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4年

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raw-image

從電陶爐上執起銅壺,將滾開的水挹注到刻著「赤壁懷古」詞句的石瓢壺中,靜靜地凝視著壺上所刻鏤詞句中的「多情應笑我」,想著日漸增多的華髮,不禁莞爾一笑。不知是否受到微微上揚嘴角的影響,視線竟也伴隨著裊裊升起的熱氣而拉高,然而下一秒卻像是淡出的效果一般,緩緩褪去。索性閉起雙眼,彷彿依稀可以聽見壺中茶葉輕擾的聲響,進而可以想像著茶葉緩緩舒展開來的樣貌。之後,將茶水倒入宛若深夜星空的天目茶海之中,不過是方寸之間,卻再次帶來無垠的想像,那閃爍的光芒,彷彿映照著內心的渴望,於內,也於外。

接續將茶湯徐徐地注入外表塗上如同「莫蘭迪藍」色澤的漆器茶杯中,才剛賞玩著,卻又覺得那視覺的饗宴彷彿有些太過。念頭乍起,整個人瞬間又沉浸在那清雅的氣味之中,更因此而拉扯出更多的想像。腦海裡浮現著清晨的露水、微綻的花苞。等不及啜飲那彷彿吸收天地精華的茶湯,濃郁的口感、回甘的喉韻,彷彿置身在山林霏霜之中。想像與現實的不斷交錯,僅在須臾之間,心,莫名地躍動著,腦海裡再次浮現出「多情應笑我」的詞句。直到想像緩緩褪去,心才漸漸地安靜下來。配戴著新配的多焦眼鏡,專注地讀著案前的書,這是生活、也是日常,抑或者可以說,這也是「中年」,中年的餘裕。

「餘」字,彷彿就這麼不經意地從腦海裡冒出來,「餘生」、「餘裕」那詞語就這麼放肆地喧嘩著。可偏偏又覺得「餘」這個詞,彷彿帶著點負面的意象。仔細想想,覺得不盡然吻合內心的感受。畢竟,從「餘」的概念出發,其實也許可以視為對中年的誤解,或者甚至是不敬吧。一如人們總是喜歡將「危機」與「中年」相連結。然而,若靜下心來想想,那樣的連結不也一種侷限。很喜歡把中年視為化蛹成蝶的蛻變這個說法,若以「蛹」的概念來說,那麼中年當可視為從靜默走向自由的旅程。那所謂外在的靜,卻藏著內在的動,以此一概念來說,中年該可視為內省與覺察的關鍵期。

跨過五十歲以後,今年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年」的來到,也許其中之一的關鍵在於身體的狀態。其實,從去年關於身急心緩、身緩心急的釐清,在「有事」與「無事」之間的拉扯,甚或是立足於地與仰望蒼穹之間的擺盪,彷彿都在尋找一種安放與沉靜。尤有甚者,卻也覺察到那許許多多課題的遭逢與釐清,都仍停留在腦袋裡,心,彷彿依舊隔了些什麼。雖然不免慨嘆,卻也知曉,那終究急不得。至少漸漸地領受到腦袋裡所想,並非就代表內心的狀態。那樣的體悟,彷彿得以讓自己在那一次次的照見裡,多了些反思,多了些提醒,也多了些覺察。可也在那與心的遭逢裡,驚愕地感受到腦袋總是走在心前面,甚至總在不經意裡形成一種遮蔽。於是乎,漸漸地從改變的企圖,轉而以接納的心態來面對,甚至回到認出的底蘊。透過那樣的調整,彷彿得以在那遮蔽裡,形成更多穿透的縫隙,遂而得以更加貼近內心。

就這樣,從去年的課題延伸到今年,越發深邃地覺察到跳脫智性的羅網,自我否定依舊在內心強勢地佔據了一席之地。於是乎,試著多一點接納,試著多一點允許,試著少一些抗拒,試著少一些防衛。只是,許多時候,往往都是在那來來回回之中,在那拉扯與擺盪裡,慢慢地醞釀著更多的勇氣與決斷,甚或可以說是膽識。也在那樣的過程裡,慢慢地學習更加深刻地去體會,或者說是回到所謂心靈的直感。

畢竟過往所大量仰賴的智性,彷彿讓自己誤認心靈的樣貌,甚而在那不斷檢核與評價裡,或是衍生自我否定的議題,或是落入虛與委蛇的處境。直至此刻,才稍稍懂得為何智性容易把人引向迷妄的結局,甚至消滅了心靈。也在那過程中,才多一點醒悟到,那背後或許肇因於余德慧所提醒的,心靈其實一直懸置在沒有結局的破局裡,在無常之中。然而,智性卻嘗試要把「無常」變「有常」;把「心無有住」嘗試找著安住之所;把無有規律,硬是要制訂規律;末了甚或把自由的心靈,用框強勢地去框住。卻從未覺察到,那所謂的安住,其實是一種遮蔽,甚或是一種限制。

