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影星金大明遊台灣嘗美食的節目爆紅,看了之後忍不住跟推薦我觀賞的朋友分享:
「最近在讀一本關於韓國飲食的書,發現他們沒什麼好吃的……」
這不是引戰,而是《韓國飲食的素顏》作者黃教益自己都說:「建都六百年了,首爾卻沒有一種可以代表平民飲食的像樣食物……」
.
那《韓國飲食的素顏》該寫些什麼呢?褪去韓劇、K-Pop、韓流明星的包裝,韓國飲食的真面目又是什麼呢?
說到韓國人對本土食物的執著,大家應該會直覺想到「泡菜」——金大明形容台灣食物是多麼好吃時說:「我們到現在都沒有提起泡菜呢!」言下之意或許是,泡菜就是韓國人的驕傲、韓國人的終極美味,一生無論碰到什麼好吃的,都要跟泡菜做比較。而 Crying in H Mart 的韓裔美國人作者Michelle Zauner 為了追憶亡母而自己做泡菜,將發酵的過程稱為「控制的死亡」,並從中體會到其中的熟成和重獲新生。
《韓國飲食的素顏》追根究柢,不僅止於解答泡菜在概念上和韓國民族主義的關聯,也熱衷於挖掘泡菜在作法上的前世今生。
「泡菜和世界各地鹹菜的關鍵性差異,就在於鹽漬蔬菜裡加入動物性的魚蝦醬使其發酵產生乳酸菌。」魚蝦醬是韓國最傳統的食物之一,甚至可上溯至舊石器時代食用蛤蠣和牡蠣的傳統。但是世上的海邊民族非常多,為什麼只有韓國人做出乳酸發酵的泡菜呢?答案是「蔬菜做成的鹹菜含有水分,加到魚蝦醬裡容易使魚蝦的蛋白質腐壞」,所以需要關鍵助攻:辣椒,辣椒素可以防止蛋白質腐壞。
話鋒一轉,作者馬上說,辣椒是在壬辰倭亂(1592-1598)期間進入韓半島,換言之,如果日本人沒有入侵朝鮮半島、帶來辣椒,那麼韓國人不曉得何時才能發展出他們最自豪的食物⋯⋯自尊心甚高、對日本普遍存有競爭甚至仇恨心態的韓國人知道這件事,不知該作何感想⋯⋯
.
《韓國飲食的素顏》這本小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左派批判性。
書中不時可見黃教益糾正市場力量帶來的錯誤觀念,例如:1990年代,韓國雞蛋業者宣傳「褐色雞蛋是本土雞蛋」,讓消費者趨之若鶩,捨棄了飼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強的白色蛋雞——其實褐色白色全是進口。「韓國人對於本土食物相當執著,不過大部分的執著都不是以正確的資訊為基礎,所以就發生像這樣不具效率、不合理的消費現象」。歪樓:台灣宣傳褐色雞蛋的方式少一個字就差很多:「褐色雞蛋是土雞蛋。」
又譬如市場力量為獲取利潤而帶來的飲食轉變。例如現在也已引進的韓國稀釋燒酒,是由地瓜、木薯等澱粉發酵後,再加入提供甜味及香氣的添加物。1990年代「可能是燒酒公司為了增加營收,而將酒精濃度調降。」較低酒精濃度的燒酒使女性消費量大增,而男性則買更多瓶燒酒來攝取同樣份量的酒精(俗稱:喝醉)。業者大發利市。
除了市場,黃教益對傳統的批判也很犀利。「韓國人在理解飲食文化時,會先在腦海裡浮現食物的傳播方式。所謂傳播方式,是指食物先由哪個地方發明,後來哪個地方接受承襲。但是卻忽略了當各地生產的食材和器具相同或類似時,即使不曾交流,兩地的食物還是可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可見韓國依然殘存著「事大」思想。」
白話一點說,他認為韓國人相信飲食是從某個(較先進的)地區文化流傳到另一個(較落後的)地區文化,卻忽略各地分別發展出類似飲食的可能性。至於「事大」思想則是朝鮮半島人從儒家階序概念中理解到的外交策略,顧名思義就是「以小事大」;朝鮮過去一直自稱為「小中華」,以此映襯更大的、中心的「中國/大中華」。
我是第一次從飲食角度來理解「事大」——中國、日本、美國——如何影響朝鮮半島的食物,相當有趣。印象中,約略是從2001年韓國迅速還清了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貸款、走出亞洲金融風暴陰霾時開始,韓國的國際關係研究者愈來愈熱衷「中等強國」(middle power)這個概念,扣連上傳統的「事大」思想,希望在美中說了算的世界秩序中,爭奪更強話語權。
.
說回《韓國飲食的素顏》留下的無濾鏡心得:「韓國沒什麼好吃的」,換個角度想其實是「韓國飲食的文化包裝非常強勢」的意思。以每齣韓劇都會出現、去韓國必吃、在台灣也愈來愈常見的「炸醬麵」為例:
「韓國人喜歡吃炸醬麵的首要理由,是因為出餐速度快。……吃炸醬麵時只要用筷子夾三、四回,差不多就可以吃完。因為用餐速度快,沒有空暇可以品嘗太複雜的味道,所以只要大概調一下鹹味及甜味、香氣就可以了。」
只能說,在黃教益筆下,赤裸除魅後的真相是殘酷的⋯⋯不過我還是會繼續吃「蔬菜先炒過做為湯頭的日本烏龍麵」(俗稱:炒碼麵),也歡迎大家推薦韓國食物來打臉扭轉這個印象。
感謝格友Nga推薦本書,歡迎意猶未盡的朋友們繼續閱讀: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