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猩球與星球之間遊蕩:看李承亮「猩的展」個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原文刊載於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AOFA.TW),原文連結:https://aofa.tw/?p=5965

諧音的趣味性似乎令當代臺灣人沈醉其中,不論五光十色紛雜的店家招牌,又或是反覆出現於社群媒體的迷因梗圖,都讓當代社會中充斥著某種詼諧與幽默氛圍。「猩的展」是藝術家李承亮於臺南梵私人美術館推出的最新個展,本次的個展不僅承襲他過去長久發展的猩猩元素,更將對於物件巨大化的迷戀展露無遺。讓我不禁佩服他總是能在每一次展出推進創作的思考,或許本次展出大跨步式的試驗也與空間本身所具備的調性相關。展覽名稱的單字組合,以雙關、諧音梗的方式作為外衣,內在實則包藏著豐富雜陳且從未品嚐過的彩糖。展出的作品或許有著全「新」的創作,又或是與「猩」息息相關,似乎是在「原始」與「創新」之間來回游移。不妨透過進入由藝術家打造的宇宙,找出本次展覽究竟歸屬於「猩球」還是「星球」吧。


作品〈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全景圖

作品〈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全景圖


初發與錯覺


如果展覽可以被看作藝術家個人特質的縮影,那麼書寫何不從藝術家與書寫者之間的關係談起?或許是我並不想要採取巡禮式的作品導覽,也可能是在每一次對談都能夠挖掘出嶄新思考路徑,李承亮提供的每一個資訊,就像是人類演進的進程,逐步從模糊趨近於清晰。


對於李承亮而言,電影史上至關經典的科幻巨作〈2001太空漫遊〉與本展緊密相關,入口處作品〈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更像是某種對經典意象的致敬。爬梳創作者過去發展的脈絡,不難發現他對於「物」與「巨大化」的迷戀,像是上了雙面背膠的標籤與他緊密相貼。然而,這種巨大化物件卻也成為我錯讀作品的插曲。步入展覽空間之前,擺置在梵私人美術館門口巨大的金屬質地雕塑讓人誤解,錯把這個像是假山石形式的物件斷定為李承亮所製。因為有種錯覺是科幻電影的世界裡,總有個橋段是主角必須得穿越某個行星亂石群,才能夠通往浩瀚無垠的宇宙或是資源豐沛的未知異星。殊不知在踏入正式展間內,才能夠意識到藝術家對於巨大化的標準絕非物件擬仿式再現,而是藉由再現的行為,重新拓展出專屬於個人的「創造」成果。我會說聳立在入口處的〈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令人摒息,並非他在材料的使用上是多麽驚人,而是每次經過此作時總能夠延展出新的體驗。輕易的讓人感到懾服,這不是物件的再現所能達到的效果,而是藉著他如同火神赫菲斯托斯那種創造的驚人才能,建構出超越「用」的物件之成果。1而隱藏在八道門內部的鏡面或是金屬、木質難辨之物,在視線掃過緊貼穹頂的乖乖餅乾與之相伴後,科技所綁定的冰冷感受隨之消散。因為這是專屬於臺灣文化的共同默契,是會心一笑的神秘學玩笑,也是藝術家埋下的遊戲性伏筆。


崇拜的身體與邀請


我們是否都將自我的本質視若無睹?提問的出發點並非直接挑戰普世價值,而是透過此一提問,重新提醒觀者藝術家的提問,提問並非以利刃切割區分出絕對解答。相反的,不論是過去對巨大化的癡迷,又或是煞費巧思的將材質重複使用。對我來說,皆與某種鈍器敲擊的積累過程相似,他留下的痕跡總是深刻且難以忽視,他創造的感官體驗更是強烈且綿延而至。你會猜想他是否對於物件存在某種依戀,巨大化無疑是對於個人思考投注於其中的真實展現。但是你不會說這是一種盲目的崇拜行為,反之,他巨大化的物件與其說是自我實現,不如用更精準的用語是一種「邀請」。