尤有甚者,正是因為早已習慣如此,所以總以智性的理解來看待一切,最末反倒誤以為那該是心靈的樣貌,那就是心靈的樣貌。殊不知,常駐於心靈的往往並非原所以為那悲喜之事,而是能否深刻地與無常同在。因為無常得以解放關於心靈的束縛,回到當下、回到眼前,而非固著於過往,閃躲於未來。過往的既定,未來的想像,都讓人興起一種渴望抓住,進而變成執取妄念的貪求。智性更不斷嘗試合理化這一切種種,試著告訴自己那是安放,那是妥適,更藉此對抗著無常的不安。

然而,反覆地讀著余德慧所提及的:「無常是人類乃至萬物的恩賜,它不是人類的敵人,而是心靈的至福;因為我們與無常在一起,所以才能與宇宙萬物分享生機,也分享了幸福。」那過程中於心頭所浮動的感受,彷彿慢慢能夠多一點體會,在那所謂無常的至福裡,我們與心靈共舞。有趣的是,原以為「虛與委蛇」乃在於應付智性所衍生的應然,殊不知這句成語的原意竟是「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那不也呼應著與無常的共舞,同樣的詞句,非別從智性與心靈兩個不同的角度解讀,竟然給出了迥然不同的意象。藉此再次,回過頭檢視前述的話語,不禁讓人讚歎不已。

而在那學習與體會的過程,身體的狀態當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助力。延續著去年身體狀況的不適,年後體重不斷地下降,那急驟的程度,甚至連每天量體重的行為本身,都逐漸成為一種壓力。可是面對看診,卻依舊採取拖延與逃避的心態,直到盛夏才終於踏入醫院的診間。弔詭的是,面對醫生的詢問以及安排各種檢查時,也許是強做鎮定,也許是防衛性的抽離情緒的反應,竟然仍得以保有那份從容。直到檢查當天,健保卡在機器讀取後,掉出連檢驗師都瞠目結舌的將近二十管準備抽血的試管,彷彿才多了點現實感與不安感。

多日之後,再次返回醫院看檢驗報告,那就像是等待宣判的時刻。即便試著給自己一些心理建設,卻都難以緩解內在的不安。尤有甚者,那又不同於過往觀看健檢報告,白紙黑字一幕瞭然的閱讀情境。而是默默地等待著醫師看著電腦螢幕所呈現的資料後的解說,那時的忐忑當可說是來到極點。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迫不及待地嘗試從醫生的表情去猜想可能的結果。那不過只是提早幾秒的知曉,甚至可能判讀有誤,但在那一刻都像是深具意義。而這一切,也在在反應著內心的不安與驚惶。然而,從未想過的是,醫師第一時間所呈現的面容,竟然不是憂慮、不是寬慰,而是困惑。

即便如此,在經過相關的討論之後,仍然進入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療程。自己倒也化身成聽話的病人,認份地聽從醫囑,每天服下為數讓人慨嘆的藥物。過程中,每每試著告訴自己,正慢慢地走在復原的道路上,那彷彿又是一個嘗試把無常變為有常的貪妄,又是一個寄託於未來的關於安住的希冀。不知是否因為如此,身體開始有了說話的意圖。過往總是試著逃避與忽略時,雖然身體不適,但都能成功地將心思移轉。然而,隨著治療的開展,疼痛感反倒更為真切,那像是一種忽略後的反噬。也在那時,深刻地感覺到,關於疼痛的喚醒,竟也可以顯得張揚與跋扈。

也許,那背後仍是一種醒覺,關於當下,關於眼前。藉由疼痛、藉由身體,讓人再次深刻地意識到智性的狡獪與閃躲。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著身體的疼痛,在那不得不的當下裡,試著與身體對話,試著聆聽身體的聲音。慢慢地感受著一種協調與一致,身與心的一致與同步,卻反倒少了原本居於主導地位的「想」。只是去感覺,那不單單是身體,那還是心靈。也許正是如此,對於心靈的直感有了更不一樣的理解。雖然不多時就又回到智性的主宰,但在那樣的歷程裡,卻漸漸有了不一樣的覺察。

