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基倫・賽提亞 Kieran Setiya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4/9/17
字數:86132字
分類:社會科學
詩人暨圖書館員拉金 Philip Larkin寫到:
「性交始於一九六年 / 對我而言實在實在遲到太久了。」
以相同的精確度,指出中年危機的起源時間。
精神分析學家賈克 Elliott Jaques,一九六五年撰寫一篇論文:死亡與中年危機 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 為剖析此一危機,引述一名三十五歲左右病患的話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本書,這種感受你應該不陌生。
但你並不是第一個感到如此。
Moive《美國心玫瑰情》辭掉工作、買跑車,對女兒朋友心生慾念
Literature《史托納 Stoner》約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一九六五出版,主角42歲婚姻失敗、職涯未來慘,以致未來看不出有任何期待事物,進入一段似乎不可避免的婚外情。
Literature《薛佛西斯的神話 The Myth of Sisyphus》Albert Camus 卡繆,裡面所寫的荒謬之人,他的存在主義危機並非與生俱來。「他承認自己站在一條曲線的某個點上,並且認知到自己必須走到那條曲線的終點。他從屬於時間,而這股攫住他的恐懼感,讓他認出了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是誰。明天,他渴望明天,但他體內的一切卻都必須抗拒明天。肉體的反抗即是荒謬所在。
上述中年危機紀錄,給予我們的真正啟示,並不在於中年危機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而是在於中年危機這一概念對我們想像力的強烈影響。我們極易把自己對於中年危機的想像,投射到那些生活方式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物身上。
中年危機概念的興衰
-
銷售五百萬 / 翻譯二八種語言 / 將「中年危機」一概念推向正式成熟。
1950 Erik Erikson 德國精神分析師 艾瑞克森《童年與社會》
希伊認為此本書對他影響最大,李文森,顧爾德就比較有爭議。
到了一九八〇年代,中年危機概念已廣為人知,也是各種挖苦玩笑與心照不宣的評論所指涉對象。即使你沒有經歷中年危機,也能在無數的小說中讀到這種現象。
海勒 Joseph Heller 《煩惱無窮 Something Happened》
多麗絲・萊辛 Doris Lessing 《黑暗來臨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甚至還有《中年危機 Mid-Life Crisis》桌遊可以玩。
以上是認知層面。真實情況呢?
一九八九年,麥克阿瑟基金會成立「成功中年發展研究網」其主要工作是一項龐大研究,調查針對七千名以上、年齡介於25-74歲之間人士,結果大幅改變了社會科學的主流看法。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調查結果呈現的老化形象很正面:相較於青年與中年時期的成人,年長成人回報的正面情緒程度較高,負面情緒程度較低;不只如此,年齡與重度憂鬱症呈負相關,年齡愈大的成人罹患這種疾病的可能性愈低。」新的共識逐漸形成,中年的形象開始改頭換面,變成一段充滿能力與個人成長的時期,而非充斥著不確定或倒退。
中年危機在社會科學的運勢無疑已走下坡,如今學者已能夠將其視為一則都市傳說,一個廣為流行的虛構故事,而非一項心理學事實。如果中年危機這一概念要在晚年繼續興盛,就必須自我改造,捨棄其心理學的夥伴,更改職業跑到。實際上的發展也如同上述所言。在需要有個新開始的情況下,中年危機遇見了幸福經濟學這們新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