既然作為邀請又何以被詮釋為一種崇拜呢?我想必須抬頭仰望的身體,它成為無法忽視的存在,卻也是一種不容質疑的存在。〈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讓仰望從裡到外,始終如一地貫徹於觀看的身體。你說邀請是源自於不完整的觀看,我會說這有部分是裝置中精準的語言,貓眼讓觀看成為邀請卡。邀請卡總是將資訊濃縮,這種濃縮是來自完整之物的精煉,是具備完整資訊的當然之物。那麼窺探的欲求與高聳而立的裝置交織,欲求在窺探過後沒有獲得滿足,那麼推開門、踏進太空艙成為解答。踏入直立空間內部,安置於地面的鏡面似乎將高聳與遙遠抹除,置於頂端的「乖乖」、「穹頂」彷彿近在咫尺。這是藉著低頭姿態與物件共同創造的效果,顯示出媒介與身體之間交疊的重要性。或許崇拜從來不會是雙向的,此作同樣印證此推斷,進入太空艙的空間後再也無法向外觀看,你能做的僅有仰望與俯視。我會斷言這是純粹的身體,仰望的那刻意味著內部空間的細節盡收眼底。它是沒有來回交流的單向告解,或許沒有告解室那般肅默,但是太空漫遊象徵著時間移動與尺度微縮下的絕對孤寂。移動總是與時間密不可分的,踩踏的每一個觸感絕非無意義,而是透過踩踏的身體經驗感受著時間與流動的抽離。


作品〈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空間內部穹頂

作品〈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空間內部穹頂

作品〈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內部鏡面部件

作品〈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內部鏡面部件


滿溢而出的有機變化性


不要忘記時間!或許這是李承亮在展覽中反覆提醒觀眾的。歷久彌新的物件、電影與材質似乎都是他心之所向,聳立的物件貫穿空間,目的並非作為細節的遮掩。反之,像是波峰波谷的劇烈差異讓人迷戀,延續身體與物件之間的關係,不僅限於大小、高低及質地的變化。在展場中不斷增生的創作行為以及現成物,都成為觀展的線性時間中趣味的變化,重複的觀看便會發現,「猩的展」絕非開展即定格的完成式,反而是在時間演進下不斷處在當下的現在進行式,或是反覆深掘後的未來式。


例如安置在八邊立方體這座猛獸的後方,同樣懸掛著巨大無比的繪畫作品,《橫濱星猩》系列作是由原尺幅十公尺的作品裁切而成。儘管畫作為藝術家於橫濱駐村時創作而成,但是他卻能夠靈巧的調度作品,將作品轉換成嶄新的形式語言。有趣的是,畫作內容描繪的猩猩被分割後卻不孤獨,此區的作品像是某種猩猩樂園環繞其中。躺臥在〈橫濱星猩〉一側的〈猩猩石板椅〉回應前段的「邀請」,座椅由臺灣常見的石板椅改造而成,猩猩的頭部被安裝於椅背頂端,頭部則分別被置入許多現成物,讓觀看更具趣味。作為觀眾無須擔憂與其相視,猩猩面容的乘坐者背對背相倚,趣味性更在將「椅背」一詞的挑弄間浮現。或許乘坐邀請已包含足夠的互動性,但是李承亮並不滿足於此,安放在石板椅區域中的〈聖經石特輯〉摻入更多敘事元素。不論是藝術家親身前往拍攝的動機,又或是最終完成的攝影集。被攝的「聖經石」都已經被經歷重重轉換,換言之,儘管該座大石的本質並未改變,卻在加諸定義後使其成為極富故事性的媒介物。


作品《橫濱星猩》Part1~Part3

作品《橫濱星猩》Part1~Part3

作品〈猩猩石板椅〉

作品〈猩猩石板椅〉

作品〈聖經石特輯〉

作品〈聖經石特輯〉



相同的邏輯對應到另一側,包括〈猩猩壁畫〉與〈鷹路燈〉等作都納入極度有機的陳設,靈光一現的將佈展鷹架全然保留,同樣高聳、同樣富含材質性的呼應著其他作品。而在〈猩猩壁畫〉則表現出另一種「之間」的狀態,跟隨著身體與展牆的位置變換,繪畫遂成為可見與不可見的游移狀態。如此有機的狀態不免讓人想到李承亮過去的作品〈HELLO還是BYE BYE〉2,行為表演的過程轉化為錄像作品,讓作品內容有著水車般的滾動增生之效果。或許作品初始的樣態並非澄澈,但是透過觀眾介入作品和內容之間,反覆洗滌出清澈的閱讀結論。但是藝術家介入的痕跡始終存在,而這也是筆者反覆造訪展場時,看見物件由各自微小之處不斷生長的藝術家巧思。


作品〈小山〉

作品〈小山〉

作品〈猩猩石〉(前),作品〈猩猩壁畫〉(後方牆面)

作品〈猩猩石〉(前),作品〈猩猩壁畫〉(後方牆面)



