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延續著去年年終的狀態,在那一系列關於心理學相關書籍的閱讀之後,決定重拾心理學在生活中的份量。也許就因此一緣故,腦袋裡旋即萌生重新整理「內在英雄」相關課程的想法。對我來說,這一堂當初開設在社區心理學的課程,該可算是走出學生身份跨入講師的里程碑。雖然這些年總是或多或少反覆琢磨相關的課程內容,甚至應好友之邀,硬是將十八個星期的課程濃縮成三個小時的演講。幾次下來演講內容的不斷增刪,只是期許自己能夠在精華與易懂中找到平衡。就在這起心動念之間,毅然決然地主動提出今年五月的家長增能工作坊由自己擔任講師,想要藉此激勵自己,系統性地重新整理相關的文字,更想要努力地找到原所企盼的平衡。
將近兩個多月的整理與構思,不同於以往,即便時間上沒有太大的差異,仍然嘗試增添了更多意象上的連結,舉凡影像、音樂等等。內心企盼透過那可能引發的投射,聽眾更能理解原所欲表達的「原型」。在不斷地反覆琢磨之下,彷彿漸漸地找到一種平衡,不過心裡卻知悉這裡頭仍隱含著一種失落。工作坊結束之後,又花了好一陣子反思,遂毅然決然地割捨掉三個小時的框架,重新架構新的可能。剛巧在這個時間點上,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再次主動聯繫暑假的開課事宜。也許源於去年易經課程合作上的順利,遂再次討論繼續開設相關課程的可能。然則幾次商議下來卻沒能達成原有的共識,轉念一想,何不藉此機會開設「內在英雄」的工作坊。於是主動提出七個小時「內在英雄」工作坊的想法,也得到不錯的回應。
由三個小時拉長為七個小時,這超過兩倍的時間,將給予更多發揮的空間。於是內心悄悄地決定,要將更多隱喻性的素材帶入,主要目的仍是激發聽眾的思考,希望藉此喚醒內在生命原型的覺知與感受。課程開設在八月,從七月中起,幾乎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工作坊中。因為想要把這十幾年來,所接觸與體悟的各種媒材統合進來,舉凡攝影、音樂、電影、文本……等等。創作的發生,無非是心靈的躍動,而透過原型的理解,將賦予更多的意涵。比如說想把「愛心樹」的影片與「天真者」原型相連結,想以「心靈捕手」的電影片段介紹「孤兒」原型的本質。那時一心一意想把生命所積累的厚度灌注到課程的靈魂之中,可是漸漸地卻發現自己太貪心了,不斷外擴的企圖,慢慢引燃內心的焦慮。直到某一天愕然驚覺,這樣的準備方式,其實比較像是原本五十幾小時的課程內容,於是仍舊得回到割捨的議題上。
工作坊結束之後,雖然學員反應頗佳,可是內在卻感到不足與些許的失落,因為仍舊沒能達成原所預期的平衡。也因此最後決定再次給自己機會,與主辦單位聯繫之後決定將工作坊的內容擴大為十四小時。我覺得這是我所能接受工作坊型態的極限,我也期許自己能夠再次透過反覆的增刪,將課程的內容逐漸導向內心所構思的樣貌。尤其是幾個較大議題的探討,過往總是礙於時間因素而點到為止,可是這卻是不容忽視的課題。舉例來說,「魔法師」原型中,關於陰影的探討,那該是極其精彩的,能否從割捨、壓抑到涵容,這過程中心態的轉變,或可帶入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地海六部曲》中的想法。又或者關於投射的可能,舉凡在不同音樂的聆聽中,試著讓聽者去感知那所喚起的內心悸動,進而與「原型」相連結。關於生命的可能,關於心靈的可能,倘若回到工作坊的期許,那麼該是希冀透過這樣的介紹,可以讓參與者,更加透過生活的種種細節,回身關注內在心靈的樣貌。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而接納自己。
除了心理學的部分之外,另外一個有趣的轉折是關於「易經」的學習。其實去年在開設「心理治療與變化之道」的工作坊,嘗試將心理治療與易經相結合,即便在課程結束之後,仍然埋首於接續內容的耙梳、規劃與準備。原本以為,這課程可以繼續延續下去,於是即便課程在去年七月底結束,但是關於易經的課程準備卻一直延續到十月。而後則是因為有感於心理學相關知識的不足,所以才回到心理學的懷抱之中。沒想到經過這一段歷程之後,竟然長達半年以上都沒有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在易經的學習上。
