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大唐世界-奇人李淳風】

raw-image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盛唐之世,建千古之偉業。其手下文臣武將,皆是數百年來罕見的英雄人物。兵之李靖、禮有魏徵;謀之杜如晦、政歸房玄齡……

然而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什麼是東風?

東風就是「天命」。

天命對外行人來說,就是個虛無飄渺的名詞。但對於中國傳統政府而言,卻是一門非常紮實的學問。其中一部分,就是氣象學……所以說東風是天命,不是騙神騙鬼來著。

不過即使到了今天,氣象預報仍然是像神棍一樣的學問,無貶義。

古時候的人沒有衛星雷達,又要怎麼去預測不可知的「天命」呢?

答案就是觀察跟記錄規律。

重點是「規律」。

日昇日落,就是規律。

以此為始,全世界的人們,不只是中國,都抬起了頭,觀測天體的運行。

定義週期,定義時間。

並且記錄變化。

所以今天你知道,春天過了是夏天。基隆冬天會下雨,台中很乾。

古人於是知道,這個時候該播種,那個時候要搬離河邊。

這是比政治,比兵法更高端的學問,也是中國政府之所以能建立,能成為王朝的首要準則。

天文曆法。

負責天文曆法的官員,自周朝以來,稱之為「太史」。沒錯,這就是司馬遷的專科,把時跟事一起記下來,則是他的功課。就好像和尚每天要念經,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透過經文的閱讀來得到解脫的答案。史官也是一樣。

英雄輩出的唐朝,在天文史官這方面的人才,也是異樣的多。

其中,李淳風跟袁天綱無疑是最知名的人物。他們兩個都預測了武則天篡唐之事,傳說中更合作寫下中國最強的預言書《推背圖》。

就讓我們從李淳風這個人開始,進入唐朝的玄幻世界吧。

李淳風,岐州雍人。這滿好辨認,岐就是岐山,周文王的老家,漢朝主要取雍來命名雍州。簡單說就是隴山右側,靠長安這邊。

附註是他們家從太原來的,嘿,那大概就有三成可能,李淳風本不姓李,整組「太原李氏」都是加掛的。要知道,李淵李世民的本籍其實是「隴西李氏」,太原李氏基本是他們在太原定居時留下的後代。

李淳風的爸爸自然不是李世民的兒子,其本名「播」,隋朝時跟劉備一樣在河北當高唐尉。不過阿播覺得沒出息,就棄官從道,道號黃冠子。

北周跟北魏一樣,以道教為國教。楊堅篡位時,也還是要升壇領符命以號天下的。

概略可以知道,在開皇後期,楊堅就把佛教地位提上來分庭抗禮了。

很妙的是,楊堅把佛寺改叫道場,道觀改叫玄壇。

道士可不是只有燒香畫符降妖伏魔的,在北朝,他們是政治家,也是科學家。這部分跟先秦方士也差不了太多。

隋朝的佛道寺觀,要納入郡縣管制。除了宗教本身的運作,道場跟玄壇也是地方上重要的「圖書館」。不少唐初大官,都有修道的痕跡或記錄,應該就是這個原因了。

進藏經閣修練那是其一,特別道士進入政壇也十分便利。

從各種記錄不難看出,道士在隋唐都具有某種程度的「豁免權」,可以出入皇宮,戰爭城破之後,也不會留難道士。

黃冠子家裡不是有錢有勢,但天分還是有一些,修道剛好而已。至於道士可不可以有兒子?宦官趙高都有女兒了,很多事情很難說的。

同樣也有一說是,李淳風本身就不是跟著父親修道,而是上天台山入上清派。

這方面的說法不只一種,基本上李淳風早年在史書上是沒有記錄的,但我挺喜歡一派說他曾得劉文靜推薦加入秦王幕府。

總之,李淳風的正式登場,是在貞觀初年,跟傅仁均對著幹的時候。

要展開了。

傅仁均是一個擅長曆法算數的專家,在武德(李淵)年間,因為太史令庾儉跟太史丞傅弈的聯名推薦加入。李淵用人不疑,就請傅仁均來重算曆法。

傅弈是隋朝天文大師,因為參與過漢王楊諒的叛變被流放,又被李淵撿了起來,成為李淵的心腹。在《隋唐天下群英傳》有他的故事。

庾儉則屬於沒有特別事蹟,普通的一個官員。

不過,庾儉跟傅弈之間不算很合……主要是傅弈很討厭人家,但事實上傅弈能進太史,也是靠著庾儉的推薦。私德一回事,總之是兩大太史長老共同推薦了傅仁均,忘了說,他跟傅弈不是同鄉,應該不是攀關係。