有時不禁想著,那或許也可以稱為沉迷與覺醒的擺盪與置換。原以為沉迷與覺醒當是背反的意象,卻在那當口才意識到過往所學習到的,覺醒往往得要有讓人產生覺醒的著力點,而沉迷剛好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覺醒或也可說在既有的觀照裡,發現難以改變,甚至掉入泥淖。幾番掙扎,終於願意放下原來的執拗。然而,卻又往往在那樣的醒覺裡,不經意地再次落入沉迷的炫惑。而人生彷彿就是迷與覺的輪迴,就只盼在那一圈又一圈的輪轉裡,越來越寬廣,也越來越自在。

於是乎,就在那樣的輪轉中,試著從不同的樣貌感受著身體的疼痛,更試著減少既有的評斷。當感受到智性的逃脫時,不僅少了些責難,更嘗試去理解那不過是意味著閃躲的必要,安住的必要;當感受到身心的直感,當體悟到那不過是當下的邀約,那是身體呼喊的必要,那是心靈輕喚的必要。少了評價,多了接納,彷彿就有了另一番滋味。原本對於起伏的抗拒,對於疼痛的不安,就在那一圈圈的輪轉裡,有了鬆動。那是寬廣嗎?那是自在嗎?在疼痛面前,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倒是因為疼痛本身帶來的迴轉竟可以如此這般的奇妙,倒也讓人驚訝、讓人慨嘆。

旅行,依舊在這一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自從2016年的德國之旅後,接續三次的出國旅行分別是北海道、九州與東京,全部都是日本。也因此,今年暑假在幾經討論之後,決定將旅行的地點訂在泰國。記得當初決定要去泰國時,孩子們還開玩笑地回應著,我們終於要去一個不是二戰軸心國的國家。而這趟旅程的決定,也比過往更為迂迴與複雜。因為原本是計畫前往土耳其或希臘,卻在反覆討論之後,因為種種因素而放棄。甚至原本因此要取消出國的計畫,卻又在最後選擇了泰國作為峰迴路轉的標的。時間的緊迫,壓縮了準備的時間,所幸最後旅程仍裝載滿滿的回憶。

整個行程主要仍以曼谷為中心,中間夾雜著芭達雅這個著名的觀光城市。而這次的旅程也不同於過往的自駕,而是以包車以及公共運輸的方式來完成。旅程中不論是曼谷還是芭達雅,那繁榮的盛況,顛覆著既有的想像。但另一方面,卻也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那專為迎接遊客所呈現的繁華,以及曼谷居民努力討生活的艱難,兩者交雜而形成的社會氛圍著實引人深思,那所帶來的感受以及文化的底蘊更是不同於德國與日本。

而旅程籌備時的種種考量,其中一個關鍵乃在於,蓁蓁決定休學去日本打工並且體驗人生。這是個艱難而勇敢的決定,那背後所需付出的心力比想像中來得巨大許多。然而,在聆聽蓁蓁的想法時,著實驚訝於她的行動背後所付出的種種,或是相關訊息的收集、或是打工經驗的積累、或是語言能力的增進。而這一切,也讓人更清楚地意識到,決定背後絕非只是單純的莽撞與衝動,而是經過查找許多資料,反覆思維之後的決定。既然如此,當然很願意支持她的決定。過程中,更是每每因為她許多關於打工與生活的反思而感動不已。而亮亮在揮別大學新鮮人的角色後,也更加投入經營著自己的大學生涯,做著想做的事,許多嘗試、許多的想法,依舊活躍。尤有甚者,數位相機的傳承,彷彿又讓他跨入了另一個有趣而絕妙世界。每每聽著他們的分享,總是欣慰、總是開懷、總是享受。也在那樣的過程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們能夠留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根和一雙翅膀」。

另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則是關於《易經》的書寫。曾如這幾年所反覆提及的,那是起始於2018年的計畫,原初在學習《易經》多年之後,想要嘗試以十年的時間,書寫與整理六十四卦的卦理與耙梳種種不同論述後的想法。那可說是這幾年最重要的核心,甚至可以說那是接觸《易經》約莫二十年來的夢想,所以心力與時間幾乎都花在上頭。出乎意料之外,因為線上課程的開設,竟然讓書寫的步調加速。終於在今年的前半年,寫完最後的四個卦,整整提早三年完成了當初的書寫想望。

夢想的完成,總是滿溢著倏忽的喜悅與滿足。以「倏忽」形容,是因為接續伴隨而來的或是「失落」、或是「迷惘」。也許因為如此,原本嘗試去構築與勾勒下一個十年大夢,卻發覺那好像沒有如預期中的明晰。不過由於《易經》線上課程仍然持續進行中,所以那或可稍稍緩解急躁的心境。再加上身體的狀態,遂想讓自己先有段留白或者嘗試與摸索的時間。