從內容到本質


置身於展場空間,整體的展出脈絡也絕非由科幻與猩猩環繞,否則這樣的觀展體驗將轉變為某種「猩球崛起」真實版吧。對於形式與材質總是有著極高的敏銳度,讓作品除了敘事內容之外,物件本身的形式細節都顯得精準且面面俱到。例如散落在展場各處的石雕作品〈猩猩石〉與陶瓷作品〈小山〉,皆分別展現出藝術家對於材料嫻熟的「匠藝」3,這並非貶義的技藝劃分。因為物件所陳列出來的樣態,不僅作為藝術家主體對於美學的判斷依據,它更能夠讓每一位踏進空間的觀者,以最為客觀的感官經驗來進入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山〉系列的作品竟然真的不只是小山,不論是藏身於後方牆面近似行星般的球體繪畫,又或是作為臺座的收納木箱,藝術家佈設的每一個物件都充斥著豐沛的形式語言。


對我來說展覽最後方的〈油畫左轉彎〉系列作,是表現極為精彩的作品。誠如本段開頭所論及藝術家對於形式掌握的精準,此系列作為藝術家長時間將個人創作意圖反覆灌注其中的載體。作為一件從2017年便已經完成的作品,卻也是從未真正完成。它綻放出的不僅是令人錯落的方向指引,它更乘載著每一次展覽所能夠供給的內容,卻也因為他強烈的形式語言,讓作品除了內容之外,更疊加出濃烈的形式想像。呼應著入口處〈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的物件形式,不僅是方向的引導造成感官刺激,更因為與場域中的鏡面相互映照,方向引導不是作品本身的內容,反而成為觀眾自由拓荒的遼闊空間。




1.關於火神赫菲斯托斯的相關思考,可以參照凡爾農所著之《大師為你說的希臘神話:永遠的宇宙諸神人》。

2.相關作品內容參照藝術家李承亮個人網站,網址:https://chengliang-li.squarespace.com/work#/new-gallery-2/(檢閱於2024年8月20日)

