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學生說:「這裡什麼都沒有。」從日常生活的觀察開始,發現地方「有」什麼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張由小學生拍攝的照片裡,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張由小學生拍攝的照片裡,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他們總是說:這裡什麼都沒有


近幾年來,不只一次在種種會議或是研習場合當中,聽聞與會的教育工作者提及:「我們學校附近什麼都沒有,也都找不到資料,不知道可以從哪裡著手去做跟在地相關的課程。」起初聽到這樣的說法,心裡總是感到意外,一方面覺得要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出現一所學校,本身就是有些弔詭的事情,進一步去思考,所謂的「什麼都沒有」,是真的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人事物?又或者是我們沒有以更細緻的眼光,去看待的這些真實存在的生活環境? 


這些年的教育方針,不斷強調要將真實生活的場景作為教學情境,並且從中去發現「問題」,再就這些問題來進行探究與實作,落實讓學習與生活真正接軌的教育理念。這些構想的前提,是必須看見何謂真實生活的場景,從觀察出發,逐步去開展出對於地方社會的認識與理解,打開對於空間的眼界,才能看見「問題」的存在。 


在進一步去討論如何發現生活當中的種種問題之前,想先請看著這篇文章的你,轉換一下自己的身分,當你做為一個正在求學階段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聽見教師總是說著:「這個地方什麼都沒有。」心裡會有著哪些感受呢?


我們所生活的地方,真的那麼糟嗎?

平凡無奇的生活場景,背後都可能隱藏著豐富的地方知識。

平凡無奇的生活場景,背後都可能隱藏著豐富的地方知識。


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想一想,若在成長的階段,被建立的觀念總是外面的世界比較值得追求,而生活當中的事物則不值得一提,在他們人生的初期,究竟經歷了什麼?


A. 對生活環境的無感與理所當然

對於一個從小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人而言,許多生活環境當中的人事物,像是廟宇、街道、市場、農田、魚塭等等,都是習以為常的景象,但這些景象並非理所當然存在於每一個地方,其背後有著諸多人為因素隱藏其中,是地方社會發展的脈絡。若沒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日常風景」,那這些地方知識就不太可能被重新看見,而學生們也就繼續日復一日無感的生活。


B. 錯過認識家鄉的最佳時刻

就中小學的學習階段而言,大多數學生會在鄰近家鄉附近的學校就讀,相較於大學階段跨縣市的移動,在此時的移動大多僅是跨鄉鎮區,仍有相當高的機會與自己的家鄉保持一定程度的連結。但這樣的連結,往往也僅只是在於地緣的關係,若框限在學校、家庭、補習班三個移動點,那對於家鄉的認識往往還是有限,沒有因為生活在家鄉,就因此認識了家鄉。


C. 埋下自信不足的種子

對於台灣北部以外的縣市,學生往往到了大學階段就必須真正離鄉背井,以彰化為例,縣內大學的選擇較少,因此必然需要去到各地求學,鄰近的台中市大學資源豐沛許多,因此常常成為彰化人的首選。然而,在人生首次到異地生活,總是會面臨種種人際交流互動的場合,最常聊起的話題便是:「你的家鄉有什麼?」在這樣的時刻,提到彰化好像就只能說出大佛和肉圓,除此之外再也說不出任何值得一提的事物,相信這是許多人都曾經遭遇的社交困境,而這或許也是心中自信不足的種子悄悄發芽的時刻。


從看見每個地方「有」什麼東西開始


只有還有人生活著,那個地方就會繼續有故事產生,這是我們深深相信的事。同樣地,只要有人在某一個地方生活,那就會創造源源不絕的地景變化,隨著時間層層疊疊,轉化成不同樣貌。然而,什麼是地景呢?在文化地理學家約翰.威利(John Wylie)的著作《地景(Landscape)》中有諸多描述,以下摘錄其中一段詮釋:


地景不僅是我們看到的事物,它也是一種觀看事物的方式(way of seeing things),一種觀看和描繪我們周遭世界的特定方式。地景不僅僅牽涉我們看見了什麼,還有我們如何看。……我們如何看事物是個文化課題;我們從特定的文化視角來看世界,那是我們一直以來經由社會化和教育而採納的視角。


在這段文字當中,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約翰.威利(John Wylie)認為,地景的判斷關鍵不在於我們看見了什麼,重點在於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文化脈絡裡學會如何觀看,相較於「看見什麼」「如何看」才是我們需要培養的能力。因此,回到這篇文章想談的,如果我們想要試著不再輕易跟學生說:「這裡什麼都沒有。」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以下推薦大家五個方式,可以由自己先在生活當中練習,接著可以找身邊的同儕或學生,一起找個時間去學校附近走走,或許就會有意外的發現,這些方法都不難,只要花些時間,勢必能有些收穫。


