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無止境的焦慮:從童年創傷到內心平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什麼是過度焦慮?

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焦慮感無法控制,甚至圍繞於日常小事或無法預測的未來時,便成為了過度焦慮的困擾。這種焦慮使人持續感到心神不寧,身體也會伴隨如失眠、頭痛、心悸等不適症狀。


二、過度焦慮的根源

根據心理學研究,許多成年人的焦慮來自於兒時過度控制的教養方式或生活環境的不穩定。當孩子成長在一個缺乏安全感或控制過多的家庭中,他們往往無法自主面對挑戰,容易對未來感到過分擔憂,這些情緒會伴隨他們進入成年。

案例分享

小華(化名)從小生活在一個高壓的家庭,父母對他的課業和行為有著嚴苛的要求。即使考試成績已經名列前茅,父母仍會責備他「為什麼沒拿第一」。這讓小華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長大後,他的焦慮轉化為對工作和日常瑣事的過度擔憂,無法享受當下生活。



三、焦慮症與不安全感

心理學家提出,焦慮的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負面信念與對未來的災難性想像。當兒時生活缺乏安全感或父母過度干涉,我們的大腦會不斷預設「事情可能會出錯」,進而產生過度焦慮。

焦慮症患者通常對於未來抱持「最壞情況會發生」的想法,且對環境中的不確定性特別敏感。這不僅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可能限制他們的社交、工作表現和個人成長。


四、克服過度焦慮

1. 學習正念與冥想,活在當下

正念(Mindfulness)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練習,有助於讓大腦從過度思考中解脫。研究顯示,透過每日的冥想或深呼吸練習,可以減少焦慮感,提升情緒的穩定性。

2. 建立健康的壓力管理系統

當壓力堆積時,焦慮感容易加劇。因此,建立健康的壓力管理系統至關重要。例如,可以透過運動、寫日記或與朋友分享心情,減少內在的壓力。

3. 尋求專業心理治療的協助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一種常用於治療焦慮症的方法,能幫助個人辨識負面思維模式,並學會用理性思考取代不合理的焦慮。讓患者逐步面對引發焦慮的情境,增加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力。

4. 接受不完美與未知

學會接納事情的不完美和生活中的未知,是減少焦慮的重要一步。允許自己犯錯、接受未知的變化,能夠減少內在的壓力感,讓生活更加輕鬆。


五、擺脫過度焦慮

焦慮往往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被它掌控。透過正念練習、壓力管理、心理治療與思維的調整,我們能夠逐漸找回內心的平靜。生活本不需要時時刻刻完美,學會放下對未來的過度擔憂,才是活出真正自我、擁抱當下的關鍵。


結語:療癒自己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創傷,但可以選擇如何面對未來。當我們逐步釋放焦慮,便能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焦慮的旅程,或許沒有立刻的終點,但每一次的努力,都是靠近平靜的一步。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


