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和上海朋友閒聊,駝哥只是隨口嘴了一句:我才不想吃油罐車裡撈出來的油勒沒想到,居然被嘲諷說我是台巴子沒見識
「油罐車食用油?那東西你想回味還吃不到了!現在最夯的可是瀝青食用油」
啥?瀝青?食用油?這到底是什麼魔幻的組合?不愧是魔都,還是你們城裡人會玩啊!!難不成中國的餐飲業的內卷已經嚴重到這種程度,非要把海克斯科技上到這個層次才能保證企業獲利了嗎?
於是,好奇心驅使下,我開始搜尋起「瀝青食用油」的真相
這件事情起源於一位網紅博主的「食用油燃燒」實驗
這位博主購買了知名品牌魯花花生油,將油加熱至燃點並持續燃燒,最終在鍋底觀察到一團黝黑、黏稠的殘留物。該博主隨即推論,這種現象是因為食用油中被摻入了「瀝青」,否則無法解釋這種焦黑物質的產生。這支影片立刻在中國網路上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
這段影片也迅速引發網路跟風效應,眾多網紅紛紛效仿,將不同品牌的食用油進行「燃燒實驗」
結果顯示,大多數品牌的食用油都在燃燒後出現了類似的黑色殘留物,僅有少數油品燃燒後沒有殘留。於是,一種名為「瀝青油」的說法迅速在網絡上蔓延開來,許多民眾開始擔憂食品安全問題,甚至有輿論將其視為新一輪的食安危機
然而,這一指控是否合理?食用油中真的存在瀝青嗎?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科學的層面,分析食用油的成分特性以及燃燒過程中產生黑色殘留物的原因
在討論油脂燃燒後為什麼會留下黑色殘留物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個大家生活中常遇到,但可能沒太注意的現象:「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這兩種燃燒模式的差異,正是理解焦黑物質形成的關鍵
什麼是完全燃燒?
如果你曾經看過家裡瓦斯爐的藍色火焰,那恭喜你,這就是「完全燃燒」的典型例子。完全燃燒產生的主要產物是二氧化碳(CO₂)和水(H₂O)。這樣的燃燒過程乾淨而高效,幾乎看不到煙或殘留物
那什麼是「不完全燃燒」?
假設你曾經點過一支蠟燭,仔細看蠟燭火焰的邊緣是橘黃色,而不是像瓦斯爐那樣純藍色。這種帶橘黃的火焰會使燃料無法徹底分解,於是就會產生「碳」這種黑色的固體殘留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煙或碳灰
既然我們提到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那有些人可能會好奇:是不是東西「燃燒得乾淨」,就代表它是安全、純淨的?
答案很明確:不行
判斷一樣東西的好壞,不能單靠燃燒過後有沒有殘留物來決定,因為這本來就是化學反應的自然結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汽油就是一種燃燒效率極高的物質,當你把汽油點燃,它會迅速進行完全燃燒,幾乎完全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沒有留下黑色的殘渣
但這是否代表汽油是可以喝的?當然不可能!汽油本身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揮發性碳氫化合物,光靠燃燒「乾淨」的表現,並不能證明它安全或無毒
同理,食用油被點燃後,是否產生黑色殘留物,這只能初步反映出油脂在極端高溫下的燃燒特性,而不完全燃燒的結果。黑色碳化物,僅代表油脂裂解時分子重組產生碳元素,並非直接證明油品的純度或品質問題
要理解不完全燃燒,讓我們先回到一個簡單的場景:柴火爐灶
想像你在鄉下燒柴火煮飯,如果柴火燒得很旺,此時火焰會呈現明亮的藍色或橘紅色,幾乎看不到濃煙,這表示燃燒接近完全燃燒,木材中的碳和氫被充分氧化,變成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但如果你把木材堆得過於密集,或者火勢太弱,這時火焰暗淡且冒出濃濃黑煙,這就是不完全燃燒了,火焰無法將木材中的碳元素完全氧化,結果就會產生黑色碳化物(煙灰)和有害的一氧化碳
聰明的你,此時一定已經察覺到不完全氧化的關鍵:就是氧氣供應不足
燃燒是一種化學反應,過程中需要可燃物(如油脂或木材)、熱源(如火焰)和氧氣這三大要素。只要這三者配合得恰到好處,燃燒反應就能順利進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然而,當其中的氧氣供應不夠充分,或者燃燒環境條件不佳時,燃燒反應無法進行到底,碳元素無法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結果就會出現不完全燃燒。那麼,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物質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答案是:確實有害,但要看情境
例如,在燃燒過程中,若產生「一氧化碳」這類氣體,吸入後會阻礙人體血液攜帶氧氣,長期暴露甚至可能致命。而黑煙中的「碳顆粒」或「焦油」則可能附著在呼吸道,對肺部健康造成傷害
不過,這種有害性取決於「燃燒環境」和「長時間暴露」的情況,而不是食用油本身的品質問題
因此,要真正判斷一款食用油的品質,必須依靠更專業的檢測手段,而不是僅憑「燒一燒」這種過於簡單的測試。不完全燃燒只能告訴我們燃燒環境和燃料分子特性之間的關係,而不能成為油品好壞的標準
理解燃燒的原理之後,再來看食用油的燃燒實驗就容易多了
食用油主要由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構成,這是一類由甘油與脂肪酸組成的酯類分子。在加熱過程中,食用油會隨著溫度升高逐漸分解,尤其當溫度超過其「燃點」後,油脂不僅會氣化,還會經歷熱裂解(thermal cracking)反應,產生各種碳化產物
黑色黏稠物質的產生,其實正是油脂在高溫下因不完全燃燒而碳化的結果,並非因為食用油中摻雜了瀝青
碳化殘留物的形成與燃燒條件密切相關,例如燃燒的時間長短、油品的純度、溫度控制等,都會影響殘留物的形態與量。這一現象並非特定品牌食用油獨有,而是油脂在高溫下的正常物理與化學反應
瀝青(bitumen),則是一種天然或人造的高分子碳氫化合物,常見於道路鋪設材料中,與食用油在化學組成上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要在食用油中加入瀝青,不僅缺乏經濟可行性,且極易被檢測出來。因此,將燃燒殘留物直接與瀝青畫上等號,顯然是不嚴謹的結論
瀝青花生油事件本質上是一場誤解引發的輿論風波
隨著網路社交平台的普及,一些非專業人士的實驗與結論往往容易被過度解讀,甚至引發恐慌。消費者在面對類似爭議時,更需要回歸理性,學會辨識科學事實與網路謠言的區別
如果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跟我聯繫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