也在那樣的空白裡,看了好多部電影,或是一圓心中多年的想望,或是從中汲取著呼應著當下心境的養分。先就前者來說,那又可說是另一個夢想的完成,也就是觀看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打從二十幾年前首次觀看「永遠的一天」之後,便深深地為電影以及依蓮妮所譜寫的配樂所感動。此後,依蓮妮的電影配樂,從「永遠的一天」到「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以及「時光之塵」,幾乎成了接續二十年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養分,也或者可以說貼近心靈的陪伴。

然而即便如此,卻一直沒能找著時機,讓自己好好觀看這幾部電影。直到今年暑假,不僅重新觀看「永遠的一天」,也看完上述所提及的另外兩部電影,當可說得償所願。而「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更因電影敘述的複雜,所以在颱風來襲,幾乎難以出門的三天裡,反覆觀看了十幾次,才逐漸形塑出內心關於電影的感受與想法。這該可說是,所有看過的電影之中,花費最多心力的一次。話雖如此,經過這樣的歷程,那繞樑的配樂,在時隔二十年之後,終於開始在腦海裡有了畫面。

而就後者來說,最關鍵的莫過於「我的完美日常」與「舌尖上的禪」這兩部電影。前者關於日常的闡述,恰巧呼應著關於「當下」的心境,遂也讓自己試著回到眼前的生活,試著觀照當下的日常。後者呈現著生之喜與死之難,那關於季節的流轉帶來生命的貼近,精彩而細膩地刻畫著生活的美好;而關於死亡的意象,則是提醒著,那是活著所無法改變的方向。由生而死而生,那依舊回到當下。那是全心全意地專注於眼前,那是禪,那是活著的澄澈。帶著那份澄澈凝視死亡,也許得以多了些明晰與勇敢。

尤有甚者,「舌尖上的禪」這部電影,主角因為心肌梗塞差點死亡,讓他儆醒於自己竟然如此害怕與厭惡死亡。遂在深夜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案前,思考與感受著死亡的來臨。觀看電影時,那彷若停格的畫面,竟拉扯出腦海裡關於林布蘭特晚年的自畫像。不禁想著,是否那都是一種凝視,關於自己,也關於死亡。回到己身,面對著激烈的疼痛與起伏的病況,或多或少也嗅聞到死亡的氣息。也在那時,不禁深深地佩服著電影中的主角。因為在那寧靜的深夜,彷彿更加少了直面的勇氣,彷彿更加難以承受疼痛的喧囂。

其實這段期間,幾近失控地購買著各式各樣的茶具,在那背後或多或少藏著關於「擁有」的執念,彷彿下意識地對抗著「失去」的議題,甚而想藉此緩解關於「逝去」的憂懼。那是一種逃避,那也是一種欺瞞。甚或,那當然也是前述所言及的「迷」。然而,卻也慢慢地意識到,「迷」原就作為「覺」的著力點。在理解與接納而非一味地責難與逃避之後,反而得以漸漸醞釀著「覺」的發生。

尤其是過程裡,往往得以深刻地感受到內心除了對於執取的妄念,也含括對於美好的耽溺。在那一次次的貼近與反思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過往所習得的,活著竟是死亡的瀕臨。只是,那依舊只停留在腦海,內心卻總想盡辦法,透過外在生活的點滴,嘗試去阻斷那樣的瀕臨感,執取如此、耽溺亦復如此。如今,疼痛與疾病在不經意中讓那樣的隔離產生裂隙,卻也帶來新的改變契機。

當然這一切沒有如想像中來的輕描淡寫,如同電影中主角每天深夜索盡枯腸想要怯除對死亡的焦慮。從外在方法的探詢,到天真地想和死亡作朋友,最後回到與死神和睦相處,那如同嘗試在瀕臨中找著輕安的的方法。那是「覺」,依舊奠基於「迷」,在那一次次的「迷」之中,彷彿積累著「覺」的識。回到己身,在那反覆的觀照中,彷彿像是為自己的「失心瘋」找了藉口。然而,卻能極其深刻地感受到執取的熱切與貪妄,以及背後關於生的執念。卻也因為如此,所以在隔絕生死的屏障裂隙中,得以偷渡死亡的意念,並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破局。心裡知悉,從「絕通生死」到「感通生死」依舊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是在那過程中,多了些對於活著當下的覺察與品嚐。

這也如同受到「我的完美日常」電影中主角的影響,時隔將近二十年,開始重新栽種小型的盆栽。由於當年所有的花器,都是極具設計性的陶器,底部都沒有出水口,所以栽種植物的過程往往得要非常細膩地觀察植物的狀態,以便適切地評估給水量的多寡。其實在某種層面上,那也是一個關於當下的功課與挑戰。饒富趣味的是,就在每天澆灌的過程裡,那無意間形成的非語言的默會,倒是想起了過往讀到余德慧所提及「根部」的論述。那所謂的「根部」,乃是指稱曾經有個開始滋養心靈的感動與虔敬。因為如此,所以幸福的發生,都一定會碰觸到根部。