3.關於「匠藝」的相關思考,可以參照理查.桑內特之著作《匠人》。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頁299-302。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多寫、多看、多了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看猩球崛起時,每次看到猩猩、狒狒說人話,我就會出戲,職業病使然,以發聲構造來看,猩猩、猿猴、狒狒等都很難講的出人話。 其中的原因多,在《人類簡史:一趟橫跨人類三百萬年的時空之旅》書中提到幾個原因,咽腔(喉骨、聲帶等)、神經系統的成熟;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的肺部等生理器官得以發展,這也為語言的產生準備
Thumbnail
「我必將可憎汙穢之物拋在你身上,辱沒你,為眾目所觀。」──《那鴻書》3:6 參與美國情境喜劇的猩猩演員,在演出中突然失控,暴怒攻擊。觀眾席從歡笑到尖叫四起,逃竄。沒有人知道猩猩為什麼突然發狂?還有現場為什麼有一隻鞋子毫無支撐的直立著,始終不倒?
Thumbnail
生命的天平,物種的法碼,不等值?! 初閱《大猩猩審判日》,舉世爭議的「電車難題」旋即躍入腦海,極為類似無限循環的辯論,孰是孰非?大約就是不同角度切入的截然。不過,從看似以人類為主導的世界,能夠開庭審判動物園僅因人類兒童誤入大猩猩領地可能因而喪命,即選擇格斃閒適居家的奧馬利(大猩猩)一案,或許也算是
Thumbnail
《猩球崛起》系列以科幻主題探討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並在第四集《猩球崛起:王國誕生》開啟第二階段的三部曲,引發觀眾好奇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透過剖析猩猩文明的進展、人類消失後的自然環境、以及《王國誕生》的故事情節,呈現了該系列作品對於科技、哲學、宗教、自然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如果有一天,地球的主宰不再是人類,而是猿類,我們該如何面對? 《猩球崛起》系列中的核心衝突:仁慈與仇恨、合作與對立。凱撒代表了希望和可能性,即猿類和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牠的領導基於信任、智慧和道德感。
Thumbnail
在沒有任何期待下走進戲院, 從沒想到這部片還能給我驚喜, 這個系列原本是科幻驚悚片, 但卻透過猩猩部族的鬥爭 與殘存人類的求生過程, 開展一部隱喻種族差異的文明史詩。 我非常喜歡猩猩男一諾亞部族以「馴鷹」作為族群標記的設定, 就像蒙古人,後人聯想就是天下無敵的騎兵, 諾亞馴鷹的過
Thumbnail
帶有原始風味的科幻電影, 以猩猩重演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反思人性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凱撒死後的300年,猩猩們各自分散有自己的家園,而迴聲族(人類)已是稀少物種。猩猩諾亞因為一次失誤的舉動,導致家園遭到同為猩猩的面具族入侵,自己的父親也因此被殺。為了帶回家人們,諾亞循著足跡追蹤,途中遇到紅毛猩猩拉卡、迴聲族梅,得知許多猩猩與迴聲族的過往歷史……
Thumbnail
「恐龍觀落陰大會」是薈福來台北後的第一場綜藝型活動,這場簽書座談蠻趣味的。3/17這天,選邀當年店裡的「存在感王」(他每10.4天來店一次)阿鵝來玩也有特殊的意義。 不管是書中的長頸鹿跟恐龍、或是創作者鵝人跟粉絲們,該見面的都見到了,該表達的情感也準確地傳遞出去了。
Thumbnail
2024•龍年來到~ 暢談文化•科博書屋 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龍年尋龍趣」活動,推出恐龍主題選書特展―― 從暢談文化的出版物中挑選出《穿越地球46億年》地球歷史系列和《世界の博物館》系列,呈現中生代恐龍緣起緣滅的精采歷程,以及世界多個恐龍化石博物館。連貫古往今來,為讀者帶來更寬闊深邃的恐龍世界。
Thumbnail
在看猩球崛起時,每次看到猩猩、狒狒說人話,我就會出戲,職業病使然,以發聲構造來看,猩猩、猿猴、狒狒等都很難講的出人話。 其中的原因多,在《人類簡史:一趟橫跨人類三百萬年的時空之旅》書中提到幾個原因,咽腔(喉骨、聲帶等)、神經系統的成熟;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的肺部等生理器官得以發展,這也為語言的產生準備
Thumbnail
「我必將可憎汙穢之物拋在你身上,辱沒你,為眾目所觀。」──《那鴻書》3:6 參與美國情境喜劇的猩猩演員,在演出中突然失控,暴怒攻擊。觀眾席從歡笑到尖叫四起,逃竄。沒有人知道猩猩為什麼突然發狂?還有現場為什麼有一隻鞋子毫無支撐的直立著,始終不倒?
Thumbnail
生命的天平,物種的法碼,不等值?! 初閱《大猩猩審判日》,舉世爭議的「電車難題」旋即躍入腦海,極為類似無限循環的辯論,孰是孰非?大約就是不同角度切入的截然。不過,從看似以人類為主導的世界,能夠開庭審判動物園僅因人類兒童誤入大猩猩領地可能因而喪命,即選擇格斃閒適居家的奧馬利(大猩猩)一案,或許也算是
Thumbnail
《猩球崛起》系列以科幻主題探討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並在第四集《猩球崛起:王國誕生》開啟第二階段的三部曲,引發觀眾好奇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透過剖析猩猩文明的進展、人類消失後的自然環境、以及《王國誕生》的故事情節,呈現了該系列作品對於科技、哲學、宗教、自然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如果有一天,地球的主宰不再是人類,而是猿類,我們該如何面對? 《猩球崛起》系列中的核心衝突:仁慈與仇恨、合作與對立。凱撒代表了希望和可能性,即猿類和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牠的領導基於信任、智慧和道德感。
Thumbnail
在沒有任何期待下走進戲院, 從沒想到這部片還能給我驚喜, 這個系列原本是科幻驚悚片, 但卻透過猩猩部族的鬥爭 與殘存人類的求生過程, 開展一部隱喻種族差異的文明史詩。 我非常喜歡猩猩男一諾亞部族以「馴鷹」作為族群標記的設定, 就像蒙古人,後人聯想就是天下無敵的騎兵, 諾亞馴鷹的過
Thumbnail
帶有原始風味的科幻電影, 以猩猩重演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反思人性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凱撒死後的300年,猩猩們各自分散有自己的家園,而迴聲族(人類)已是稀少物種。猩猩諾亞因為一次失誤的舉動,導致家園遭到同為猩猩的面具族入侵,自己的父親也因此被殺。為了帶回家人們,諾亞循著足跡追蹤,途中遇到紅毛猩猩拉卡、迴聲族梅,得知許多猩猩與迴聲族的過往歷史……
Thumbnail
「恐龍觀落陰大會」是薈福來台北後的第一場綜藝型活動,這場簽書座談蠻趣味的。3/17這天,選邀當年店裡的「存在感王」(他每10.4天來店一次)阿鵝來玩也有特殊的意義。 不管是書中的長頸鹿跟恐龍、或是創作者鵝人跟粉絲們,該見面的都見到了,該表達的情感也準確地傳遞出去了。
Thumbnail
2024•龍年來到~ 暢談文化•科博書屋 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龍年尋龍趣」活動,推出恐龍主題選書特展―― 從暢談文化的出版物中挑選出《穿越地球46億年》地球歷史系列和《世界の博物館》系列,呈現中生代恐龍緣起緣滅的精采歷程,以及世界多個恐龍化石博物館。連貫古往今來,為讀者帶來更寬闊深邃的恐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