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紀念原廣司,聚落的100則教誨

mute.-avatar-img
發佈於茶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廣司在今年的1月3日離世,或許是為了感懷一下對大師的敬意,所以借了《聚落的100個教誨 》(集落の教え100),記錄一下這本1998年出版,彙集超過20年多來走訪聚落的思想篇章。

在台灣的兩個版本,一個是《聚落的100則啓示》(2011);另一為《聚落的100個教誨 》(2017),其實有些好奇再版時更換了翻譯的原因,若是覺得可以從這些聚落的生活中得到啟發,「啟示」比起「教誨」,可能會更能回應個人感受的部分,但教誨又感覺更為謙遜的接納,翻譯真是一件複雜的事。

(左)《聚落的100個教誨 》,大家出版社(2017);(右)《聚落的100則啓示》(2011),大家出版社

(左)《聚落的100個教誨 》,大家出版社(2017);(右)《聚落的100則啓示》(2011),大家出版社

我想思考人的集體生存,是生而為人都得面臨的問題,我特別喜歡他談及的其中一篇:「門與窗,是打開密閉空間的孔、賦予死寂空間生氣的建築原點、生命的象徵,意味著內與外開始『溝通』。」由這句話來看,他後來的「多孔體」和「浮遊」的概念,也是重新定義了,建築溝通的邊界關係。

如今的人們久居都市之中,時常忘卻不同地域之下的生活與自然生態下的共存,甚至人類文明的演變與順應,此書中所說,「所有的城市,所有的聚落,都是住宅的延伸住宅與住宅的集合即是都市,即是聚落。過去的住宅以各種元素構成,但到了近代,城市漸趨完備,取代了住宅原本的機能和意義。若是如此,我們應該設想都市中的住宅要以何種形式回歸原本的角色,在資訊時代中,何種居住型態最能適切地體現這種住宅角色的回歸,也是需要思考的課題。

因此這個原本角色的意義,在被重新建構的過程裡,就有了被重新更新的豐富價值,也連接的過去的聚落到如今的聚落。我覺得正是因為原廣司經歷並深入研究各處不同文化之下人的集合居住形式,才奠定了之後1990年代的巨型建築形式與結構,複雜而富有空間想像及實踐。

如同書中所說,21世紀的建築雖已是以超越聚落為方向而進,然而「歷史並非如此單純,聚落是人類心血結晶的一部分,這樣的『紀錄」』,不應該被輕易否定。」各種聚落中的空間體驗,回應的是人的集體生活的可能性。

補放上原廣司書中收錄的訪查聚落地圖,這本在退休時出版的書籍,集結的是長達十來年的心血和見聞的反芻。

《聚落的100則教誨》,p.232/233

《聚落的100則教誨》,p.232/233

2025.01.06 閱
2025.01.09 記 threads
2025.02.02 改 vocus

聚落的100個教誨

作者:原廣司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出版年:2017
ISBN:9789869460378
頁數:248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書),市圖借閱

