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冷門小知識分享 - 語言篇(3)

  • 沒有顏色的語言? 不知道友友們有沒有也這樣想過,就是為什麼要叫紅色是紅色,而不是藍色勒?顏色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人類下的定義而已,跟時間一樣| ᐕ)⁾⁾ 人類的眼睛可以感知大約100萬種顏色,但語言中用來描述這些顏色的詞卻很少。 所謂的"基本顏色詞",是指在特定語言中使用頻率較高的顏色,這常作為衡量語言在處理顏色方面的差異。 比如英語,有11個基本顏色詞:黑(black)、白(white)、灰(gray)、棕(brown)、紅(red)、粉(pink)、橘(orange)、黃(yellow)、綠(green)、藍(blue)、紫(purple) 根據研究,所有語言中最基本的顏色,都遵循固定的順序,而如果一種語言中只有2個有關顏色的詞,就會是黑色和白色;如果有第3個詞,那會是紅色;再之後出現的總會是綠色和黃色,接著是藍色,最後是棕色~ 生活中我們總習慣用各種顏色來形容東西,但在非洲某些地區,卻只有2個詞用來區分顏色,比如巴薩文中,ziza代表白色、黃色、橙色、紅色,hui則代表黑色、紫色、藍色、綠色;丹尼文中,mili代表冷色或深色(藍綠黑),mola代表暖色/淺色(紅黃白) 而巴西亞馬遜的皮拉罕語中,甚至沒有顏色詞!但他們並不是看不見顏色,只是不使用固定術語描述而已,是用比較的方式來表示 ,像紅色的話,他們會說"像血一樣",綠色,會說"像樹一樣"~ 有人統計過,大部分的語言都傾向擁有更多將更多形容暖色的詞,這也使不同文化間對暖色的交流更相似(可能大家都喜歡溫馨的感覺ㅎㅎ 突然想到,如果學習一種新語言的話,也許就能看到更多顏色了?好像也不能說是真的看見了,但至少認知裡會增加一種對於顏色的描述🤔
raw-image


  • 你可能已經會說了? 友友們聽過"全球語"嗎?饅饅是高中寫英文作業用google翻譯查單字的時候發現的,那時候就想說這是啥,外星人為了統治地球創造的嗎(・∀・) 全球語的英文是Globish,也就是全球的(Global)+英語(English)組合而成的新詞,發明者是一位法國商人Jean-Paul Nerrière(簡稱保羅),他在和客戶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一個現象,比如當母語不是英語的日本人小A和韓國人小B 在聊天,他們英語都不太標準,也不太在意對方發音或語法之類的,反而能很輕鬆的對談,但當美國人小C走過來加入對話後,因為他說話很快,還會用很多俚語或講一些美式笑話,就會導致小A小B聽不懂或很難參與,導致本來很愉快的對話變成是小C在尬聊ㅎㅎ 於是保羅便創造出全球語,但其實與其說是創造,更像是簡化版的美式英語,借用了語法、詞法和1500個常用的英文單字,大部分名詞都盡可能的刪除,只用簡單的詞描述,舉幾個例子好了~ 聊天不用chat,用speak casually to each other;廚房不叫kitchen,叫the room in which you cook your food(但感覺這樣要講好長一句😅 全球語的出現也不是沒有爭議,光是它算不算是一種語言就很難判斷了,而且雖然非英語母語者會因此更容易互相交流,但對於本來母語就是英語的人來說,全球語反而很麻煩,他們得克制自己原本想說的(比較複雜的詞),轉而用簡單的詞代替,這樣可能導致他們無法自在的說話,相較之下,"世界語"就中立多了,大家知道這2種語言的差別嗎~


  • 嚇死了突然不識字?! 小學寫生字甲乙本的時候真的被嚇到•́‸ก 這個現象被稱作"語義飽和",當一個字短時間內反覆出現,或盯著一個字看很久,就會產生一種陌生的感覺,原本很熟悉的字,突然不認識了,這其實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喔,不只是中文漢字,其他語言也會出現,而除了語言之外,視覺、聽覺、嗅覺等其他感官也會經歷這種飽和感。 語義飽和的原理是因為注意力轉移,當人的視線集中在一個字上,一段時間後,大腦就會不由自主的只注意字的某一部分,使這個字喪失了整體感,對這個字的讀音和意義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 這種大腦的行為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因為在盯著一個字太久後,會自動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阻斷聯想,無論是中文還是其他語言,這種飽和現象都發生在字形到語義的聯接過程中,所以人才會對字音或字形感到困惑,失去對字義的聯想力。 記得柯南有一集就是兇手利用語義飽和殺人,確實如果突然忘了一個簡單的字,會很像中了什麼幻術一樣,好可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