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羨慕數位遊牧嗎?我很羨慕。
幾年前有一天下班的時候,西邊有著美麗的天色。
我心裡默默地問自己:為什麼我錯過所有的藍天、彩虹與晚霞?這是我要的生活嗎?
也許是從那天起,我就存了一個想法,有一天想要過過看不一樣的生活。
如果有一個工作可以讓我看到藍天、彩虹與晚霞,那我就去試試看。
很快的,疫情席捲了全球,所有的人都不用出門了。
換了工作後,開始帶一個全遠距、全線上的工作團隊,這時候已經不是選擇,因為大家都出不去,只能選擇這樣的工作型態。
遠距的溝通與會議模式比實體更加重要,何況其實在辦公室裡面,會有許多瑣碎但是有用的閒聊甚至耳語,這些都不見了。小看這樣的溝通,很容易會延宕專案⋯⋯
而工作模式在彼此無法Push的情況,也需要讓每個人都轉換成「主動模式」,不然整個團隊會有「拖不動」的感覺。
傳統上一個人負責走完一整個專案,但是在遠距情況下,需要把任務拆解得更細,而且要讓彼此都成為專案的一份子,才能按著時程表彼此推進。
在我的經驗裡,遠距團隊需要打造出「透明感」,後來讀到黃仁勳的訪談,覺得非常有道理:
「黃仁勳認為⋯⋯設立門檻的『封閉式會議』是導致公司階級森嚴、資訊壟斷的罪魁禍首。在會議中攤開他的思考脈絡與推理過程,讓員工學習公司經營者如何思考,並自己做決定。」
我不太確定輝達是怎麼讓公司沒有什麼秘密⋯⋯
但為了讓大家「對齊」,使訊息能夠扁平化,工作團隊做了很多嘗試。後來整個穩定下來,靠的是Notion & Slack。
我們還是會使用Line,但是真正的公事會用Slack,以避免訊息的沖刷。
Notion的團隊平台,讓每一個專案/時程/狀態都非常透明,包含每一場會議都有紀錄。每一位夥伴都可以隨時查閱任何一場會議。甚至教育訓練/課程心得等,夥伴也會放在上面,互相分享每次所學。
我們也使用Canva,方便大家一起編輯簡報,當然這樣在做線上報告的時候也特別有效率。
拍影片/錄音/剪輯/SRT檔⋯⋯等到AI登場後,也開始嘗試使用AI的功能。不管是會議紀錄/字幕生成/錄音轉檔/影像生成,通通都使用到了。
這些工具,其實都不難,難的都是「為什麼又要改用新工具」的心理。
到了這個階段,可以說是萬事俱備了。如果我要去看藍天、彩虹或晚霞,應該能說走就走了吧?
但是這三年下來,事實上我並沒有跑去另外一個城市數位遊牧,甚至連咖啡廳遊牧的次數也非常非常少。為什麼?
其實我確實嘗試了,然後發現:我並沒有喜歡那樣的生活。
的確我很想看到藍天、彩虹或晚霞,但那不代表我想要過工作遊牧的生活。
藍天、彩虹或晚霞適合的是放鬆的情況。只要我還在工作,藍天、彩虹或晚霞就是眼睛一眨的瞬間而已。(對我來說最大的功效就是拍一張照讓別人覺得好羨慕。)
我試過帶著電腦到外地去待好幾天,但總之只是背來背去,搞得行李很重而已,我根本不想在外地工作。我在外面的床上睡不好,在外面的任何一刻,我的安全警戒都拉得很高。
很多人喜歡旅遊、喜歡住在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氣氛⋯⋯對,很棒,但不是我。
直面自己的時候,原來我每天都比較想回家!
包含咖啡廳也是。我不想要每天都得先思考自己要去哪裡上班,或是因為當天這間咖啡廳人比較多、環境比較吵而被受干擾。
現在該離開嗎?要換去哪裡?這杯飲料要點嗎?還是直接走人?當腦裡升起這些泡泡框時,我發現我大量的決策能量會被虛擲在無謂的事情上。
更重要的是,線上會議的時候,咖啡廳總有非常多背景雜音,與會的夥伴雖然不說,但是確實會造成困擾。
所有需要用的東西都在手邊,對我而言才是最好的工作狀態。第三空間,只能是愉快的聊天聚會空間。甚至連讀小說這件事,我都不一定喜歡在咖啡廳做。
曾經有人說,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後悔,尤其是後悔「本來我可以⋯⋯」。
一定也有很多人採取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定也有很多人說那種方法有多好。
只要沒有嘗試過,我可能一輩子都在想,「本來我可以⋯⋯」。但是親身實驗結果證明:我喜歡固定工作的儀式感。
而且為了在工作上求表現,咖啡廳遊牧之於我猶如花邊,可有可無。這個「本來我可以⋯⋯」徹底變成:「本來我可以⋯⋯但我不要」。
我的實驗除了確認了「我不要遊牧」,也影響了一些細細小小的各種選擇。
那些都是因為更動了不同的生活模式後,才有機會體驗的。
我很想跟各種年紀的人說:真的沒關係,「變就是不變」。不管你現在是25/35/45,甚至55都沒關係。
踏出去沒有那麼難、那麼糟,如果這樣的實驗要學新的東西,那就來學學看啊!就算沒有學會,人生實驗也永遠不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