avatar-img
3會員
49內容數
徘徊世俗之外的靈魂. 一個背包流浪半年, -7度到40度, 旅行17國, 走過數不清的城鎮, 5種宗教文化, 體驗8段不同背景家庭, 睡過無數地方, 還有太多來自世界各地過客們. 分享各式旅行, 生活, 靈性成長, 任何有興趣的人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學會獨立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他人的肯定才能證明我的價值。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嘗試練習自我肯定,並挑戰自己做決策。我發現,那些我以為無法承擔的責任,其實在一次次的嘗試中變得沒那麼可怕。我不再依賴他人的答案,而是開始學會信任自己的選擇。這段旅程雖然不易,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我重建自信的磚石。
過去的我常常陷入「應該做得更好」的思維迴圈,仿佛自己永遠不夠好。直到我開始練習自我同情,並嘗試設定更現實的目標,內心的壓力才慢慢減輕。我不再被完美的標準綁住,而是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這份接納中找到真正的成長空間。
我曾經對親密關係感到害怕,彷彿每一次的靠近都是一次風險。我總認為,信任別人只會帶來更深的傷害,於是選擇退縮。後來我發現這些恐懼其實源自童年的經歷——那個曾經孤單的小孩一直在尋找愛與安全感。我開始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並在關係中勇敢地表達需求。現在的我,終於不再害怕愛,也不再逃避親密。
在現代社會中,孤獨感已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共同挑戰。即使周圍環境擁擠,我們仍然可能感到深深的孤獨與隔離。這種情感的根源往往與我們的成長背景有關,特別是與家庭關愛和社交支持的缺失密切相關。孤獨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影響生理健康,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倍感沉重。 孤獨感的根源:原生
在生活中,失敗的恐懼可能根源於原生家庭,影響自信並限制個人成長。這篇文章探討失敗恐懼的心理根源,提供具體方法來重新定義失敗,幫助讀者打破心理束縛,勇敢面對挑戰。透過小步驟開始、分享經驗、建立支持系統等方式,可以有效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實現個人突破,迎接更多機會。
在生活中,面對挑戰與困難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挑戰常常伴隨著挫敗感和無助感。本文探討了挫敗感的心理根源,尤其是童年經歷如何影響自我效能感與低自尊,並提供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實用建議,包括設定可達目標、建立支持系統及練習自我同情,幫助讀者重建信心,迎接生活挑戰。
在學會獨立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他人的肯定才能證明我的價值。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嘗試練習自我肯定,並挑戰自己做決策。我發現,那些我以為無法承擔的責任,其實在一次次的嘗試中變得沒那麼可怕。我不再依賴他人的答案,而是開始學會信任自己的選擇。這段旅程雖然不易,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我重建自信的磚石。
過去的我常常陷入「應該做得更好」的思維迴圈,仿佛自己永遠不夠好。直到我開始練習自我同情,並嘗試設定更現實的目標,內心的壓力才慢慢減輕。我不再被完美的標準綁住,而是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這份接納中找到真正的成長空間。
我曾經對親密關係感到害怕,彷彿每一次的靠近都是一次風險。我總認為,信任別人只會帶來更深的傷害,於是選擇退縮。後來我發現這些恐懼其實源自童年的經歷——那個曾經孤單的小孩一直在尋找愛與安全感。我開始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並在關係中勇敢地表達需求。現在的我,終於不再害怕愛,也不再逃避親密。
在現代社會中,孤獨感已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共同挑戰。即使周圍環境擁擠,我們仍然可能感到深深的孤獨與隔離。這種情感的根源往往與我們的成長背景有關,特別是與家庭關愛和社交支持的缺失密切相關。孤獨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影響生理健康,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倍感沉重。 孤獨感的根源:原生
在生活中,失敗的恐懼可能根源於原生家庭,影響自信並限制個人成長。這篇文章探討失敗恐懼的心理根源,提供具體方法來重新定義失敗,幫助讀者打破心理束縛,勇敢面對挑戰。透過小步驟開始、分享經驗、建立支持系統等方式,可以有效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實現個人突破,迎接更多機會。
在生活中,面對挑戰與困難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挑戰常常伴隨著挫敗感和無助感。本文探討了挫敗感的心理根源,尤其是童年經歷如何影響自我效能感與低自尊,並提供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實用建議,包括設定可達目標、建立支持系統及練習自我同情,幫助讀者重建信心,迎接生活挑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你曾經焦慮嗎?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焦慮症症狀以及如何透過冥想來自我療癒的故事。作者曾因工作壓力而讓焦慮症狀加劇,但透過冥想正念的方法,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也是焦慮的人,不妨一起來看看作者的改變之路。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其實原本沒有想要從匱乏、焦慮這種比較沉重的話題說起,但好像不從這些議題開始說,大家就會忽視應該先去面對自我議題,與清理這些限制性信念、焦慮感受的重要性,畢竟思緒若太過沉重,即便有新的觀點進來,也無法很好吸收。
Thumbnail
對於不愉快的經驗,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擺脫、去除或希望它趕快過去甚至消失,然而,當你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和需求時,加上適當的情感釋放,你會得到最大的療癒,因為這種行動會在情感、心理和心靈層面上帶來深刻的轉變和助益 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情緒和處境,有些可能是挑戰性的,有些可能是令人困擾的,當我們
Thumbnail
煩惱 困擾 恐懼 是在心靈成長後 不會佔據任何思維空間 自然的活著 會被生活種種事所牽絆 若沒有能力找到方法解決 就會困擾影響正常生活運作 久了會產生恐懼導致身心靈病灶 心靈成長後的優勢 1.專注學習力倍增 2.讓思維更加清晰 3.判斷事物方向能更適切 4.強化自身
Thumbnail
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我們總是會感到恐懼和困難。然而,我們不需要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要接受並承認這些情緒。每種情緒都是在提醒我們當下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是可以慢慢變好的。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你曾經焦慮嗎?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焦慮症症狀以及如何透過冥想來自我療癒的故事。作者曾因工作壓力而讓焦慮症狀加劇,但透過冥想正念的方法,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也是焦慮的人,不妨一起來看看作者的改變之路。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其實原本沒有想要從匱乏、焦慮這種比較沉重的話題說起,但好像不從這些議題開始說,大家就會忽視應該先去面對自我議題,與清理這些限制性信念、焦慮感受的重要性,畢竟思緒若太過沉重,即便有新的觀點進來,也無法很好吸收。
Thumbnail
對於不愉快的經驗,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擺脫、去除或希望它趕快過去甚至消失,然而,當你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和需求時,加上適當的情感釋放,你會得到最大的療癒,因為這種行動會在情感、心理和心靈層面上帶來深刻的轉變和助益 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情緒和處境,有些可能是挑戰性的,有些可能是令人困擾的,當我們
Thumbnail
煩惱 困擾 恐懼 是在心靈成長後 不會佔據任何思維空間 自然的活著 會被生活種種事所牽絆 若沒有能力找到方法解決 就會困擾影響正常生活運作 久了會產生恐懼導致身心靈病灶 心靈成長後的優勢 1.專注學習力倍增 2.讓思維更加清晰 3.判斷事物方向能更適切 4.強化自身
Thumbnail
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我們總是會感到恐懼和困難。然而,我們不需要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要接受並承認這些情緒。每種情緒都是在提醒我們當下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是可以慢慢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