進行日常觀察的五個小訣竅,透過豪不費力的方式打開對環境的眼光。

進行日常觀察的五個小訣竅,透過豪不費力的方式打開對環境的眼光。


1. 換個角度:平時我們行走時,總是以平視的角度來觀看這個世界,尤其在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中,會放慢步調並且以不同角度來觀看世界的人,似乎也是越來越少,要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不妨先試著放慢腳步,有時仰視、有時俯視,甚至是爬到高處、蹲到低處,看一看過往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2. 換個語言:在台灣目前最常使用的語言是華語,而一個語言的背後其實乘載著文化歷史的脈絡,或許許多人認為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但若你所身處的地區,是以台語、客語或原民語作為日常語言,嘗試著換個語言去與他人對話,或許就會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地方文化氛圍。


3. 換個路線:每個人生活在地方一段時間以後,經常就會走相同的路線去前往目的地,更何況如今大家都為了追求最快速、有效率的路線,幾乎將自己移動的自主權都交由導航來進行判斷,也因此在每日相同的景象裡,逐漸對於環境感到麻痺。換個路線,走一條沒走過的路,或許是開啟一個新世界的契機。


4. 換個時間:猶如上述,在每日同樣的作息當中,我們往往會對身處的環境失去好奇,上班時間提早出門去附近走走,又或者是在不同季節,去到過往不曾去過的地方看一看,往往能得到的收穫會比想像中還多。


5. 換個對象:從不同對象的生命經驗,我們可以看見截然不同面對人生的態度,回想一下生活當中是否有著經常出現,卻又從來不曾有任何互動的人們?他們可能就在學校周圍的每一個廟宇、雜貨店、田間裡,找他們聊個幾句,可能就又有了新的靈感。


這些方式,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來不太費力,卻又可能帶來意料之外收穫的練習,因此相當適合每個人,不限於任何年齡的教學者、學習者。然而,過往我們將這樣的概念,開啟一系列名為《生活印象》的影像創作計畫,讓各學齡的學生拿著即可拍相機,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去紀錄自己所生活的村里,即為便是讓學生能夠慢下來仔細去看看這些習以為常的景象,從中發現原來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相信看到這裡的你,腦海裡也開始浮現生活當中的種種景象,那些與你生活切身相關的每一個事物,其實都值得我們花更多時間去對待。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蔗青文化工作室
16會員
30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蔗青文化工作室的其他內容
2025/03/20
本篇指南正是針對這樣的核心問題——如何善用地方上那看似平凡卻充滿潛力的各種資源,進而轉化為教學上的獨特素材。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觀察,到深入探索地方文化,這些豐富的在地資源正等待教育工作者們去發掘與整合,成為啟發學生學習的重要推手。
Thumbnail
2025/03/20
本篇指南正是針對這樣的核心問題——如何善用地方上那看似平凡卻充滿潛力的各種資源,進而轉化為教學上的獨特素材。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觀察,到深入探索地方文化,這些豐富的在地資源正等待教育工作者們去發掘與整合,成為啟發學生學習的重要推手。
Thumbnail
2024/07/13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2024/07/13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2024/07/06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2024/07/06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Thumbnail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Thumbnail
「或許有一種全知視角是: 知道因為『我』看不到,所有的想法、潛在念頭 … 所以一切能 中性看待。 無論,有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想法。」 因為,看不到完全全面的面向 因為,看不到形成那個想法的成因、背景 或乃至,一路生長而來的生成背景
Thumbnail
「或許有一種全知視角是: 知道因為『我』看不到,所有的想法、潛在念頭 … 所以一切能 中性看待。 無論,有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想法。」 因為,看不到完全全面的面向 因為,看不到形成那個想法的成因、背景 或乃至,一路生長而來的生成背景
Thumbnail
迎來週末 圖書館沒有開 隨即轉往戶外 這彷彿已經是我的直覺反應 無論室內室外 都有不同的風景
Thumbnail
迎來週末 圖書館沒有開 隨即轉往戶外 這彷彿已經是我的直覺反應 無論室內室外 都有不同的風景
Thumbnail
面對無物,人無法忍受空白。然而,尋求填補真理的慾望,反而使人感到空虛,唯有從內心懷疑,才能走近真理。
Thumbnail
面對無物,人無法忍受空白。然而,尋求填補真理的慾望,反而使人感到空虛,唯有從內心懷疑,才能走近真理。
Thumbnail
俗話說不管任何經歷,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Thumbnail
俗話說不管任何經歷,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Thumbnail
既然一個人 時間存在不存在 都無所謂了
Thumbnail
既然一個人 時間存在不存在 都無所謂了
Thumbnail
轉變,永遠不會太遲,在社會欺負你之前,不如先好好欺負自己一下吧!放寬既有的思維,跳脫既定的框架,嘗試從未嘗試的每一件事情,因為翻轉危機的解答並不一定在前方,而在你的每一個「想不到」裡。
Thumbnail
轉變,永遠不會太遲,在社會欺負你之前,不如先好好欺負自己一下吧!放寬既有的思維,跳脫既定的框架,嘗試從未嘗試的每一件事情,因為翻轉危機的解答並不一定在前方,而在你的每一個「想不到」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