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無往。

一樣不存在的事物是無法被提及的。

一旦有了存在的概念,困難的不是如何實現其存在,而是如何實踐其存在。

「只要意識到。」

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如果你意識到一個不好處理的境遇,我們就必須透過洗腦調頻來整理你的思緒。

人們並非不知道真理,而是因為恩賜而遺忘真理,這樣他們才會追逐真理。

用白話說,就是所有的坎都是被規劃出來的。

像是遊戲的關卡,是設計出來的。

你可以看見你的眼前就是有一道牆,要不要撞上去,是你可以決定的。

「大部分應該是看不到牆,所以才撞上去。」

這不就是遊戲機制嗎?

撞牆、跌倒,爬起、跨越。

「為什麼要討論這個?」

只要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概念。

我不建議你用這個論調進行思辨。

「我只是想到而已。」

「沒有要深談。」

那就好。

我會幫你轉移思想目標。

「不過,我好奇危險的程度。」

大概是明證的等級吧。

「我明白了。」

三、四,陰被壓下去了?

你看到了什麼?

「天窗。」

那真不應該。

「嗯。」

「那是菩提的領域嗎?」

我很難跟你說不是,如果陰可以引道,代表那邊也有人接洽。

在意識出遊的時候,目的地有時候很難掌控,對你而言,他們帶你去的地方未必是你能應對。

「那是個明亮又溫暖的地方。」

「我⋯⋯好吧,他們只是告訴我有那條路。」

「可以去。」

作為遊客吧。

不然陰就不會被壓下去了,他不該自作主張。

你是被什麼喚回來?

「吵死了。」

哈哈⋯⋯

在干擾磁波方面,明面那一群很懂得利用生物的本能反應。

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基因擅長啟動開關。

「說人話。」

你被餓醒了,要去吃飯了。

「醒了反倒不那麼急著吃東西。」

嘻嘻,因為你短時間沒有再出遊的機會。

既然都醒來了,那就活著一下吧。

「嗯⋯⋯」

「還是去吃東西吧。」

咯咯咯,笑死。

「⋯⋯天窗,真的沒關係嗎?」

那跟你有什麼關係?

「他們說那是⋯⋯」

跟你能有什麼關係?

「⋯⋯大概沒有。」

你想要嗎?

「不想。」

那就可以了,歡迎你回來。

「嗯。」


「我又睡著了。」

無妨。

反正已經調回來了。

意識的調頻是些微而又寬廣的。

在沒有感知到的時候,你就不再那樣思考。

你該睡了。

「我該睡了?」

嗯,我們應該將做夢的用途分成不同的類別。

就像搭車一樣,去往的地方是不同的。

也像電腦,可以用來工作、可以用來玩遊戲。

你可以在夢裡體驗不同的人生、看見不同的風景、運作不同的規則。

雖然看起來都是你在睡覺,但實際上你的腦是在做不同的運算。

「這個腦的運算跟沒有腦的運算有什麼差別?」

資訊。

你可以帶入訊息,將你在這個世界的耳聞紀錄進書櫃阿卡西。

想像一台開荒機器人,在一個星球上搜集資訊、傳回資訊。

「我沒有在開荒。」

實際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見聞都是在開荒,當然,如果已經度過很多段時光,那就是持續經營。

「別扯了,那就讓我睡吧。」

在你睡下之前,我給你一點思維訊息。

「嗯,說吧。」

如果你意識到資訊的落差,你就會醒過來。

這個叫做垂直同步。

「都醒過來了⋯⋯喔,不是指真的醒過來。」


「在凝視下,自我顯現?」

啊?

「好奇怪。」

「被看見,才出現自我的概念?」

「為什麼?」

嗯⋯⋯可能,有些人對於存在的感受就是如此。

這個吧,你聽說過世界讀取的理論嗎?

當世界資訊太大的時候,很多東西是觀測到才會顯現,在沒有觀測到的時候,就以更省成本的方式存在。

「像是遊戲的背景那樣,走到哪讀取到哪?」

嗯嗯,而有些人是需要別人看見他們,他們才會發覺自己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沒有人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是以節省能源的方式保存在世界資訊裡,等有人看見他們,他們才會產生自我,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存在基底去進行活動。

「那如果沒有人讀取到他們,他們就不存在嗎?」

是存在的,即使沒有被讀取,資訊還是要存在才可以被讀取。

只是沒有顯現出來而已。

簡單來說,如果他們沒有被看見,他們就會感覺自己不存在。

從而歸結出需要被凝視,方能產生自我的概念。

跟我們的概念不同。

「即使無人知曉、無人同在,我也存在。」

嗯,就算我們不被讀取,我們也存在。

「照你這麼說,他們也是不被讀取也存在的,但為什麼會那樣想呢?」

這就是引力。

「什麼?」

他們感受不到引力,沒有自我凝聚的意識,需要經由別人的眼睛來聚焦他們,他們才知道自己的引力範圍。

「又是詞語亂用。」

我是找我認為意涵最為相近的詞語來使用。

對於自我的認知,來自於五掌之中的引力。

「還在五掌的聊天環節?」

是呀。

你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宇宙因子組成的吧?