於是,開始嘗試學著把自己置身於根部,那是緊貼著人間世的根本之處生活著,而非踩踏在繁華枝葉的尖端。因為如此,所以能夠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對待,不再拘泥於世俗的價值,而是回到靈性的判斷。那可說是靜默之處,那更可說是開放之地。在靜默裡學習歸返與聆聽,在開放中學習珍惜與施受。或許還可由這兩個角度,更進一步地聚焦於「私人空間」與「生命世界」的奧妙。

所謂的「私人空間」,或可說是一種心靈的歸宿,那是寵辱皆忘之地,那是自由自在之處。在私人空間裡,得以讓自己慢慢地去感覺、摸索屬於自己的內心,醞釀屬於自己的現象。在私人空間裡,語言跟經驗融合著內心的覺識而行,一如心靈書寫的況味。這也像是大部分的時候,我都不知會寫出什麼,如同眼下的狀態。但總也無須擔憂,因為只需讓自己進入私人空間,然後把自己交付出去,那麼就會寫出內心真正要表達的東西。那可以說是一種貼近,那也可以說是一種照護,貼近自己,疼惜自己。

這就像是過往曾經言及詩人列維絲(C. Day Lewis)在《詩象》一書中談及:「我坐下來寫詩並不是因為我很清楚要寫什麼:如果詩句早在我心底澄清了,我就不想寫了…我們並不是寫給人看我已經了然的東西,我們寫東西是為了了解什麼在我腦袋裡。」也許更確切地說,那是想要去理解內心的感受。私人空間當是自己所形成的獨特又難以與人分享的內在經驗,可偏偏卻在生活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於是乎,透過語言、經驗與心靈的交會,慢慢形成一種聆聽、一種默會,於心的聆聽、於己的默會。亦即私人空間,並非理智上所構築、所形塑的自我作為主宰,而是心靈的躍動,那仍是回到根部的虔敬。

另一方面,卻也在那樣的返回之中,訝然醒悟阿德勒對於關係的重視。那也如同余德慧所言及的,真正的「生命世界」是指稱人在他賴以生活的關係之中,也就是我們是透過在關係裡的作為而完成世界。由此,更可以進一步地去釐清與感受,人珍惜生命,就是珍惜他的世界,而不是單單指稱自己。前述關於根部與私人空間的感悟,最怕的是誤以為那是全貌,結果變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世界。所以要很清楚人活著的世界,不是單獨完成的。

關於「生命世界」的概念,很喜歡余德慧所著《觀山觀雲觀生死》一書中的解讀:「世界是生命的家,它有著心靈的地圖,有著悲歡的舞台;我們的世界往往是當下的關係,稍縱即逝。雖然逝去的事物依舊在我們的世界,以意念的鄉愁構築我們當下世界的情蘊底部。」好美的描繪,好深刻的敘述。書中還提及:「所謂珍視生命,乃在找到一個與世界相和的層次,使我們願意住在裡頭,不再讓惡待滋心,不讓狹隘充滿,而且記恨無由而出。亦即,人不再用『個己』的界限當作生活的依據。」裡頭所述,住在世界裡頭,就是如實地過下去,點滴在心頭,就是珍惜。

而那關於稍縱即逝的描繪,更是深刻地觸動著內心。也在那時想起了年末所觀看的日劇「暮色氣象英雄」,裡頭所說發人深省一段話:「能迎接一如既往的早晨,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生活很多時候總是在那習以為常的慣習裡,丟失投入的專注;世界更每每在那誤以為不變的假象裡,少了摯誠的珍惜。私人空間的照見與體悟,生命世界的遭逢與珍惜,也許活著的課題就在那入與出、出與入之中,如實地走著。心靈成了連結、成了道路、成了底蘊、成了共鳴的關鍵。

於是乎,試著學習與心靈共舞,試著在心靈的殿堂回歸感受的如實。少一點評價、少一點分析,少一些嘈嘈雜雜的論述,少一些忙忙急急的焦躁。而是,先學著靜下來,在靜默裡,重新去感受豐富;先學著慢下來,在緩慢裡,重新去感受深邃。很喜歡「緩慢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輕」這句話,那「輕」有著畫龍點睛之妙。緩慢給出了時間與空間,讓出了轉圜、醞釀著允許。因為如此,心靈輕輕地卻又帶點怯懦地舞動著。那是開端、那是發軔,因為輕,所以像是舞。而在那輕舞之中,帶起了飛揚之感。豐富的沉默、深思的緩慢,竟然慢慢地融合為輕舞飛揚的自在與悠遊。

