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路上滿滿都是各種職業技能課程,價格高低不一,老師也都自稱業界大咖,看得讓人眼花繚亂。結果呢?我自己也曾經掉進過這些坑,發現有的課程真不能幫助成長?還只是高價包裝的空殼?經過這些血淚經驗,我發現這些超雷課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類:
我曾聽過幾場這類型的課程,有些講師再進行宣傳時,除了會講述自己的成功經驗,偶爾還會特別強調「我現在悠閒自在的生活就是建立在這項能力的基礎上」。
然而,實際參加課程後,我驚訝地發現,會發現講師本身在該領域專業的能力不夠全面,也就是方法論經常只有特定一到兩種,而這類方法的成功與個人特質有高度相關,也就是成功經驗難以被複製、模仿。
甚至有的標榜“獨一無二”的新知,實際多是因為應用工具更新後產生的說明內容,而且使用了大量模糊的術語和未經驗證的說法,甚至課程中所謂的量表檢視,也沒有清晰的定義和實用的驗證方法。定義不清的內容,會讓學生們無法應用在他們的環境。
這種類型的課程可以多看他們的詳細文案,多數的文案存在諸多漏洞,可以運用AI分析。同時,這些課程也很擅長包裝評價,幾乎看不到真實或是負面的評價。
這一類課程的講師往往專業性強,但卻常常使用大量的術語和深奧的概念,這對於大多數中級或初學者來說,幫助反而微乎其微。經常會將一些原本簡單易懂的概念過度複雜化,使得學員無法有效掌握。
儘管課程可能充滿了大量的資訊,但這些資訊缺乏有效的整理和提煉,反而讓學員的學習進程變得更加艱難。這些課程有時就像康熙字典般,雖然全面卻完全無法應用於實際生活或工作中。
像Scott Freeman在201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不是用傳統的口語授課方式,而是改成參與式的做法,能大幅提升學生理解難懂的數理知識。這顯示出,專業的課程如果是以艱澀的方式授課,無法有效幫助學生學習。
這類型的老師通常非常有名,甚至他們的教學風格可能親民,內容易懂,但這些方法卻往往只能適用於講師自己,對於其他人而言,收效甚微。
有些老師,儘管他們在網絡節目中表現得十分生動有趣,但當他們實際開課時,課程內容卻顯得單調枯燥。網絡節目的魅力常來自於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互動,而非老師本身的教學內容。這類課程常常讓人覺得“名師的光環”比實際的教學效果更吸引人。
來自人才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的文章指出,只有 35% 的受訪者認為技能訓練在達成預期結果方面非常有效,而 60% 的人認為教練指導更有效。這表明,傳統課程,即便是來自知名講師的課程,可能無法比得上更具個性化的方式(如教練指導)所帶來的實質效益。
很多課程的價格在數千到數萬不等,像卡內基這類的名師課程,儘管許多人在課後反映有所收穫,但並不代表上完課就會徹底改變。事實上,人的成長和變化往往是漸進的,僅僅一堂課無法立即改變一個人的職業或人生軌跡。
如果課程的費用對你來說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那麼還是應該先考慮到自己的經濟狀況,不要讓短期的學習成為長期的財務壓力。
根據D2L 與Training Industry, Inc. 合作的研究,企業運用柯式四層次模型(Kirkpatrick Evaluation Model)進行訓練與評估效果。然而,實際運做模型後發現,其存在難以評估的困境,這導致了課程內容與學員實際收益之間的脫節。這一模型強調了評估不僅是內容本身,還應該關注訓練後對行為和績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