傅仁均一上來,就先給了李淵一篇自己的研究論文,指出過去算法的誤差,跟他要用的新算法。

鬼才知道李淵看不看得懂,總之,僅僅幾個月後,傅仁均就呈上了自己的《戊寅元歷》,從武德元年七月開始實行。

呃,其實傅仁均先給論文的意思就是告訴李淵,這課題我已經研究很久了,很快就能有結果。

再說一次,李淵當然不懂,所以拿了就用。

用了,其他高手就要出來彈。

一開始是封倫,然後是新任的太史丞王孝通。

注意到嗎?太史這個圈子的內部鬥爭相當之激烈(笑)。這是俗世眼光啦,說過了他們就是科學家,講真的這些行為不過就是同儕審查,只是沒有制度化,老闆又不懂,看起來就很鬥爭了。

稍稍微講一下他們大概在算什麼。並不完全是算一年有三百六十六還是三百六十五天。

簡單說,主要是天文異象的規律,比方秦厲公三十四年跟秦昭襄王六年,都記錄發生了日食。相距43年。而下一次日食出現在秦莊襄王三年,卻過了53年,那天文學家就會發現,日食的週期不應該用「日」來計算。於是就試著用別的天體變化角度來推測日食的週期。

但其他天體不像日月容易觀測,所以就更依賴「數學」了。

說到數學,當然就不能忘記南朝的圓周率大師祖沖之,傅仁均所用的公式跟理論,主要就是承襲祖沖之的。那畢竟也過了一百年,後人各有解讀跟重新計算,是免不了的。

我上面的例子舉得很簡單,實際他們在觀察規律所使用的資料更龐大。那隋唐最常出現的爭議點就是:周朝以前的記錄到底「有幾年」。

堯舜在三千年前,還是七千年前?就會讓整個計算出現非常大的變化。

這也是《隋唐天下群英傳》一開始的主軸:隋朝三教都在為了誰能抓出堯的真實年份,跟是否要再次開始循環而努力。

武德年間主辦的官員認為,傅仁均有理。但等到貞觀初年,李淳風提出新算式後,就大幅的調整了。

李淳風的新理論,得到更多學者的認同:或者是科學,或者是政治,總之新時代就此展開。

需要注意兩的地方是,第一,李淳風也只是調整傅仁均的部分公式,並沒有推倒。

第二,這些天文算數的理論,不要說李淵,李世民一樣看不懂,漢武帝也看不懂。

但這到底不是「皇宮妖術」,你要讓皇帝能明白,又要方便運算,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透過模型來呈現。

渾天儀。(小叮噹口吻)

這玩意不是東漢張衡的發明,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在製作了。張衡主要是改良,增加地平圈跟子午線環來作為基準。

我們不難想見,凡是國家曆法有重大變革時,渾天儀的模型肯定就要改動的。

不過,李淳風的感覺比較像是:我的理論沒有完全被理解,所以我需要新的渾天儀。

李淳風進入太史局之後,主動上書要求修正北魏留下的渾天儀。

他提出的原因是:西周的渾天儀沒有傳承下來,現在的版本是漢武帝時打造,後人一邊推算一邊修補得來。

而李淳風發現,黃道儀的部分有很大的缺失,大致是「可以轉到極致」的意思。也就是說,李淳風對於陽光照射地面的角度,有了新的想法……我的理解上,就是地軸與自轉的部分。

張衡時就提出了「渾天說」,基本上指天像一顆蛋,地是蛋黃。但一直以來的概念都是「天動地不動」。

就最後的成品來看,李淳風不能說是「發現了地動說」,但明顯已經察覺到天動說的誤差性,只是托言說古聖人早就知道是後來遺漏了。

這是中國人標準的傳統做學問跟上書方式。

李世民看了也很訝異,挖靠林北要飛天了,准奏,趕快去做。這一弄,就搞到了貞觀七年。李淳風除了作出新版的「三重儀」,更寫了對應的論文以備查驗。

簡單說,李淳風主要加上了北斗七星的運行來帶動。天與地的關係,也更加緊密起來。但李淳風就此平步青雲嗎?哪有可能,一口氣把地動說翻出來,也不過就是被殺頭而已。

李淳風一直到八年後的貞觀十五年,才慢慢坐上了太史局第二人,太史丞的位置。此後協助史書編撰,整理各朝天文律曆五行,又過了七年,在李世民過世前總算當上太史令。

李世民知道李淳風很行,但沒有打算讓李淳風去跟老頭子們正面對殺。沒看過豬走路也聽過豬的名,隋朝禮樂律曆大戰爭,唐初人只有比我們現代人更懂。

私底下,李世民把李淳風找來,諮詢「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預言。

李淳風表示,根據他的推算,「則女主武王」已經在宮中,最多三十年之內,就會取得天下,更大殺唐氏子孫。

武則天是貞觀十一十二年左右入宮的,你看當時李淳風還是個小咖。

李世民眉頭一皺,道:「如果把有可能的人都殺了呢?」

李淳風搖搖頭:「天命不可違。尤其王者之命是改不了的,你殺下去也只會傷及無辜。而且她已是陛下眷屬,三十年後年紀應該也不小了。老則仁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若是真被你殺掉,老天爺必定會再重生一個王者,到時候少壯嚴毒,只怕更加心狠手辣。」

其實這段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過這小小一段,實是妙趣橫生。

第一個就是「天命」的概念。

我們常常在說「命中注定」,但實際上一個人有死劫,往往得搭配另一個人有殺劫。交叉起來的因果如此繁複,真的能「注定」嗎?