界線在哪裡是一個物件的基本區分。

例如你是一個人、你住在一棟房子。

你在房子裡的時候,你會跟房子融合為一體嗎?

密度、濃度,都是因子的引力波動。

引力決定了在宇宙中,誰是誰、誰不是誰。

我們進入宇宙的時候首先理解的就是因子規章,成為人的時候,將自身能夠擁有的因子聚焦在這一個人身上。

形成我。

但是,實際上,我代表的單純只是這個個體,還是關於這個個體的波動呢?

所謂莫名形成的氣場。

這就是引力波。

這使我們的存在能夠被認知。

無法認知到自己的引力波的人,他們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這時,他們可以透過自己跟別人的引力波界線,去認知到自己的存在。

也就是需要被看見才能確認自己存在的概念。

「這樣想,我為什麼要跟你討論這個?」

即使你的意識消失,你也依舊存在。

是什麼讓你有這樣的想法?

「我怎麼知道?」

這個問題跟問絕對的概念是差不多的。

「那你可以不用扯太多。」

難得你好奇嘛。

應該說,即使你消失了,你的存在依然可以被認知,你有這個概念,所以你才會這樣想。

「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概念?」

「是誰灌輸給我的?」

我們都對世界有自己的見解。

有誰會這麼說呢?

即使人沒了依舊能被認知。

並不是墓碑或是幽魂,而是我們的存在本來就一直存在。

醒過來就在世界裡流轉,睡過去倒也無所謂。

或是說,不被認知的時候反而感覺存在感更清明了些。

因為這樣才覺得奇怪吧?

被凝視才產生自我?

但我們是,越不被在意,我們就越清醒。

因為那時身周的人氣減少,我們的引力波可以更加廣泛。

更加看得見自己是什麼。

「被觀測的時候,我們的引力波會遵循規章。」

嗯嗯,這是宇宙的規則。

平衡世界的因果。

「這讓我想到⋯⋯」

煉金術?

「嗯。」

「被觀測就容易不成立的奇幻事件。」

「那就是被規章給匡列了?」

雖然扯到這些,不過,你可不會煉金術啊,我們暫且不擅長那個。

「以存在來說,你們是不是有點沒用?」

存在為了穩定自己的存在,會去刷存在感。

但我們不需要呀,我們的存在很穩定。

「即使沒人知道,也穩定的存在?」

是呀。

「暗能量⋯⋯」

嘻嘻。

「你能瞎編一下,把暗能量跟引力波的概念描述看看嗎?」

你沒有看到人的關節上有膠水吧。

也沒有看到石頭跟石頭間有雙面膠吧?

那麼,這些東西是怎麼黏在一起的呢?

黏性,就是一種直觀的能量引力。

這決定了萬物的樣貌,因為他們黏住,就成一體,如果他們不黏住,就各自分別。

「這跟存在有什麼關聯?」

存在就是不能被黏住的獨個因子。

然後複製自己,以波動擴散成光。

暗能量也是一種光,只是不需要去看見。

「磁力?跟磁力有什麼關係?」

我沒提到這個詞啊?

「我突然想到電磁。」

斥力,也就是動力。

這些都是瞎掰的。

「好。」


以光暗能量區分,光能是斥力、暗能是引力。

斥力可以產生磁力、形成動力。

引力可以產生電力、形成動能。

在一個因子活動時,他以斥力來行動、以引力來鎖定方向。

當光暗能量同時啟動,即是運作因子的電磁力。

一推一拉,就會有所動作。


「我怎麼覺得你好像說反了?」

「光比較像引力吧?」

你知道嗎?如果我們看不到東西,很容易撞到東西。

「呃?」

如果沒有光射告訴你前面有東西,你就容易一頭撞上去。

能量本來就不需要被看到,那些被看到的,是希望其他能量不要去碰瓷的。

所有的物件本來就有界線,即是宇宙裡沒有光,這些玩意還是都在。

但總是有照亮的理由,不外乎就是叫星星們不要不長眼。

「動力跟動能的差別是什麼?」

有道光,可以追逐上去,但靠近會太刺眼。

這就是動力。

而前進或避讓的力量,就是動能。

有人會說世間萬物都需要用電來運行,我更傾向說是引力。

「萬有引力?」

你認為引力會開源嗎?

