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課程時代,統整血淚踩雷經驗,揭露四種“千萬別去上”的課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在網路上滿滿都是各種職業技能課程,價格高低不一,老師也都自稱業界大咖,看得讓人眼花繚亂。結果呢?我自己也曾經掉進過這些坑,發現有的課程真不能幫助成長?還只是高價包裝的空殼?經過這些血淚經驗,我發現這些超雷課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類:


1. 千萬不要買的課程:包裝華麗,內容空洞

我曾聽過幾場這類型的課程,有些講師再進行宣傳時,除了會講述自己的成功經驗,偶爾還會特別強調「我現在悠閒自在的生活就是建立在這項能力的基礎上」。

然而,實際參加課程後,我驚訝地發現,會發現講師本身在該領域專業的能力不夠全面,也就是方法論經常只有特定一到兩種,而這類方法的成功與個人特質有高度相關,也就是成功經驗難以被複製、模仿。

甚至有的標榜“獨一無二”的新知,實際多是因為應用工具更新後產生的說明內容,而且使用了大量模糊的術語和未經驗證的說法,甚至課程中所謂的量表檢視,也沒有清晰的定義和實用的驗證方法。定義不清的內容,會讓學生們無法應用在他們的環境。

這種類型的課程可以多看他們的詳細文案,多數的文案存在諸多漏洞,可以運用AI分析。同時,這些課程也很擅長包裝評價,幾乎看不到真實或是負面的評價。


2. 千萬不要買的課程:內容過於繁雜,難以消化

這一類課程的講師往往專業性強,但卻常常使用大量的術語和深奧的概念,這對於大多數中級或初學者來說,幫助反而微乎其微。經常會將一些原本簡單易懂的概念過度複雜化,使得學員無法有效掌握。

儘管課程可能充滿了大量的資訊,但這些資訊缺乏有效的整理和提煉,反而讓學員的學習進程變得更加艱難。這些課程有時就像康熙字典般,雖然全面卻完全無法應用於實際生活或工作中。

Scott Freeman在201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不是用傳統的口語授課方式,而是改成參與式的做法,能大幅提升學生理解難懂的數理知識。這顯示出,專業的課程如果是以艱澀的方式授課,無法有效幫助學生學習。


3. 千萬不要買的課程:老師的個人魅力過於強烈

這類型的老師通常非常有名,甚至他們的教學風格可能親民,內容易懂,但這些方法卻往往只能適用於講師自己,對於其他人而言,收效甚微。

有些老師,儘管他們在網絡節目中表現得十分生動有趣,但當他們實際開課時,課程內容卻顯得單調枯燥。網絡節目的魅力常來自於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互動,而非老師本身的教學內容。這類課程常常讓人覺得“名師的光環”比實際的教學效果更吸引人。

來自人才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的文章指出,只有 35% 的受訪者認為技能訓練在達成預期結果方面非常有效,而 60% 的人認為教練指導更有效。這表明,傳統課程,即便是來自知名講師的課程,可能無法比得上更具個性化的方式(如教練指導)所帶來的實質效益。


4. 千萬不要買的課程:價格遠高於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

很多課程的價格在數千到數萬不等,像卡內基這類的名師課程,儘管許多人在課後反映有所收穫,但並不代表上完課就會徹底改變。事實上,人的成長和變化往往是漸進的,僅僅一堂課無法立即改變一個人的職業或人生軌跡。

如果課程的費用對你來說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那麼還是應該先考慮到自己的經濟狀況,不要讓短期的學習成為長期的財務壓力。

根據D2L 與Training Industry, Inc. 合作的研究,企業運用柯式四層次模型(Kirkpatrick Evaluation Model)進行訓練與評估效果。然而,實際運做模型後發現,其存在難以評估的困境,這導致了課程內容與學員實際收益之間的脫節。這一模型強調了評估不僅是內容本身,還應該關注訓練後對行為和績效的影響。


