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棉花棒清耳朵時,看著清出的耳垢(屎),總有種莫名的「成就感」。許多人把耳垢當作人體的排泄物,認為它不值一提,應該趕快清除。其實,並非全然無用!
耳垢能保護外耳和抑菌
清耳朵時,看到棉花棒上清出來的耳垢,總會有一種成就感吧?但其實耳垢有其獨特的重要功能。
耳垢的組成與功能
- 耳垢的組成:耳垢主要由外耳道腺體分泌物和皮膚細胞角質層組成。最初的耳蠟是乳狀的,與空氣接觸後會變成黏性物質,隨後與皮脂腺分泌物和角質層混合形成耳垢
- 耳垢的功能:耳垢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是保護外耳道,避免灰塵和微生物進入;二是具備抑菌功能,防止細菌滋生
乾型與溼型耳垢
- 乾型耳垢:呈灰褐色,質地乾且易碎,也被稱為「米糠型」耳垢。這種耳垢較常見於黃種人
- 溼型耳垢:呈金褐色,質地濕潤且黏稠,也叫「密蠟型」耳垢。這種類型的耳垢在白種人中較常見
乾溼型耳垢的差異
- 遺傳影響:溼型耳垢是顯性遺傳,白種人較常見,黃種人則多為乾型耳垢
- 耳垢堵塞:溼型耳垢容易引起耳垢阻塞,但兩種耳垢的抑菌效果差異不大
所以,別再把耳垢當成一無是處的東西了!它其實對耳道健康有不少幫助,適量的耳垢對於保護耳朵是必不可少的。
耳垢,會自行排出
很多人常常問:「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嗎?」其實,大多數人並不需要特別清理耳垢,因為我們的耳朵有一套非常精密的「自清」系統,尤其是成人,由於耳道比較寬,耳垢會在咀嚼或說話時,自行排出。
自清功能的運作原理
- 耳垢的排出:當耳道深部的新細胞形成時,它們會將老細胞逐漸推向外耳道
- 角質層排出:在表皮細胞分化過程中,這些細胞會主動將角質層往外推動
- 波浪狀堆積:角質層在移動過程中會形成波浪狀的堆積,最終在前緣破裂,完成脫屑的過程
耳垢膨脹,切忌亂挖
即使大多數人不需要特別清理耳垢,還是有些人會遇到耳垢阻塞的問題。
有時會發生在洗澡或游泳時,水流進耳道讓耳垢膨脹,造成耳道壓力感、疼痛,甚至短暫的聽力損失。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些情況,應該儘早尋求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協助。
不要自行處理
- 避免使用棉棒:自行用棉棒清理耳垢不但無法清除耳垢,反而可能將它推得更深,甚至傷害耳道或耳膜。
- 專業協助:專業醫師可以安全有效地幫助清理耳垢,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原文網址:耳屎該挖嗎?這1種情況就得找耳鼻喉科醫生/原文撰寫:黃政輝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