內容總結
聚落的100則教誨
5
/5
avatar-img
28會員
47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 Morning Room ✺ 的其他內容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心得分享,探討膠彩畫發展與臺灣歷史、政治的關聯,以及畫家們的堅持與孤獨。展覽涵蓋日治時期至現代,展現膠彩畫的演變與多元樣貌。
5/5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富邦美術館《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展覽心得,盛讚展覽空間設計與作品的完美結合,並與過往羅丹展、梵谷展及富邦典藏展作比較,點出空間佈置與票價策略上的差異與調整,以及美術館在社會角色定位上的反思。
剛好今日和朋友聊起這個展覽,在最後的建築多元的案例中,多少會引發討論這是不是最合適的代表,但這個提問的批判性非常現代,也可以說是好的激發討論的方式,畢竟這些已發生過的世代,都是被檢視的存在,等著未來時代的我們去印證。
探討藝術場所(博物館、美術館、藝廊等)的分類和命名問題,以英國國家藝廊和威廉・莫里斯藝廊為例,探討其命名與時代背景、功能定位的關係,並延伸到當代美術館的公共角色與藝術推廣的討論。
此為韓國旅行中後的雜記,臺灣與韓國之間的文化關係以及歷史背景的影響,是閱讀《用心了解韓國》和《日本人的「縮小」意識》的紀錄。
0/5韓國
「如果你年老而且住院,你可以成為以下三者之一:可愛、難搞、裝聾作啞。 如果希望大家對你很好,我建議你選可愛。」——《親愛的人生》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心得分享,探討膠彩畫發展與臺灣歷史、政治的關聯,以及畫家們的堅持與孤獨。展覽涵蓋日治時期至現代,展現膠彩畫的演變與多元樣貌。
5/5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富邦美術館《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展覽心得,盛讚展覽空間設計與作品的完美結合,並與過往羅丹展、梵谷展及富邦典藏展作比較,點出空間佈置與票價策略上的差異與調整,以及美術館在社會角色定位上的反思。
剛好今日和朋友聊起這個展覽,在最後的建築多元的案例中,多少會引發討論這是不是最合適的代表,但這個提問的批判性非常現代,也可以說是好的激發討論的方式,畢竟這些已發生過的世代,都是被檢視的存在,等著未來時代的我們去印證。
探討藝術場所(博物館、美術館、藝廊等)的分類和命名問題,以英國國家藝廊和威廉・莫里斯藝廊為例,探討其命名與時代背景、功能定位的關係,並延伸到當代美術館的公共角色與藝術推廣的討論。
此為韓國旅行中後的雜記,臺灣與韓國之間的文化關係以及歷史背景的影響,是閱讀《用心了解韓國》和《日本人的「縮小」意識》的紀錄。
0/5韓國
「如果你年老而且住院,你可以成為以下三者之一:可愛、難搞、裝聾作啞。 如果希望大家對你很好,我建議你選可愛。」——《親愛的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閱讀前注意事項: 1.十年前篇敘述的是十年後平行世界澤田綱吉交換過來發生的故事,就不在特別註記十年後。 2.想寫里包恩對於替自己解除詛咒的綱吉產生強烈的保護慾,戲份會比較多。 3.沒有看過家教代理戰漫畫劇情,都是看其他作者的文章自行拼湊理解,不合理的地方請忽略。
Thumbnail
成佛,取經人為題材,一口氣寫的五首詩詞,配上金光閃閃的圖片(゚д⊙),喜愛西遊記的格友,一定要點進來看看XD
Thumbnail
電子書系列心得 - 三個和尚 當你只有一個人時, 知道甚麼都必須自己來, 所以能自給自足, 不計較付出與回報。
Thumbnail
買到了二手書,《異部宗論論》的講記。 紀錄一下關於這本書的小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 其實我是想找演培法師的《俱舍論頌講記》, 因為讀起來會比較輕鬆,直接看舊注有點累。 但找不到新書了, 只好上蝦皮找,順利找到。 但好玩的是,同個賣場,還有演培法師的一些書, 但是,老闆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九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上)
Thumbnail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Thumbnail
將全文八十一章分類九篇,每篇九章。 已完成章節可點連結至該文。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閱讀前注意事項: 1.十年前篇敘述的是十年後平行世界澤田綱吉交換過來發生的故事,就不在特別註記十年後。 2.想寫里包恩對於替自己解除詛咒的綱吉產生強烈的保護慾,戲份會比較多。 3.沒有看過家教代理戰漫畫劇情,都是看其他作者的文章自行拼湊理解,不合理的地方請忽略。
Thumbnail
成佛,取經人為題材,一口氣寫的五首詩詞,配上金光閃閃的圖片(゚д⊙),喜愛西遊記的格友,一定要點進來看看XD
Thumbnail
電子書系列心得 - 三個和尚 當你只有一個人時, 知道甚麼都必須自己來, 所以能自給自足, 不計較付出與回報。
Thumbnail
買到了二手書,《異部宗論論》的講記。 紀錄一下關於這本書的小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 其實我是想找演培法師的《俱舍論頌講記》, 因為讀起來會比較輕鬆,直接看舊注有點累。 但找不到新書了, 只好上蝦皮找,順利找到。 但好玩的是,同個賣場,還有演培法師的一些書, 但是,老闆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九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上)
Thumbnail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Thumbnail
將全文八十一章分類九篇,每篇九章。 已完成章節可點連結至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