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是前一篇的延續,我想繼續討論有關華語的文法。因為網路上總有一群人說華語(中文、國語、漢語)沒有文法,學起來一點也不難:
關於「語法」,我在「文法?語法?」有提過,簡單來說就是「語言的表達規則」,包含詞彙內部的組合、變化(構詞學)、詞彙本身的組合、句子的組成(句法學),甚至廣義一點,語音組合規律(音韻學)也可以算是「語法」。
不過為了討論方便,以下的「語法」基本上都是詞彙和句子的層次,舉凡印歐語常見的格位變化、動詞時態、主動被動,到語言之間的語序差異、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等,都是語法學家討論關注的範圍。
至於為什麼說是「語法」而不是「文法」呢?因為「文」代表的是書面語,範圍較小;而「語」則是語言,包含文字與口語兩個部分,涵蓋範圍更加廣泛。我們在這邊談論語言規則時,通常會關注「怎麼說」、「怎麼寫」,因此採取「語法」的用詞會更準確。
瞭解語法的概念之後,我們還要先瞭解語言有哪些分類,才能知道華語語法究竟展現在哪裡。詳細論述可以參考「語言的分析性和語言的分類」,這邊只放上四種不同的語言類型與句子,讓各位讀者比較看看差異:
不同分析性的語言,(句子來源:參考臺師大劉承賢教授113-1所開設「語言比較下的臺語語法」課程之上課內容)
上面例子分別是四種語言的一句話,可以發現語言就像米食一樣,有像華語一樣粒粒分明的語言,也有像西班牙語,甚至是Yurakaré語一樣,不同意思的詞彙黏在一起、無法分開的語言,彼此之間差異非常大。
大家的問題正是在此,好像有語法的語言只限於1. 到3. ,只有這種詞彙本身的變化,或是透過疊加不同成分,來表示不同的性別、數量、時間、語態......的手段才能夠稱為語法。而且這些人覺得這類型的語言才是難學,相形之下,中文是a piece of cake。
其實華語也有一套很複雜的語法系統,雖然沒有形態變化,但還是能透過詞彙搭配與順序來表達出不同的語言意思。
我們以格位(case)為例,格位表示句子中的名詞與主要動詞之間的關係。例如拉丁語有五個格位,並且會在名詞本身的形態上進行變化,例如以下例子:[註1]
拉丁語格位(圖片來源:康華倫,《拉丁文文法大全》,臺北:秀威資訊,2016,頁28)
相比之下,華語的名詞並沒有這些變化,但是他難道就沒有格位了嗎?答案是「有的」,只不過華語的格位是抽象、隱性的,需要結合上下文才能知道,例如以下例句中的「張三」分別帶有不同的抽象格位(abstract case):[註2]
4. 張三打了李四。 【主格】
5. 李四打了張三。 【賓格】
6. 李四搶走張三的書。 【屬格】
7. 李四給張三五百元。 【與格】
事實上,英語目前也朝著華語的語言類型發展,你會發現英語普通名詞格位已經沒辦法透過本身的形態,或是藉由冠詞(像德語一樣)來表示,英語只剩下代名詞還有主格、屬格、受格的格位差異了。跟古英語相比,他也走在簡化路上。[註3]
先前「怎麼問為什麼,為什麼問怎麼?」已經提到,疑問詞「怎麼」在助動詞「會」的前面、後面分別代表詢問原因、詢問方式,例如以下例句:[註4]
8. 他怎麼會去聽演唱會呢? 【問原因】
9. 他會怎麼去聽演唱會呢? 【問方法】
另外,「華語的「了」真的代表過去式嗎?」也講過其實華語也有進行式、完成式的差異,只是華語不是直接變化動詞本身,而是透過加上副詞或助詞,來表示不同的體貌差異,例如以下例句:[註5]
10. 我開了車。 【完成】
11. 我開著車/我在開車。 【進行】
12. 我開過車。 【經驗】
13. 我打算開車。 【未然】
由於沒有形態變化,所以華語的語言順序也較為嚴格。我們可以用阿美語來比較,以下秀姑巒阿美語的例句語序不同,然而翻譯成華語卻都只能有一個順序:
語序差異(句子來源:吳靜蘭,《阿美語語法概論》,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頁35-36)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華語其實有語法,而且還是一套嚴謹、有系統性的語法。只是這些規則就像大自然的法則一樣,存在我們生活周遭但我們習焉不察。語言學家所做的,其實就是歸納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找出背後運行的規則。
至於這套語法難不難學,我的想法和中研院語言所的林若望老師相同:語言難不難學,取決於該語言和母語的相似性,和母語越相近的語言,自然學起來越容易簡單。詳細的介紹可參考以下文章:
會覺得印歐語難學,當然是因為我們的母語缺少很多形態變化。但相對的,西方人在看華語時,也常常被華語許多同音詞和語境給搞混。例如下面例句中的「自己」,它在助動詞前面表示「親自=on one's own」,在助動詞後面則表示「一個人=alone」:[註6]
16. 他自己會走去學校(,不用依靠父母接送)。
17. 他會自己走去學校(,不會和同學一起走)。
我想這兩句話母語者都不一定能分辨出其中差異,更遑論非母語的學習者了,這也體現出華語的詞彙搭配和語境的重要性。
重力在自然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我們不會因此忽視它、說它沒有任何規則。語言也應如此,我們說任何話背後,都有一套運行規則,即使語言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但這些變化也是規律可循。我們不能因為看不到,就說這些規則不存在,甚至我們應該瞭解這些規則,才能使表達更加精確,也不會每次被問問題時,都用「這是語感」來搪塞。
瞭解完這些之後,下次遇到有人說「中文沒有文法」時,就可以有理有據地反駁他了喔!如果你覺得今天介紹的語言現象很有趣,想和我一起海巡網路,從中學習更多的語言知識的話,還請持續鎖定【翠海巡航】這個專題系列,認識更多語言與文化~
[註1]:拉丁語名詞變格較為複雜,圖片僅舉一例,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康華倫,《拉丁文文法大全》,臺北:秀威資訊,2016,頁15-69」所討論的名詞、形容詞、代詞的變格規則。
[註2]:這部份較為複雜,事實上還和語意角色(thematic role)有關,這邊為了方便,僅簡單與拉丁語對照,可能不夠精確。有興趣讀者可以參考「黃正德,〈漢語動詞的題元結構與其句法表現,《語言科學》,2007(04),頁3-4」或「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2019,頁73-74」。
[註3]:關於古英語到現代英語的變化,可參考「王旭,《發現英語》,臺北:書林出版,2021,頁123-128」。
[註4]、[註6]:關於「怎麼」與「自己」的用法差異,可以參考「蔡維天,〈為甚麼問怎麼樣,怎麼樣問為甚麼〉,《漢學研究》,1,2000,頁209-235」與「蔡維天,〈重溫「為什麼問怎麼樣,怎麼樣問為什麼」——談漢語疑問句和反身句中的內、外狀語〉,《中國語文》,3,2007,頁195-207」兩篇論文。
[註5]:關於華語的時貌,可以參考「屈承熹,《漢語功能篇章語法》,臺北:文鶴,2010,頁122-134」或「Li & Thompson,《漢語語法》,臺北:文鶴,2020,頁14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