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其實可以概分種類,一類是從天而降的橫運,另一類則是因為做了什麼選擇而得到超出預想的結果。
有關選擇,則需要介紹可以說是現代行為經濟學根基的理論: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展望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以下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大多數人會選擇A。
在這個實驗中,大多數人會選擇D。
從純粹的數學計算,兩個實驗中的選項,損失或獲利「機率期望值」其實是一樣的;但是實驗告訴我們的人類選擇的通性,是「迴避損失」。
因為擔心一無所有,所以選擇A;因為可能可以逃避損失,所以選擇D。
這樣的理論其實也有另一個很大的實際現象支持:賭徒與賭癮問題。為什麼賭徒會一賭再賭,越賭越輸、為什麼賭來的錢大多會賠回去,甚至會有賭癮?
除了遊戲在期望值設計有利莊家,長期來說賭場肯定獲利而賭客群肯定損失的大數法則、賭博過程產生多巴胺的生理影響,在賭客個人行為經濟學來說,其實是上面「C-D選項」問題:「純粹損失賭資,或是可能獲利」,付出賭資的那一刻,其實就已經落入圈套,而再延伸狀況,背負越大的賭債的人,就越會選擇非理性賭博,僅僅是因為「可能贏回來」(「C-D」的D),即使「不繼續參與」認賠殺出可能才是理性答案(「C-D」的C)。
展望理論在當代經濟學的重要性在於,它改變了「理性人假設」,也就是人並不是只會算數、只依帳面損益決策,而這其實也是合理的演化結果。換個說法就很清楚了,在大自然中有食物當然趕快吃掉(「A-B」的A)、可以逃跑當然要試看看(「C-D」的D),這是大自然中生存的基本,只不過人類社會的經濟系統把問題變複雜了,如果依據這個模式做事,那損失的風險就會變大。
對於這個本能問題,「保持理性」,或應該說「對抗自己的本能」,是個經典選項,對於損益做具體計算、依數字處理,是在投資理財的基本功。
在一般生活來說,則是要去看清自己的每個選擇,是不是有額外的念想。例如回到以賭博這件事為例,賭博的本質其實是「玩樂」「遊戲」的一種,不論輸或贏都是體驗的一部分,小賭怡情,賭資其實是玩樂的當然費用(國外正規賭場其實大多數還是提供這類小賭遊戲選項),反倒是過度執著於獲利、損失,甚至是陶醉於刺激感時,才導致整個變調。
但這也不是鼓勵賭博,或投資理財的文章,所以也要提出另外的面向:行善積德,與積沙成塔。
某種角度來說,與賭博類似,「做善事」其實也有點非理性意味在,賭博是把錢放到不確定的場域中,而做善事也是個「勞力-回饋」沒有絕對定義或未知的行為;在上述實驗中,做善事甚至看起來比趨避風險的「A/D」更不合理,是「付出但只有或許可能回饋」與「可能只是做白工」的「B/C」軸向。
這其實還真的有某些其他數學上可討論的地方,但未來才會寫,暫且不論;但我想這也是很顯然的道理,與人為善,對於一些幫助別人時的可能的小損失不計較,久了其他人就會幫助你。
或是,每天做一點產出、對自己有正向意義的事,雖然不一定有外部回饋,但做多了,總會有一天迎來相變;就算真的沒有等來那一天,那這些也會成為自己的人生資產。
我認為這可以說是一種「意念方向的潛在守恆」,每個小的正的意念、正的行為,或許在充滿噪聲的現實世界中不顯著,但只要夠多、夠久,那正的意念,就會得到正的回饋;而相對來說,單純的賭博,或許可以說是「零的意念方向」,那就只能回歸自然機率。
我們的本能為我們提供「每個生存的當下」的例示答案,但之所以我們是所謂智人,在於我們有「更理性」的能力、「展望」的思維,所以對我們來說,運氣並非總是捉摸不定,只在於能不能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