仔細想想這麼說也不甚公平,其實在工作坊帶領的過程中有感於許多想法的傳遞不夠順暢,所以決定試著把經傳的內容背下來,而且從《易經繫詞傳》開始。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相關內容已經近乎四分之三都能琅琅上口。也在背誦的過程中愕然驚覺,因為許多文字存於腦海,所以更容易觸發相關的想法,這也更加深熟讀甚至背誦經傳內容的信念。
而到今年十月,因為一些書籍的發行,拉扯出原本稍微停滯的學習動機。就這樣「易經」的學習再次躍升為重心,甚或期許自己更投入。想想跨入易經的領域才不過十年,希望能再用十年的時間,讓自己更加理解易經的奧秘。心理知悉這領域的學習沒有盡頭,只是享受著一次次琢磨的過程,畢竟那關於人生的啟發,關於義理的剖析,總是讓人回味無窮。
篆刻,是一個夢,一個存在已久的夢。從未想過今年竟然跨出了第一步。拜師學篆刻,成了上半年最重要的其中一件事。孩子們每每看見父親埋首於印石與文字的交融。即便刀法生澀、即便少了書法的底子,但是在那一刀一刀之中,卻慢慢體悟到,這琢磨的不是文字的筆畫、不是印石的肌理,而是內心。從未想過,因為篆刻,看見了內在的匆忙;因為篆刻,看見了完美的期許。或者更精確一點地說,也許過往都能知悉,那焦急與完美的心,可卻依舊執著。然則,就在篆刻裡,慢慢地學習接納自己的失敗、慢慢地允許不完美裡頭所透露的一種個性、慢慢地讀懂「破」裡所蘊藏的關於「心的樣貌」。雖然,後來因為眼睛漸漸變得不堪負荷,而暫停了這學習的課程。但是半年下來的學習,那不單是夢想實踐的感動,那更是內在心靈的啟發。
另外一件值得提及事情是關於節奏的體悟,這彷彿是數年來最重要的生命課題。延續著多年的低潮之後,逐漸邁向不一樣的生命狀態,卻也總在渴望高峰中掉入盲動的漩渦之中。去年幾番輪替的高低潮,在今年更為突顯。七、八月由於工作坊的準備不容小覷,使得暑假幾乎所有心力都投入其中。原本以為工作坊結束之後,不論閱讀或書寫的節奏都可以回穩。沒想到或許因為整個過程耗損太多心力,迎接的是幾近停擺的低潮。所幸有了這些年的種種經驗,這會兒並不刻意調整自己,反而安心地讓自己在低潮中,蓄積生命的力道與安養心靈的能量。
「從容」的字眼,第一次躍上生命的舞台,可也在那樣的過程中,慢慢地品味著。令人驚艷的是九月竟然開啟一波又一波的書寫高峰期,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不斷地在腦海中生成。敏感度的再次提升,思維的明晰,都讓人感動著。直到十一月中期,這波高峰才逐漸趨緩下降,不同於以往,這次沒有因此而感到焦躁與不安,更沒有試圖去挽留什麼。一如八月底的態度,讓自己順勢而行。心裡頭約末有底,極度高峰之後,可能跌得更深。果不其然,十二月,就如同去年的十二月,精確一點地說,該是比去年還糟。身心的極度疲累,讓生命的節奏徹底失序。索性乾脆灑脫地放下,不論是書寫抑或者閱讀。只是試著讓生命用極其緩慢的步調前行,隱約中浮現在腦海的依然是「從容」二字。也在那樣的時刻想起了繆克構在《一生從容》一書中,書寫著十八位名人近距離的訪談,其提及:「從容是一種不允許偏離的自我約定,是心靈渴求的真實。」
去年,在起落的人生裡,我嘗試去學習寬容,或者該說這幾年來的低潮,我終於是著體悟寬容。今年,當「寬容」慢慢醞釀而生出「從容」,彷彿更貼近了人生內核。這路,繼續走著。相信慢慢走著,將會明瞭繆克構所談及的:「在人性與情感的真實經驗中,從容的情懷,孜孜不倦於建立一個安慰的世界。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因為從容,而有了真實,更給予心靈安住的地方。自此每一次的許諾,每一個生命的印記,都有了不同的意義。
別了,2015年,謝謝這一切種種!新的一年,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