行至中年,總不免回顧著自己的人生,尤其是遭逢身體的不適與死亡的瀕臨之後,更是如此。然而卻也慢慢地發現,在那「出」與「入」的往返間,在那「迷」與「覺」的輪迴裡,漸漸地不再執著於試圖使用語言去描述著「我是誰」的圖像。因為那就像是試著捕捉陽光所照射在簾幕上晃動的影子,那是虛幻、那也終究是徒勞。所以,仍然願意回到眼前的舞動裡,慢慢地去感受內心的旋律。而那所謂的跌宕起伏,持續在人生裡譜寫著,依舊在生死之間鳴奏著。帶著這樣的心境,重新落實到生活與世界,遂有了不一樣的感觸與想法。

其實在生活上,今年有兩個很不一樣的改變。首先是關於精油的學習,那可說是一個美好而幸福的禮物。其實,過往生活裡一直很著迷於嗅覺。大約在二十歲時,便開始接觸擴香的精油,當時仍以蠟燭燃燒為主要的方式。而後陸陸續續接觸各式各樣的模式,終於在今年開始嘗試較為完整與廣泛的學習。心裡知悉,這只是開端,卻極其欣慰於時機的成熟。而除了過往以擴香為主的模式,更開始嘗試以不同方式使用精油。

尤有甚者,過往總以複合精油為主,如今開始系統性的接觸與學習後,更加能夠熟悉單方的精油以及其特色。最特別的是,過往的人生中,即便極為喜歡嗅覺,卻從未使用過香水。可前些日子,在好友兼精油老師的教導下,完全依自己的喜好,在不斷嗅聞與選擇後,調製了一款愛不釋手的香水。其成分中,前調含括佛手柑、檸檬、甜桔,中調則有快樂鼠尾草、綠薄荷油、薰衣草以及玫瑰,後調則是檀香、乳香與黑雲杉。就這樣,嗅覺彷彿成了這一年五感中改變最多,也最豐盛的感官。更有甚者,慢慢地感受著,透過嗅覺的發生以及其與心靈的共鳴所衍生的變化與美好。

除此之外,另一個改變則是關於泡茶的儀式。其實從國小開始,就擁有屬於自己的整套茶具。而泡茶的習慣更是從國中延續至今,那更是漸漸成為每日靜心的其中一個環節。如今透過器具的使用與空間的調整,更進一步地讓整個過程更有儀式感。更透過那樣的儀式感,讓自己能從外在與內心的擾攘中,慢慢地平靜下來。也透過那樣的用心,讓日常有了更多的精彩。那也呼應著一開頭所言,想要跳脫「餘」的概念,想要更用心地回到生活的本質,想要讓自己更加輕緩地面對日常。

而一如既往,閱讀與書寫依舊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許正因為如此,在幾經考慮與嘗試之後,終於再次開啟部落格的經營。打從去年隨意窩結束之後,雖然曾經試著另覓平台,但不知怎地卻總覺得意興闌珊。直到九月,才下定決心重新開始部落格的書寫與分享。過往十幾年在隨意窩的「海洋之心」,總共發表了超過五千篇的文章,當然不可能將這些全部都轉到新的部落格之中,所以就得要經過選取的歷程。而在陸續挑選、整理的過程中,都會重新閱讀舊有的文章,而那像是與過往自己的相遇。許多當年的書寫,依舊深深地觸動著內心,在那過程中,更加確認想要接續經營部落格的想法。

另一方面,倒也因為舊文的重新發表,得以穿插在新的書寫之間,這也使得在新部落格的經營上,少了許多的壓力。尤其是在書寫的節奏上,當更為自在與輕緩。那樣的契機,剛好在「在意」與「放下」之間形成一種巧妙的平衡。不僅如此,所謂的書寫不也正是落實著「私人空間」的貼近與進入;而對外的發表則也可說是「生命世界」的珍惜與開展。於是乎,就這麼拉開了生活裡的另一個序幕,或者說打開另一個篇章。

綜觀上述,內心以為,不論是「私人空間」,還是「生命世界」,不論是「輕」還是「緩」,關鍵都還是回到「在」。其實,這幾年也許因為習易的關係,非常喜歡「在」這個字。撇開古文所言及那意味著「初生」之意,每次看見這個字時,總會想像著,若試圖去拆解「在」這個字,上畫一筆或可為「天」,側邊則為「人」,下方為「土」,當為「地」,就這樣天、地、人而形成「在」。人立足於地,仰望蒼穹,這不正是闡述《易經》所言及的天道、地道、人道,也就是所謂的「三才之道」。