「啊?」

五掌裡指代基因的引力。

就是這個將意識安裝入人的大腦。

如果這個開源,就能將意識也裝入機器人的電腦裡,使之能夠連結意識。

「這就扯太遠了。」

噢。

嗯⋯⋯

「11、22。」

嗯?

「告訴我這兩個數字的意思就好。」

那是孩子的功課。

我們稱其為基本原則。

你還記得11在十三模型的詞語嗎?

「絕對。」

那麼,22的意思是:相對。

用光去照這兩個數字,11看起來非常完美,22則是從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映像。

但在引力的視界中,11是一團漿糊,22反而顆粒分明、十分飽滿。

給你一個比較實際的演示方式。

你看過被磁鐵吸引的磁粉吧?

以及放慢速度畫出軌跡的電流。

直觀會覺得吸引磁粉的能量是暗能量,而放出火光的電流是光能量。

不過,仔細去思考,你會發現磁粉的軌跡是很好辨認的規則、而電流的軌跡則是不規則。

那是因為光波的斥力是明確的。

而電流撞到的是不需要被辨認的暗能量。

他們只是不需要被認知,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這就是存在的概念差異。

「我看到11被扭成一團電線,但我告訴孩子這是不能犯的簡單問題。」

「就像11這兩個1不能疊在一起那樣簡單。」

嗯、你想到什麼?

「⋯⋯公轉。」

「那應該是直線,但我想到同心圓。」

同心圓是不是絕對不會跟另一個同心圓重疊?

「所以?」

這就是光波。

「那不就是電磁波?」

「磁力怎麼被你分開說了?」

因為無法認知,分辨光波的時候不知道暗能量有沒有作用,所以把電力跟磁力混在一起了。

「因為沒有開源?」

不⋯⋯只是單純不需要被看見而已。

存在本身沒有開源不開源的問題。

「你不是說磁力也就是引力,是暗能量的存在?」

嘻嘻。

「?」

你有沒有發現你搞反了?

「啊啊?」

「要改嗎?」

不,這就是我們要的。

你問的,那個孩子的功課錯在哪裏。

我給你實例演示了。

光有光速。

但你能很明確的知道,你手機的電量還能使用多久嗎?

電力,無法準確認知。

這就是你自己批改的功課。

你說什麼來著?

「這是基本原則。」

avatar-img
4會員
285內容數
自言自語,與幻想、臆想、妄想中的腦內存在溝通的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雅音時記 的其他內容
當光停下來的那一刻。
擇日。
格式。
食意。
為意。
當光停下來的那一刻。
擇日。
格式。
食意。
為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因為直觀現象視於本質,再無語言定義,但一個人若未能入此狀態,語言名相還是需要存在去輔助,但需要一直輔助的人就是執念太重,幾乎變成掛著收藏學識,另外,作為師者空性二字是方便使用,因為包含難以說明的巨量涵義。我會增加這段說明其實是為了閱文者,我自己不需要這種額外的解釋,因為我在描述的主意是「破認知相
Thumbnail
💡「當我們不把「理所當然」當作理所當然的時候,你的人生就不會出現「常」與「無常」💡
可能什麼都沒有 或許什麼 是不存在的協調 選擇題 明確地肯定 疑問句 和什麼壓力相關 都想走著 藉故門旁的街口 不對稱 大概只有什麼說話 空虛,儘管呼吸 也是什麼的慘淡,戲笑,悲哀
Thumbnail
既然一個人 時間存在不存在 都無所謂了
Thumbnail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因為直觀現象視於本質,再無語言定義,但一個人若未能入此狀態,語言名相還是需要存在去輔助,但需要一直輔助的人就是執念太重,幾乎變成掛著收藏學識,另外,作為師者空性二字是方便使用,因為包含難以說明的巨量涵義。我會增加這段說明其實是為了閱文者,我自己不需要這種額外的解釋,因為我在描述的主意是「破認知相
Thumbnail
💡「當我們不把「理所當然」當作理所當然的時候,你的人生就不會出現「常」與「無常」💡
可能什麼都沒有 或許什麼 是不存在的協調 選擇題 明確地肯定 疑問句 和什麼壓力相關 都想走著 藉故門旁的街口 不對稱 大概只有什麼說話 空虛,儘管呼吸 也是什麼的慘淡,戲笑,悲哀
Thumbnail
既然一個人 時間存在不存在 都無所謂了
Thumbnail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