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子彈之父 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 「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羅伯特·奧本海默(1904-1967),出生於紐約市,憑藉其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哈佛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然而,在劍橋的學術生涯並不順遂。他的導師派翠克·布萊克特要求他專注於實驗研究,而非他擅長的理論工作,這令奧本海默感到不滿。據說,他一度試圖以有毒的蘋果傷害導師,但此事未釀成悲劇,最終他僅受留校察看的處分。此段往事有多種說法,但未動搖他對科學的追求。他後來轉至德國,並在哥廷根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奧本海默回到美國後,先後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加州理工學院擔任教授,迅速成為美國理論物理學的領軍人物。二戰期間,他被任命為洛斯阿拉莫斯研究所所長,負責領導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奧本海默選址新墨西哥州建立秘密實驗室,該地也是他年少時因健康原因療養並深感熱愛的地方。在這裡,他帶領頂尖科學家完成了1945年7月16日的首次核試驗「三位一體試驗」,標誌著核武時代的開端。

儘管這一成就對結束二戰具有決定性意義,但也使奧本海默陷入深刻的倫理與道德困境。他在戰後回憶這一歷史性時刻時,引用印度教經典《薄伽梵譚》中的名言:「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原子彈的研發初衷是為對抗希特勒可能掌握的核武器。然而,隨著1945年4月德國投降,核武的使用焦點轉向尚未投降的日本。杜魯門總統在波茨坦宣言中敦促日本投降未果後,美軍分別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與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造成數十萬人死亡。此舉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也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引發了對核武器使用的激烈爭議。

戰後,奧本海默因對軍事的貢獻被授予美國最高平民榮譽。然而,他本人對核武器的態度發生轉變,開始反對包括氫彈在內的更具毀滅性的核武器的研發。1960年,他曾前往日本,對原子彈受害者表達深切的遺憾。

奧本海默晚年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領導職位,繼續推動基礎科學研究。他的理論工作三次入圍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最終未能獲得殊榮。諷刺的是,與他共事於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中,有18人曾獲得諾貝爾獎,使他與這一榮譽的失之交臂更加惹人惋惜。

1967年,奧本海默因喉癌辭世,享年62歲。其葬禮在普林斯頓大學舉行,超過600人參與,包括家人、同事與學生。他的離世標誌著物理學一個重要時代的終結。

奧本海默的一生充滿了成就與矛盾。他是科學的推動者,同時也是核武器倫理困境的象徵。他的名言與遺產,至今仍在提醒世人科技與人性的複雜交織。他在物理學上的卓越貢獻推動了20世紀的科技進步,但原子彈的研發與使用也讓他背負沉重的倫理負擔。他既是「原子彈之父」,也是核武時代的反思者,其成就和矛盾至今引發討論。他的一生提醒我們,科技的力量雖能改變世界,但對於人類如何運用這些力量,則需要更深層的智慧與良知。




資料參考 : 《奧本海默》、BAZAA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