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數位科技已融入食衣住行,肚子餓了用Uber Eats,開車有Etag和 Uspace節省排隊時間;等公車必須知道幾分鐘進站;比起忠孝東路走九遍,不如看直播網購買衣服;與其日日跑銀行繳費,不如設定水電、信用卡、生活雜費網路扣繳——現代人實際接觸的機會比十年前減少許多,在這樣的環境下,實體店該如何重新定位?
過去30年,閒暇無事時,我很喜歡逛實體書店。不論是了解當下火紅的出版品與新趨勢,還是透過暢銷榜尋找內容缺口,書店都是一個令人放鬆的地方;然而,近期造訪一間占地五層樓的實體書店,僅走完一樓,內心便湧上一種難以形容的慌張感。
通常書店的一樓擺放的是新書與暢銷書,我仔細繞了三圈,卻沒有一本書讓我產生共鳴。是我跟時代脫節了?還是恰好碰上出版業的寒流?
全球出版業其實在數位化的浪潮下,皆面臨讀者流失及數位轉型的議題。從讀者流失層面來看,能填補空白時間的選擇太多,手遊、Youtube、短影音、戶外休閒活動,還保留靜態閱讀興趣的人口比例在台灣明顯下滑。
因此,轉型做有聲書或電子書,是部分出版業選擇的出路,不占空間,製作成本更低;但許多有聲書過度使用AI語音模型,讓本來有溫度的文字變得冷冰冰,撫慰心靈的字句聽起來盡是敷衍。
出版業印刷成品,下一站就是在實體書店出售,這個時代的書店應該被賦予什麼樣的任務與意義呢?
有的書店選擇多角化經營,電影院、創意文具、時尚香氛應有盡有,明明是書店,書的比例卻空前的少。經營書店的朋友說,因為很多人當書店是體驗店,是培養文青氣息的好所在;然而講到買書,還是在網路上買更實惠,有特別折扣,還不用狼狽地提回家。
過去實體書店除了「暢銷榜」引人注意,主題策展也是活化庫存銷售的好方式。身邊許多在網路買書的朋友,常常因為書店的主題策展太敲中他們的心,當下就買了幾十本書。這可能也是國際書展迷人之處,價格優惠之外,國際書展較常出現策展形式的販售,透過營造情境,創造消費。
上班中午用餐和假日與朋友吃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境。上班用餐講求快狠準,省下的時間還能午休;而與朋友吃飯,多選擇燈光美氣氛佳的餐廳,額外的「實體服務」讓食物的價值更升級。
這樣的商業模式,星巴克行之有年。過去台灣怡客咖啡、Is Coffee橫行的年代,一杯接近200元的飲料可以說是咖啡界的精品,而星巴克也早說了,我賣的不只是咖啡,是一個喝咖啡的環境,在這個情境下,你可以免去書櫃的灰塵與老舊的擺設,進入一個美好的情境。
相信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驗,網路購買的商品與描述不符,或是買衣服按照尺碼選擇尺寸,但收到的商品試穿後卻不如人意。即使能退換貨,多一道手續總是麻煩,期待穿新衣的心情大打折扣。
在這個時代,實體店經營應拋棄過去單純陳列的模式,能提供貼心的服務,還能在商品促銷上注入巧思。情境到位的實體店,能讓顧客感受體驗的樂趣,它賣的是情懷。
回到逛書店,若書店能跳脫傳統陳列暢銷榜與某類新書的形式,加入策展概念,將書籍與情境緊密結合,或許能讓讀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才不至於抹煞一代愛書人的熱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