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只到2/2,雖然時逢年節大概人會很多,但還是分享一下這個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覽印象。
我挺喜歡策展方將政治社會發展時期用「複雜的擺盪」來敘述,留給觀展者細品被林之助命名的「膠彩畫」與台灣的獨特關係,五個展區呈現一開始日治時期的畫家作品,鄉原古統的〈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呈現我們古今對比的城市風情,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圓山附近》也奠基在真實景貌上。
再來看對世界藝術潮流的嘗試,不論是林之助的《暮紅》和溫長順《形象風景》,都可以感受到立體派的影響,可以看到這兩幅作品真的很開心。
但在國民政府治理初期,因正統國畫之爭與台日斷交後畫展取消的影響,使得膠彩低迷了一段時間,這個困境直到林之助命名「膠彩」與東洋畫脫鉤,重新進入省展和教育系統後重新發展,才得以消緩,最後也才能呈現出當代創作的多元面貌。
一個從中國工筆畫派到日本融合發展後再傳入台灣,因此也產生自己的獨特面貌的技法,有著如此波折的命運,相比同時期的西畫組畫家們,膠彩如今才能不帶打壓的呈現它的價值,令人一方面讚歎又懷抱著一絲婉惜。
雖然畫家創作以及館方都不是在談論政治,但這整個展覽的脈絡裡,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中權利關係下影響了藝術發展,然而這些創作者依舊在那樣的時代裡堅持創作膠彩,這些作品才能在如今重新被觀看,這段過程是孤獨,卻是「喧囂的孤獨」。
最後掛著林之助所寫的「明天有明天的風吹」,膠彩之父感覺樂觀的看著膠彩的未來。
—
▞▞ 補記 ▚▚
於展廳最後,獨立的「膠彩自習室」還介紹了膠彩獨特的天然礦物性顏料,並有開放觸摸以及相關道具和教學體驗。這個展覽細膩到,連展覽DM都有5種,分別對應5個展區的主題,還是朋友照給我分享的,實在是非常用心。
—
2025.01.26 記於 threads
2025.02.01 整理到v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