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享一個大人物的「小決定」的故事。這次談的是人性 vs. 人命。
二戰末期日本發動自殺飛機攻擊。自殺式攻擊的成功率只有20%,大部分在空中就被火網擊毁。1945年4月11號日本出動16 架零式自殺機,選定8 艘美艦兩機一組對準目標俯衝下去。19歲的自殺飛機駕駛石野的僚機先被擊落,石野則一路躲過火網,撞擊到密蘇里艦左側甲板欄杆,那顆500磅的炸彈並沒有爆炸,而直接掉入海裡。飛機衝上甲板後解體並起火。
(網路截圖:當時真實畫面)
照慣例,火撲滅後殘骸就用強力水柱衝進海裡海。但士兵們發現駕駛的軀體還留在殘骸裡,當下請示艦長要求准許連人帶機一起衝入海中。
艦長的回覆是把屍體取出,以軍禮海葬。
艦上很多經歷過自殺飛機攻擊並目睹同僚犧牲的老水手群起抗議,但艦長不予理會,以軍令來執行。
海葬需要國旗,艦長下令用手工縫製一面日本國旗,第二天早上裝著石野遺體屍袋的簡易棺木,在一面日本國旗覆蓋下,在水手敬禮中,在號聲及對空鳴槍聲中,滑入海裡。 完成了一項簡單而隆重的軍禮海葬。
五個月後日本在同一艘軍艦上受降,除役後軍艦停靠在珍珠港成為博物館,被撞毁的護欄到今天都沒有修復,永遠紀念那一場戰役,以及艦長在最黑暗的時刻選擇尊重人性的小決定。
其實艦長本人最有理由以仇恨處理這件事,因為他自己的哥哥先前就在一場海戰中被日機炸死。他也大可因為碰到反抗與阻礙依照標準程序把石野連人帶機衝入海中。這是多麼容易又自然的選擇? 他何必去尊重一個準備來殺你的敵人?
但做這個決定時,他說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還是要尊重人性。
(照片是我照的,但這是好萊塢的佈景)
那個打算跟你同歸於盡的自殺飛機駕駛,是敵人,是軍人,也是一個願意為他國家付出最崇高代價的軍人。這三個都是人,只是看你如何來看這同一個人。
脫了軍服我們都是人,也都是某一位母親的兒子。面對别人勇敢的為國捐軀,我們也更應該做個「人」。依照慣例海葬時遺物要保留,事後交還給家屬。石野破損的飛行員皮帽也在戰後正式交給他的母親保存,同時把那面臨時縫製的日本國旗折疊好交給她。所有程序與本國的英雄並沒有不同。代表並告知石野已被美國海軍以軍禮厚葬。
在此我們不妨停下來,想像那位母親在那一刻的感受。如果你覺得那無比珍貴,那我們看到的就是人性:那種即在戰火中也不應該消逝的人性。
戰場上人命如草芥,但艦長看到的是人性,不是人命。 對那份人性,他也做了最祟高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