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基倫・賽提亞 Kieran Setiya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4/9/17
字數:86132字
分類:社會科學

Chapter 1 中年危機簡史

詩人暨圖書館員拉金 Philip Larkin寫到:
「性交始於一九六年 / 對我而言實在實在遲到太久了。」

以相同的精確度,指出中年危機的起源時間。

精神分析學家賈克 Elliott Jaques,一九六五年撰寫一篇論文:死亡與中年危機 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 為剖析此一危機,引述一名三十五歲左右病患的話

Views before middle age (hope, always looking forward)

Views before middle age (hope, always looking forward)

Now (standing on the mountain, looking at me as I walk the long way to my death) )

Now (standing on the mountain, looking at me as I walk the long way to my death) )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本書,這種感受你應該不陌生。
但你並不是第一個感到如此。

Moive《美國心玫瑰情》辭掉工作、買跑車,對女兒朋友心生慾念
Literature《史托納 Stoner》約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一九六五出版,主角42歲婚姻失敗、職涯未來慘,以致未來看不出有任何期待事物,進入一段似乎不可避免的婚外情。
Literature《薛佛西斯的神話 The Myth of Sisyphus》Albert Camus 卡繆,裡面所寫的荒謬之人,他的存在主義危機並非與生俱來。「他承認自己站在一條曲線的某個點上,並且認知到自己必須走到那條曲線的終點。他從屬於時間,而這股攫住他的恐懼感,讓他認出了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是誰。明天,他渴望明天,但他體內的一切卻都必須抗拒明天。肉體的反抗即是荒謬所在。

上述中年危機紀錄,給予我們的真正啟示,並不在於中年危機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而是在於中年危機這一概念對我們想像力的強烈影響。我們極易把自己對於中年危機的想像,投射到那些生活方式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物身上。

中年危機概念的興衰
-

  • 1954 Edmund Bergler 柏格勒《中年人的反抗》
  • 1965 Elliott Jaques 賈克《死亡與中年危機》概念正式登場
    -
  • 1966 Daniel Levinson 耶魯心理學教授李文森《針對四十名 / 35-45男性展開訪問》李文森想知道他們是否面臨和自己一樣的中年抑鬱
    -
  • 1978 Daniel Levinson 得出成果假想圖,並且出版《男人的人生四季》
  • 1978 Roger Gould 精神科醫師顧爾德《轉變:成年人生的成長與變化》
    顧爾德的目標:也是找出普遍存在的發展與成長階段,與中年特有的內心動盪。
    -
  • 1976 Gail Sheehy 記者蓋兒・希伊《必經之路:成年人可預測到的危機》
    寫作契機:為了替紐約雜誌撰文而訪問顧爾德 & 李文森

銷售五百萬 / 翻譯二八種語言 / 將「中年危機」一概念推向正式成熟。

1950 Erik Erikson 德國精神分析師 艾瑞克森《童年與社會》
希伊認為此本書對他影響最大,李文森,顧爾德就比較有爭議。

到了一九八〇年代,中年危機概念已廣為人知,也是各種挖苦玩笑與心照不宣的評論所指涉對象。即使你沒有經歷中年危機,也能在無數的小說中讀到這種現象。

海勒 Joseph Heller 《煩惱無窮 Something Happened》
多麗絲・萊辛 Doris Lessing 《黑暗來臨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甚至還有《中年危機 Mid-Life Crisis》桌遊可以玩。

以上是認知層面。真實情況呢?

一九八九年,麥克阿瑟基金會成立「成功中年發展研究網」其主要工作是一項龐大研究,調查針對七千名以上、年齡介於25-74歲之間人士,結果大幅改變了社會科學的主流看法。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調查結果呈現的老化形象很正面:相較於青年與中年時期的成人,年長成人回報的正面情緒程度較高,負面情緒程度較低;不只如此,年齡與重度憂鬱症呈負相關,年齡愈大的成人罹患這種疾病的可能性愈低。」新的共識逐漸形成,中年的形象開始改頭換面,變成一段充滿能力與個人成長的時期,而非充斥著不確定或倒退。

中年危機在社會科學的運勢無疑已走下坡,如今學者已能夠將其視為一則都市傳說,一個廣為流行的虛構故事,而非一項心理學事實。如果中年危機這一概念要在晚年繼續興盛,就必須自我改造,捨棄其心理學的夥伴,更改職業跑到。實際上的發展也如同上述所言。在需要有個新開始的情況下,中年危機遇見了幸福經濟學這們新學科。

人生四十才開始

一些讀書筆記,咖啡,雜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界,經常認為成人心理混亂的問題根源,必然全來自於有缺陷的童年;只要孩童期夠好,成年期也會平安穩定。如果這個關於發展的古老精神分析模型確實無誤,那麼在個體五歲以後,就不再需要在治療上或發展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解開早期所造成的錯誤即可。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誰說四十而不惑? 中年仍然感到迷途啊。 作者姜善英為韓國心理諮商師,曾罹患憂鬱症。本書許多觀點頗具實用價值,本文章摘要較有感,而想推薦給大家的內容。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界,經常認為成人心理混亂的問題根源,必然全來自於有缺陷的童年;只要孩童期夠好,成年期也會平安穩定。如果這個關於發展的古老精神分析模型確實無誤,那麼在個體五歲以後,就不再需要在治療上或發展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解開早期所造成的錯誤即可。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誰說四十而不惑? 中年仍然感到迷途啊。 作者姜善英為韓國心理諮商師,曾罹患憂鬱症。本書許多觀點頗具實用價值,本文章摘要較有感,而想推薦給大家的內容。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