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2016年訂為「德國年」應該一點也不為過,從一月決定暑假要前往德國為期將近一個月的自助旅行開始,這一年裡許多的事件幾乎都跟德國脫不了關係。先是機票的預定,然後緊鑼密鼓地前往高雄市立圖書館借閱相關資料,直到出發前,那將近四、五十本關於德國的書籍,就這麼在反覆翻閱與查找的需求中滿佈在書桌的四周。而幾個月來不斷借閱的舉動,倒也引起館員的好奇,猶記得約莫六月還書之時,館員還對我戲稱「德國先生」。
從預定機票、租車、行程規劃、到住宿地點的選定,每一個環節都得耗費相當的心力,讓人欣慰的是那幾乎是一個全家總動員的狀態。由於住宿幾乎都以AirBnB為主,蓁蓁與亮亮也開心地投入尋覓住宿地點的歡樂氣氛之中。寒假就在一片雀躍與興奮的情緒中進入了尾聲。然則心裡卻知悉,這挑戰不過才拉開序幕。德國之行,迥異於兩年前的日本京都行,一則時間拉得更長,另外則是關於文化、語言的差異更為明顯,其三是這趟旅行以自駕為主,身為司機的我更得要負擔大部分的責任。
於是乎,在搜尋相關資料的過程中,內心便決定要將所有相關的資料整合成一本關於這趟旅行的指南。著手進行的過程中,漸漸發現以原有的想法來執行這個計畫,將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然則,為了能讓旅行更為順利,仍然決定嘗試看看。於是乎從二月到六月,幾乎大半的時間都花在資料的查詢與手冊的建立,隨著出發日期的接近,手冊的厚度也越發驚人。話雖如此,這期間原有關於電影、教養、閱讀心得、乃至照片的書寫,雖然不免受到影響,但至少也都沒有因此停擺,只是加倍努力著。這也不禁讓人想起2001年前往紐西蘭蜜月自助旅行時,同樣因為行前資料的查找而整個人陷入了旅行的想像之中。這次亦然,景點的找尋與確立,以及相關描述的翻閱,彷彿在行前便悠遊在德國的美景之中。
就這樣帶著一本一百多頁的心血,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我們踏上了旅程。在那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一家人共同寫下了美麗而動人的回憶。不論是國王湖的絕美景致、慕尼黑的市集、茅爾布隆修道院遺世獨立的氛圍、弗賴堡遠眺瑞士的丘陵起伏、楚格峰的浪漫雪景、科隆大教堂的壯觀乃至丁克斯比爾兒童節…等等,每個景點都在心頭深深地烙印著那無可取替的獨特。當然還有讓人回味無窮的德國豬腳、德國香腸、呂德斯海姆的咖啡,以及一路上不可或缺的薯條、冰淇淋與小熊軟糖。
回國之後,旅程的點點滴滴逐漸發酵,書寫也就成了最好的出口。那是個極其特別的經驗,旅行的過程我並沒有寫下隻字片語,回國之後,也沒有特地翻看所拍攝的照片,反而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案前讓自己回想著動人時刻。或許就因為如此,每每在夢裡回到那魂牽夢縈的美麗時光。於是乎所謂的旅行就這麼悄悄地在夢裡延續著,直到開學後許多事物紛至杳來,外在的干擾才讓原有的記憶受到影響。書寫的腳步也就慢了下來。話雖如此,卻仍樂在其中。
不僅如此,九月之後也開始四處分享德國之行,那或可說是沈澱之後的反思,也可說是旅行歸來後的整理。有趣的是每每在耙梳的過程中,總會不經意地想起原本早已遺忘的細節,那也順勢地連結到書寫之中。每次旅程歸來,總會為旅程想一個主題,而這次想特別強調旅行與生活的交疊。是故選擇了「愛、生活與學習」作為後續系列書寫的主題。實乃因為這趟旅程就是嘗試將生活的日常帶入到旅行的節奏之中,也希冀能夠把旅人的敏銳置入日常的慣習。直到年底,書寫仍持續進行著,沒有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只是想透過書寫重溫旅程的美好。
除此之外,也嘗試透過不斷的反思與沈澱,慢慢消化德國的見聞。面對文化的差異,內心所感受到的豈止是震撼而已。從為自己負責到精彩的老年、從從容不迫到清楚己身與社群之間的份際。這一切的背後,所支撐的是一個關於自我的長養與呵護。因為清楚自己所求,因為能夠評估自己所為,所以願意去承擔、去計畫、去實踐。那點點滴滴在心頭所泛開的漣漪,正不斷地擴大。也因此,不斷地嘗試將這樣的領悟透過書寫分享出去。更藉此提醒孩子們,一趟旅行所能成就的,往往端視旅人的心。