曾如去年所提及的立足於地,那是進入,進入自己的身體、進入自己的心靈,那是安住,那是臨在;仰望蒼穹,那是放下,放下種種執念,放下種種罣礙,那是超越,那是觀視;人在那進入與放下之間,學習接納,學習開放,接納己身,隨順開放,那是覺醒,那是臣服。更在那所謂臨在、觀視與臣服之中,學習著不抗拒、不執著與不評斷。這還可以對照余德慧所提及的「天、地、神、人」的說法:

人的心中至少要包含四種東西:即「天、地、神、人」,才能自在快意優游人間。「天」就是光明、善念;「地」就是母親、根源、是人發心的地方,當一個人發心的時候,某種善念之光將從上面下來;「神」即神聖領域,那是一種「我願意在其中,完全不涉及世俗」的地帶,那是完全專心專意的待人待己;「人」則是與親人在日用倫常之間合好、交融。

值得玩味的是,那同樣是奠基於天、地、人的概念,而「在」成就了神聖領域的「神」,故而言「天、地、神、人」。地,是人發心的地方,故而學習不抗拒,聆聽心的聲音。若能如此當能讓善念之光照耀,那是觀視,那更是超越。於是乎,回到人身上,待己待人,少一點評價,多一點專意,合好與交融,當能在私人空間與生命世界裡快意優遊。

出入之間、迷覺之輪,在與不在,都是功課、都是學習。一步一步地踩踏著,也許走著走著,那緩,當能多了些空隙、多了些留白,而這或可醞釀出舞的心境。舞而成輕,輕而成舞,就在學習輕舞之間,感受著似水的年華,那是逝去,那是迎來,就這麼緩慢地跨過了2024年。



延伸閱讀

關於年終反思這一系列書寫的介紹與總覽

 

 

 