李淳風告訴我們,不是你的命注定,是天注定。天注定要唐亡,那他就會派出「不只一個人」來亡唐。殺了一個,後面還有千千萬萬個。

這個天命的想法,其實非常符合「亂世爭雄」的現象。以三國為例,那就是漢朝必須死,而亡漢候選人不只一個。

最簡單就是,董卓要亡漢,被呂布王允阻止,李傕郭汜接手。接下來都往曹操流動,接了天子殺了呂布,某方面來說漢室都要再興了……結果就是曹操的兒子亡了漢。

但在李淳風的論點中,時間是重要的,偏差不會太大的。有偏差都是自己功力不到算不準的。也就是董卓其實應該也是在約三十年後才會亡漢,當時頂多漢獻帝有生命危險,還篡不了的。

扯遠了。

天命跟時間之外,李淳風也提出了變數。就好比一樣是死,安詳死還是死很慘這種就是變數。而影響這個變數的,就是天命人的心境。

抱歉再舉一下董卓那個例子,如果西元220年是董卓篡位,漢獻帝是死定了。畢竟董卓怎樣也不可能覺得自己還能活多久,留下漢獻帝,董氏王朝馬上被顛覆的機率太高。

老則仁慈少壯嚴毒,我認為是李淳風在嘴砲,這本來就不是必然之理。但很適合修理「李世民」。

一個年輕時衝鋒陷陣的將軍,也是殺死兄弟繼承皇位的天子。少壯嚴毒是李世民不能改變的「現實」,老則仁慈卻是他可以迎接的未來。

事實上,李淳風就正在勸李世民「Be Kind」。

當然,李世民接受了。

李淳風雖然低調,但當時朝廷也都知道,他是最擅長計算占卜的術者。

淳風每占候吉兇,合若符契,當時術者疑其別有役使,不因學習所致,然竟不能測也。

這句應該解釋作,其他術者都認為李淳風背後另有高人,不是他自身的本領高。但當面考校,也沒有人能難得倒他。

然而,李世民過世後,李淳風把精力放在編注算經之上,一共十部,作為國家學校的教科書使用。

那是唐高宗李治的新制度。他把算學納入秘閣,並將太史局改秘閣局,太史令一職也改為秘閣郎中。

秘閣大致可以看做「皇家圖書館」,始見於曹丕黃初年間。

曹丕挺喜歡「秘」這個字的,他當時就是搞了秘書監來管秘閣,其首長對曹丕而言,也是非常重要,可比漢武帝開尚書省的等級。

書籍知識藏入秘閣,重點應該不是「不外流」,而是為了「永傳於世」。

簡單說,經典化。

在一般單位的資料,會隨著政治變遷而改變,所以史書的制度都只能記個大概,實際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甚至有很多皇帝在任內就三翻五翻的,哪記得了這麼多。

由此可見,李淳風的知識,已經是國家瑰寶的等級了。

不久,李淳風又呈上新作曆法,命名為《麟德曆》,隨即頒布實行。(當時年號就是麟德)

咸亨初年,太史局復置。

這邊就供個參考。

李世民成為天可汗後,貞觀七年、十一年、二十一年有大水,十三年、二十三年旱。整個貞觀基本上就是「風調雨順」。特別可以注意,李淳風當上太史丞之後,只有一次「半年不雨」。

大師有沒有厲害?穩的啦。

但唐高宗呢?第一年就九州旱蝗,十六州水。四年隕石,五年大雨,六年大水,七年海水倒灌,然後就換年號了。

換年號這件事,多半是有祥瑞出現。但有祥瑞不表示「需要」換。

我在漢武帝時代觀察的結論是,換年號主要為了「沖喜」。因為有太多自然或超自然的災厄,所以朝廷會拿個祥瑞改個年號。

你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一個貞觀打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三十四年卻用了十五個年號。除了唐高宗身體不好,天災頻仍或許也是一個原因。

在這樣的前提下,咸亨請出李淳風再任太史,就可以看兩面。

第一面,大師出馬鎮災厄;第二面,李淳風實不足以為經典。

畢竟現在的曆法就是他算的。

有用嗎?《舊唐書》寫得曖昧,普遍也認為,李淳風就是復職太史該年過世。年六十九。以知天者來說,李淳風活得算久了。


順便一提,袁天綱(或做袁天罡)的傳記,基本就是個相命書。

袁天綱是益州的一個奇人,原則上唐初視該地如邊疆,一直到貞觀八年,李世民才邀請袁天綱入宮。

《舊唐書》也沒寫袁天綱做了些什麼,大致知道他比李世民還要早過世就是了。

話說回來,李淳風七年得大用,看上去,這兩年唐太宗李世民亟於想要知道「未來」。本紀上最明顯的相關記錄,我想就是太子李承乾的元服了。

這塊貞觀中期最重要的拼圖,或許可以先展開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中國二十四史寫作計劃進行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