這一年,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改變則是關於易經的書寫,原本只是想較有系統地整理關於易經的學習,末了轉變為開始書寫一些想法。沒想到,這一寫反倒寫上癮了,可實際執行起來卻又比想像中來得艱困許多。從「有感」到「書寫」,那原是個不易跨越的鴻溝。畢竟為了要書寫,就得要有更多的反芻。於是相關書籍的查找與不斷閱讀,也就成了最基本的一環。所幸,沒有給自己太多時間的壓力,於是乎反倒讓自己長時間沉浸在一個卦中,不斷地學習與反思,最後才訴諸於文字。這過程才深刻地體會到,做學問真得「浸」在裡頭,才能有所得。
值得慶幸的是,這幾年來,總是想著若有機會會想更深入地探究易經這門學問,所以陸陸續續添購了許多書籍,舉凡《誠齋易傳》、《易經來註圖解》、《周易口義》、《周易折中》…等等。這也使得在研讀之時,得以順利地反覆查找各種資料。雖然不同學者對於卦爻總有各自的解讀,而期間不免有所落差,甚至還有完全相反的詮釋。然則,不也就因為那樣的不同,反而更能夠引人深思。更何況,學易原就是在反覆琢磨的過程中,讓人更加著迷。
回想著去年將心力主要拉回到心理學的範疇,今年再次轉到易經的懷抱。可是卻發現關於心理學的種種想法,每每在研讀易經的過程中,不經意地浮現出來。關於學習,常常會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也是極其任性的。這幾年,總有朋友善意地提醒著,既然我對學習如此著迷,何不藉此尋找適合的管道,重新進入體制中設法拿到學位或者認證。然則,由於過往在體制中的學習,總讓人感到受挫。所以仍不願輕易妥協,這或許仍得歸咎於過於自由的想望吧!
約莫十一月時電腦故障,幾經評估之後,決定購買一台新的電腦。也由於設備的提升,使得自己在書寫時,更為便利。而也在這樣的想法之中,萌生一個新的寫作模式。亦即在電腦系統桌面上,規劃一個「書寫」的資料夾,裡面全部都是正在書寫、或者等待書寫的文章。當書寫完成之後,就將檔案移到原本所規劃的資料夾之中。這個想法實際落實之後,才突然驚覺,有時候「書寫」資料夾裡的檔案竟然高達十幾個。或是關於易經的書寫、或是關於德國的體悟、或是影評、閱讀心得、教養…等等。當腦袋裡萌生一個想法,可能就去新增一個檔案,然後任其在腦海中發酵。等到時間較為充裕之時,坐在案前就看腦袋裡所翻攪的是哪一部份,就開啟該相應的檔案,開始書寫。一個多月下來,已經漸漸熟悉這樣的運作方式,雖然腦袋裡同時有許多想法在醞釀著,有時不免有些衝突。但是偶爾不經意互相擦撞所產生的火花,倒也迷人。
另一方面,猶記得年初深切地提醒自己「從容」的重要,心裡清楚那絕非一蹴可幾,但卻也嘗試一步一步地走緩,莫讓「匆忙」取得生命的主導權。並且試著把「從容」的態度,落實到書寫與生活之中。回國後的下半年,總會選擇在假日時,做麵包、包水餃,讓生活的步調多了些不同的滋味。等待麵包發酵的過程、手捏水餃的輕柔,彷彿不經意地滲入了生命的節奏,舒緩,漸漸地取代了原本的步調。腦袋裡依然記得:「從容是一種不允許偏離的自我約定,是心靈渴求的真實。」
一次次的回望,一次次的反思,聆聽心靈的渴求,成了關鍵的課題。那不為特定目的的隨性書寫與學習,在在反映當下心靈的真實。這段日子,總有人關切地詢問著,如此認真書寫與學習所求為何,每每在搖頭的當下,換回對方驚愕的表情。跨入中年,也許只是想給自己更多忠於自己的機會,也許只是嘗試更加聽任內在的渴望。有時,抽離看待自己的行徑,發現骨子裡是一種信任吧!
還記得十幾年前,準備教師甄試時設計了一份履歷表。關於自己的部分特別提及:「這是一個真實的生命,『認真』與『任真』貫穿著生命的主軸。」。歲月如梭,十幾年的光陰一閃而過,內心感到欣慰的是,活著,依舊在「認真」與「任真」中學習踩踏著更為「從容」的步伐。關於己身,仍存有許許多多的疑惑,仍會困於茫然失措的迷惘。只是提醒自己,莫要丟失「認真」的態度,更得用心呵護「任真」的性情。
回首2016,雙手合什,深深地感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