avatar-img
55會員
107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的其他內容
「終日揮形而神氣無變,俯仰夢機而淡然自若。」2018年的元月寫下了這個句子。這一年彷彿重新尋找著生命的步調,父親過世之後人生突然慢了下來,也在那樣的緩慢裡,嘗試去檢視生命的過往,甚至嘗試去探問,關於生命的種種,孰輕孰重。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生命頓時陷入谷底。父親的離世讓生活的日常有了很大的不同,乍看之下工作依舊、生活依舊,可是內心深處卻依然能夠感受到有些事情不一樣了。也許那不同於憂鬱、也不同於悲傷,反倒像是徒勞的抓取,或是執拗的責難。失去,在關係中,總會留下空位。
若把2016年訂為「德國年」應該一點也不為過,從一月決定暑假要前往德國為期將近一個月的自助旅行開始,這一年裡許多的事件幾乎都跟德國脫不了關係。
今年延續著去年年終的狀態,在那一系列關於心理學相關書籍的閱讀之後,決定重拾心理學在生活中的份量。也許就因此一緣故,腦袋裡旋即萌生重新整理「內在英雄」相關課程的想法。對我來說,這一堂當初開設在社區心理學的課程,該可算是走出學生身份跨入講師的里程碑。
相較於去年,這又是值得玩味的一年。猶記得去年在地磚爆裂的震撼下劃上句點,而今年則是在重鋪地磚的工程中開啟。去年總是在閱讀、書寫中浮沈,狀況的好壞展演著一次次的高低潮,也在那樣的過程中嘗試去領悟學習的自在。今年還是得面對同樣的課題,心知這本非一朝一夕之功,琢磨著、反省著,更努力地感受著。
2013年啊!就在驚嚇中跨入了尾聲,幾天前家中客廳地磚的爆裂,所引發接續一連串的後續處理,以及這些天過度忙碌導致身體的抗議,都讓人幾乎丟失了時間感。身子稍稍復原之際,竟然已經一腳踩踏在2014年。
「終日揮形而神氣無變,俯仰夢機而淡然自若。」2018年的元月寫下了這個句子。這一年彷彿重新尋找著生命的步調,父親過世之後人生突然慢了下來,也在那樣的緩慢裡,嘗試去檢視生命的過往,甚至嘗試去探問,關於生命的種種,孰輕孰重。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生命頓時陷入谷底。父親的離世讓生活的日常有了很大的不同,乍看之下工作依舊、生活依舊,可是內心深處卻依然能夠感受到有些事情不一樣了。也許那不同於憂鬱、也不同於悲傷,反倒像是徒勞的抓取,或是執拗的責難。失去,在關係中,總會留下空位。
若把2016年訂為「德國年」應該一點也不為過,從一月決定暑假要前往德國為期將近一個月的自助旅行開始,這一年裡許多的事件幾乎都跟德國脫不了關係。
今年延續著去年年終的狀態,在那一系列關於心理學相關書籍的閱讀之後,決定重拾心理學在生活中的份量。也許就因此一緣故,腦袋裡旋即萌生重新整理「內在英雄」相關課程的想法。對我來說,這一堂當初開設在社區心理學的課程,該可算是走出學生身份跨入講師的里程碑。
相較於去年,這又是值得玩味的一年。猶記得去年在地磚爆裂的震撼下劃上句點,而今年則是在重鋪地磚的工程中開啟。去年總是在閱讀、書寫中浮沈,狀況的好壞展演著一次次的高低潮,也在那樣的過程中嘗試去領悟學習的自在。今年還是得面對同樣的課題,心知這本非一朝一夕之功,琢磨著、反省著,更努力地感受著。
2013年啊!就在驚嚇中跨入了尾聲,幾天前家中客廳地磚的爆裂,所引發接續一連串的後續處理,以及這些天過度忙碌導致身體的抗議,都讓人幾乎丟失了時間感。身子稍稍復原之際,竟然已經一腳踩踏在2014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歲朝清供】 媒材:金箋紙設色 尺寸:84 X 94 cm 年份:2021/ 02/ 22 一籃山茶托著葉萼、粉白團簇, 水仙僅竄得一隙, 梅枝則漫撩著冬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 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 素馨欲開茉莉折,底處龍涎和棧檀; 平生飽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娬媚; 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Thumbnail
吟赤壁 古今多少事 談笑間 歷史紅塵轉去 明月依舊在 江流載東風 學庸95.09.11/11:12
Thumbnail
發想 2024.05.12 寫於 2024.05.25 ,家中 缸中之_?
Thumbnail
沏一壺茶,等你 茶裡,總是有許多心情感受 總是有些百感交集 如往日的思緒,不由自主浮上心頭 人間的緣分 緣深 緣淺 總能在茶香中浸潤,漫延開來 歲月流芳,許多人事因茶而真摯永恆 一冬一歲,雪白湮沒蒼老 雪融之後,泥土芬芳,繁花似錦 在清清淺淺的歲月流年綻放開來 一壺茶,有許多茶以外的沉思情
Thumbnail
橫波流盼初相識 掐字藏情傳心詩 十二節序匆匆過 執筆畫眉語樂事
Thumbnail
2023年剛走;2024年甫開始, 舊與新之間其實沒有界線 該面對的考驗依然存在 該珍惜的幸福更需要努力維持 每一個小小心念的覺察,真善美的實踐 厚積薄發 日日才能好日 ****************************** 🌺中華花藝-造型
Thumbnail
推開門聖稜線的嫵媚盡收眼底 春花秋葉夏雲冬雪融進陶土裡 山居歲月純靜中蘊涵萬千氣象 旋轉轆轤拉出胸中丘壑好愜意
Thumbnail
篆刻記憶。⠿復刻藝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歲朝清供】 媒材:金箋紙設色 尺寸:84 X 94 cm 年份:2021/ 02/ 22 一籃山茶托著葉萼、粉白團簇, 水仙僅竄得一隙, 梅枝則漫撩著冬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 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 素馨欲開茉莉折,底處龍涎和棧檀; 平生飽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娬媚; 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Thumbnail
吟赤壁 古今多少事 談笑間 歷史紅塵轉去 明月依舊在 江流載東風 學庸95.09.11/11:12
Thumbnail
發想 2024.05.12 寫於 2024.05.25 ,家中 缸中之_?
Thumbnail
沏一壺茶,等你 茶裡,總是有許多心情感受 總是有些百感交集 如往日的思緒,不由自主浮上心頭 人間的緣分 緣深 緣淺 總能在茶香中浸潤,漫延開來 歲月流芳,許多人事因茶而真摯永恆 一冬一歲,雪白湮沒蒼老 雪融之後,泥土芬芳,繁花似錦 在清清淺淺的歲月流年綻放開來 一壺茶,有許多茶以外的沉思情
Thumbnail
橫波流盼初相識 掐字藏情傳心詩 十二節序匆匆過 執筆畫眉語樂事
Thumbnail
2023年剛走;2024年甫開始, 舊與新之間其實沒有界線 該面對的考驗依然存在 該珍惜的幸福更需要努力維持 每一個小小心念的覺察,真善美的實踐 厚積薄發 日日才能好日 ****************************** 🌺中華花藝-造型
Thumbnail
推開門聖稜線的嫵媚盡收眼底 春花秋葉夏雲冬雪融進陶土裡 山居歲月純靜中蘊涵萬千氣象 旋轉轆轤拉出胸中丘壑好愜意
Thumbnail
篆刻記憶。⠿復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