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漢人。
「皇甫無逸,字仁儉,安定烏氏人。」
這怎麼判斷?無從判斷,重點是他叫他爸「大人」。那個是鮮卑人的稱呼。
皇甫無逸的父親,在隋文帝末年擔任並州總管府司馬,就山西,就太原。就注定要捲入漢王楊諒的叛變。
當時皇甫無逸人在長安,聽說了楊諒叛變,直接就幫他爸辦公祭。別人問他發什麼癲,他說老爸一定不會參加叛變,所以應該已經被殺了。
這一手有多帥?等證明他老爸確實死了,隋煬帝都不能不承認他們一家忠烈。
沒,人家是孝順。
總之,皇甫無逸在大業一開局,就成了隋煬帝的親信。不過在大業後期,他沒有跟著下江東,而是鎮守洛陽的一員。自然也是擁立越王楊侗稱帝的一員。
這還是很忠的,畢竟當時傳來楊廣已死的消息,比起宇文化及跟李淵的董卓之心,洛陽之帝還是正統些。
但我們也知道,不久王世充就來個內部叛變,奪洛陽自行稱帝了。以孝聞名的皇甫無逸,這時拋下了母親跟老婆孩子,斬關而走。
不愧是皇甫家的後人,這武力也是十分的頂。但武力強不等於走得快,更何況再快也沒有馬快。皇甫無逸不久就被騎兵追上。
皇甫無逸把身上的官服裝飾卸下,扔在地上說:「我寧可死也不願意跟你們一起造反。這給你們,不要再逼我了。」
追兵們連忙下馬去搶……其實我也不知道有啥好搶,又不是搶到金帶紫綬,王世充就會封給你。拿去賣也賣不了什麼錢吧?
總之,皇甫無逸趁著追兵都下馬,就成功逃跑了。逃哪去?皇甫無逸終究選擇了李淵。總不能去投靠殺了皇帝的宇文化及吧?
李淵這邊封給他的官,也是很可觀。
「高祖以隋代舊臣,甚尊禮之,拜刑部尚書,封滑國公,歷陜東道行臺民部尚書。明年,遷御史大夫。」
奇怪的不得了,少在那邊隋代舊臣,寫過小說就知道什麼是小說橋段。
沒關係先繼續往下。
接下來,李淵派皇甫無逸前往「益部」,這就很單純成都附近而已,不包含重慶啦巴地等等。因為這邊剛剛才被納入大唐,當地勢力自把自為,所以需要處理一下。
皇甫無逸武力過人,你說他去宣揚教化,重新派任官員是靠嘴,我也是不太信。
不論如何,皇甫無逸順利的換了一批官員,執行嚴苛的法律,很受當地人愛戴。這鬼話的意思是,當時可能就是益部「非官員」的族群傾向投靠大唐。而大唐又派人來清洗了一遍,除去既得利益的官員族群。
最帥的是,當時有一個叫皇甫希仁的,覺得無逸的權力太大,所以就向李淵告發皇甫無逸為了救母親打算叛變,試圖跟洛陽王世充聯手。
還好李淵聰明睿智,決定殺掉這千里迢迢來告御狀的希仁哥,並且派人去安撫皇甫無逸。
為啥?因為告無逸謀反的不只這條,也有人告他是跟荊州蕭銑聯合。
這邊就透露出一些資訊了。
首先,皇甫無逸不是「一個人」,很顯然也有皇甫家族,皇甫系統,在大唐治下。
隨便去《隋書》搜一下,縣令刺史總管尚書大理正各式各樣的職務,皇甫家妥妥一名門。但只有皇甫無逸一個是將軍。大概看得出,皇甫無逸在家族中特殊的地位。
沒錯,皇甫無逸是隋代舊臣,但重點在於他是家族第一人。簡單看就是「家主」。可那不代表所有皇甫都服從他,事實就是有人也看他不爽。
李淵非常擅長這種「擒賊先擒王」管理法。就好像以前我們號稱做全台灣的生意,其實只在乎台北市的盤能不能拿下。
台北能行,台灣就能行:至少你也拿下了30~40%。
相對來說,李世民的「革命」,就很有民主的味道。
同樣的,益部也正在發生類似的故事:中下層喜歡皇甫無逸,帶來了穩定而安全的生活。高層卻不喜歡,試圖要罷免皇甫無逸。
於是就衍生出後來,皇甫無逸跟竇璡的衝突。
竇璡以扶風竇氏之尊,承竇軌之威出掌益州,也不敵皇甫無逸。
當時兩人互告對方,李淵直接就判竇璡錯,罷黜。
《魏書》有提過:「韋、辛、皇甫之徒,並關右之舊族也」。沒錯,跟竇軌對著幹的韋雲起,也是皇甫家的盟友。
關右是關中的右邊,跟「右扶風」竇氏本來就是同一區域的世族。即使李淵的娘家是竇氏,這三族仍沒打算躺平投降。
事實上李淵在這場鬥爭上的態度,跟他對建成世民的太子之爭,也有87%像。與其說優柔寡斷,李淵更像是在「扶弱鋤強」,來維持他心目中的平衡。
題外話,《新唐書》完全不在乎這些事,只強調皇甫無逸為官的認真廉潔。沒錯,皇甫無逸跟竇軌的做法很像:「不通賓客,左右不得出門」。
有需要採辦貨物,皇甫無逸必定要人去外地購買。所以他也不會像韋雲起那樣,落了把柄在竇軌手中。
然而,皇甫無逸的這個性格,加上他的至孝,終於還是搞死了自己。
其實他在幫父親服喪時,就絕食多日,導致骨瘦如柴。即使做官,皇甫無逸的生活仍然十分節儉。
最後,他收到李世民通知,說他的母親在長安生了重病,可以回來探訪。但他又一次開啟了不飲不食的模式,在半路就病逝了。
此後,李世民要幫皇甫無逸上「孝」的諡號,時任禮部尚書的王珪卻反對:「皇甫無逸從武德年間就沒有在扶養母親,怎麼算得上孝?」
這就靠杯了,實際上皇甫無逸入益州當官時,他的母親都還在洛陽。即使後來王世充敗亡,皇甫無逸又怎麼能讓母親翻山越嶺的到成都?
其實你就可以猜到了。
竇氏的大老,多半在武德年間就過世。即使竇軌,也不過活到貞觀初年。但實際上,李世民在爭奪太子,以及對突厥戰略上,都還是有極大的部份仰仗著扶風竇氏,並持續與竇氏結親。
世族們藉著隋末之亂起而鬥爭,歷李淵而因著太子之爭,逐漸的分出了勝負。
李世民在貞觀為世族定下的三六九等,就如同因為武力而統一的天下。雖然能獲得一時的和平,但我們都知道,不久的將來,下層的世族必然會再次掀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