「在轉型路上的斜槓人,探索心理學與多元職涯的邊界。」 我是一位正在向諮商心理師邁進的探索者,曾經在服裝設計、品牌產品開發與海外工作的經歷都懷抱著不斷學習和自我成長的熱情。從不同領域的視角看世界,結合心理學、設計、品牌策略等多重面向,探索事物的不同層次與深度。 歡迎訂閱追蹤,包含品牌行銷分析、心理學、商業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特展全名《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因為標題有字數限制就取最主要名稱。 整個展覽最令人驚豔的地方是每個區域都會穿插一些小知識,包括16、17世紀在尼德蘭(也就是荷蘭)的畫師與工會怎麼運作、如何用現在光學儀器分析畫作的互動型說明。
耗時三年,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法國珠寶品牌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共同主辦,展場設計由日本建築師田根剛操刀,體驗「美」不只是停留在物品上的裝飾細節,連展櫃都可以很美。 其實看完特展之後,在去看故宮常設展,只覺得那些展示品就像是放在打著日光燈的教室裡,用著
台灣的跨年主要的活動就是煙火秀或演唱會,眾人齊聚倒數迎新年。你知道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跨年習俗嗎?來看看日本、韓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十個國家跨年是怎麼做,下次跨年也可以試試看喔!
特展全名《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因為標題有字數限制就取最主要名稱。 整個展覽最令人驚豔的地方是每個區域都會穿插一些小知識,包括16、17世紀在尼德蘭(也就是荷蘭)的畫師與工會怎麼運作、如何用現在光學儀器分析畫作的互動型說明。
耗時三年,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法國珠寶品牌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共同主辦,展場設計由日本建築師田根剛操刀,體驗「美」不只是停留在物品上的裝飾細節,連展櫃都可以很美。 其實看完特展之後,在去看故宮常設展,只覺得那些展示品就像是放在打著日光燈的教室裡,用著
台灣的跨年主要的活動就是煙火秀或演唱會,眾人齊聚倒數迎新年。你知道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跨年習俗嗎?來看看日本、韓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十個國家跨年是怎麼做,下次跨年也可以試試看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我覺得這次課程非常值得,主要是我上到一門真的明白如何落Google廣告,那些複雜多端的名稱是什麼意思?這個我會專門另開post講解。不過我並不是認為網絡課程不好,只是覺得上課的模式和自身知識底子有關,所以我分別寫一些個人感想上的優缺點……
因為疫情的關係 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我是疫起之後才接觸到的 記得一開始的線上聽課很不適應 只有老師的感覺 哪怕有很多人在線上一起聽課 少了實體的互動 我甚至無法得知一起上過二十堂課的人 到底是何方神聖 長得樣子是如何 所以那2年的生活 給我的印象是
公司實體課程說明狀況、之前課程心得(過往上完課沒帶走一些好東西,真覺得十分可惜)、這次講師介紹跟風格。
Thumbnail
昨晚,打開了Hahow買了人生第一堂線上課程,今日邊看著影片邊畫,完成了第一單元的作品。 感覺線上課程挺貴的,剛開始看著購買內容一單元分成了六章節...
Thumbnail
網上課程需要良好的課程規劃與設計、互動性、技術支援、講師的熱情與投入,以及學員的參與度。
Thumbnail
想要製作線上課程嗎?很多人對製作課程充滿疑慮,其實對課程生產持有固有印象,以及沒有嘗試過用課程形式做輸出。本文將介紹職場人可以拿來作為課程資料的知識資產包括三個層次,以及具備做一門課程的能力。值得沉澱下來做成課程的知識資產對於有需要的學員都將有很大幫助。
Thumbnail
離開學校之後,不少人為了提升個人職涯技能,投入不少學習課程,坊間也有許多如技能提升、興趣發展、提升競爭力….等課程,加上疫情封城、鎖國三年,也加速推動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過,如何評估課程是否值得投入時間與金錢學習,筆者過去也所費不貲投入各學習課程裡,累積多年經驗,提供以下五種評估指標供
Thumbnail
在課程中可以見到來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經驗、懷有不同想法的學員們齊聚一堂,一起藉著精油打開自己的視野,每一次提出的問題也能為其他人帶來啟發,看到大家回饋了不同的學習體驗,是經營一個空間很重要的收穫。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線上課程」已不再是備案,而是成為了教育和企業培訓的主流趨勢。 但許多企業仍在猶豫「應該選擇線上課程還是傳統的實體課程?」 因此,本文將在短短3分鐘內盤點兩者的優缺點,幫助您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無論您是企業主想提升員工技能,還是個人尋求自我提升,這篇文章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洞見。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我覺得這次課程非常值得,主要是我上到一門真的明白如何落Google廣告,那些複雜多端的名稱是什麼意思?這個我會專門另開post講解。不過我並不是認為網絡課程不好,只是覺得上課的模式和自身知識底子有關,所以我分別寫一些個人感想上的優缺點……
因為疫情的關係 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我是疫起之後才接觸到的 記得一開始的線上聽課很不適應 只有老師的感覺 哪怕有很多人在線上一起聽課 少了實體的互動 我甚至無法得知一起上過二十堂課的人 到底是何方神聖 長得樣子是如何 所以那2年的生活 給我的印象是
公司實體課程說明狀況、之前課程心得(過往上完課沒帶走一些好東西,真覺得十分可惜)、這次講師介紹跟風格。
Thumbnail
昨晚,打開了Hahow買了人生第一堂線上課程,今日邊看著影片邊畫,完成了第一單元的作品。 感覺線上課程挺貴的,剛開始看著購買內容一單元分成了六章節...
Thumbnail
網上課程需要良好的課程規劃與設計、互動性、技術支援、講師的熱情與投入,以及學員的參與度。
Thumbnail
想要製作線上課程嗎?很多人對製作課程充滿疑慮,其實對課程生產持有固有印象,以及沒有嘗試過用課程形式做輸出。本文將介紹職場人可以拿來作為課程資料的知識資產包括三個層次,以及具備做一門課程的能力。值得沉澱下來做成課程的知識資產對於有需要的學員都將有很大幫助。
Thumbnail
離開學校之後,不少人為了提升個人職涯技能,投入不少學習課程,坊間也有許多如技能提升、興趣發展、提升競爭力….等課程,加上疫情封城、鎖國三年,也加速推動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過,如何評估課程是否值得投入時間與金錢學習,筆者過去也所費不貲投入各學習課程裡,累積多年經驗,提供以下五種評估指標供
Thumbnail
在課程中可以見到來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經驗、懷有不同想法的學員們齊聚一堂,一起藉著精油打開自己的視野,每一次提出的問題也能為其他人帶來啟發,看到大家回饋了不同的學習體驗,是經營一個空間很重要的收穫。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線上課程」已不再是備案,而是成為了教育和企業培訓的主流趨勢。 但許多企業仍在猶豫「應該選擇線上課程還是傳統的實體課程?」 因此,本文將在短短3分鐘內盤點兩者的優缺點,幫助您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無論您是企業主想提升員工技能,還是個人尋求自我提升,這篇文章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