或農場,透過貨運與供應鏈到達經銷中心、超級市場、商店、農夫市集等窗口。豆類與穀物都是就地存放在城市與鄉鎮的主力儲糧。一旦沒燃料可取用、沒車輛可供駕駛,運輸停止,食物的集散也會難以為繼。各地的儲糧燒光了、被輻射污染了、凍壞或腐爛了。

少數活過爆炸波、殺人強風、瘋狂大火,再撐過了放射性中毒與凜冽寒冬的倖存者,最終還是免不了得活活餓死。

這些情景在六千六百萬年前發生過一次,當時有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阻絕了陽光。「地球上的物種滅絕了七成,包括所有的恐龍。」

如果人類弄不好,就會自己製作出一個這樣的滅絕時刻。

不該戰爭的未來

以上就是《核戰末日》我想跟你分享的內容了,儘管冷戰已經過去多年,現代人幾乎都已經都已經不再在意,但核武的威脅仍然存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擁有超過一萬枚核武器的世界中,這些武器隨時可能因為技術故障、人為錯誤,甚至是誤判而引發災難。

要記得,核武器並不是歷史的遺物,而是一個現實且持續存在的威脅。

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降低這種威脅。這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核裁軍協議,也需要全球公民的認知和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和平的倡導者,推動無核化,支持國際間的對話與合作。唯有透過不斷的努力,我們才能確保這樣的災難不會重演,讓未來的世代不必生活在核戰陰影之下。我們要相信,透過知識的普及、和平的倡議,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合作,人類是有可能將核武器從這個世界上徹底移除的。

雖然這樣講感覺很空洞無力,也確實我們自己一個人什麼也做不了,但如果有夠多人知道核武器的可怕,讓更多人懂得害怕,是那種不像美國人的正確害怕的話,或許那時候就有力量去改變一些事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不小品書,希望這次的分享能夠啟發新的觀點。如果覺得有幫助,別忘了按下訂閱和喜歡,以及加入一起成長的社群,我們下次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