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孩們因為無法符合「理想」而放棄穿著自己真正喜歡的服裝,或者因為對自己外貌身材的不滿而喪失自信。這些壓力常來自對自我的苛求焦慮,或外界對於我們外表、服裝的要求,使得我們很難真正的對身材與外貌感到自在。
而接受自己的過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透過採訪林家妏,可以為更多女孩提供一份陪伴與力量。
重視打扮、喜愛精緻妝容的家妏,起初以美妝為主軸開始經營自媒體,然而Instagram則跳脫大眾的想像以「愛健身辣妹」作為自我介紹,家妏認為每個人皆能展現不同面向,愛美的同時也可以在健身房揮灑汗水,徜徉在自己喜愛的世界,不需為了特定的形象而被綁住手腳。
身為一位不完全吻合大眾審美的自媒體經營者,家妏自信地展現自己漂亮的照片、說出自己對身型的想法,經營社群的路上,有時會獲得正向的回饋,但同時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面對惡意的留言,家妏會直率地說出心中理念,只要目標與心態足夠清晰與堅定就不會因他人的批判而變得不自信,也不會被與自己相左的聲音綁架。
然而這樣自信的家妏在過去是帶著狹隘的眼光不認同自己的——只有瘦才是完美。如今能保有肯定自我的心態,是透過許多嘗試與練習而砌成的模樣,發現世界是如此廣闊以及審美觀變得不同後,家妏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再侷限,將自己從主流的審美框架解放,這些「實踐接納、喜愛自己」的過程,家妏緩緩地與我們分享。
小時候家妏身材焦慮的原因,大多來自外界,除了與身型較瘦的妹妹比較,還會被長輩說:「你是不是每天都搶妹妹的便當才會這麼胖?」甚至遇過異性隨口一句:「你胖到應該要去死。」這樣的話語。對加害者而言,或許只是無心的玩笑,但這些卻讓原本較少感受到身材焦慮的家妏,開始意識且懷疑自己與主流審美標準的差異。
這份用社會眼光看待自我身型的初識,讓家妏漸漸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同時欽羨著外觀符合主流審美標準的妹妹,有趣的是,當家妏向妹妹傾訴自己的困擾後,妹妹卻表示其實她很羨慕家妏。飽受外界批判眼光的姐姐想擁有妹妹纖瘦的身材,個性內向的妹妹則想變成和姐姐一樣活潑的個性,姐妹相互欣賞彼此身上那些自己沒有的特質,「 我想要成為她,但她想要成為我。」儘管認為妹妹當時是在開玩笑,如此完美的妹妹,為什麼要成為自己?但現在家妏理解到不管擁有多少,大家常著眼於自己所缺,忘記自身原本的美好特質。
對過去的家妏而言,逛街簡直是折磨,除了想嘗試的衣服少有合適的尺寸,大尺碼服裝店的款式又不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看著展示人偶穿著時尚的緊身牛仔褲後,決定嘗試卻發現穿起來的模樣與模特兒完全不同,漸漸認為自己的四肢就是因為不夠纖細才不好看;挑選上衣會選擇避開無袖選項,因為一心想將手臂遮住,甚至與好友勾手或不小心碰到手臂時,家妏會反射性制止地說:「不要碰我的手臂!」
曾經埋頭用力地擠進緊身牛仔褲的家妏,任何能瘦身的方法皆努力捉住。例如:國中曾嘗試吃減肥藥,以抑制食慾達到的瘦身效果;實行過一個月部落客分享的減肥法,雖然內容標榜著「非常健康」,卻只是一再地將熱量壓低,最後一天甚至只能吃五口餅乾。家妏因此瘦了許多,但整個月的飲食熱量加總極低,對心理與生理都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家妏形容那時的心情十分憂鬱,在最後一個禮拜心態無法負荷到和媽媽提出想要休學,後來在請假休息與回到正常吃飯的頻率下,心情才逐漸恢復。雖然在經歷這些瘦身法前,多少已知道可能會對身體造成的危害,但對當時的家妏而言,如果不親身走過一回是不會真切的理解這些方法的不適合之處。
在充滿愛的家庭裡成長,日日一句「I love you.」是幫助家妏抵抗外界狹隘眼光的神奇咒語。縱使外界聲音紛擾,家人的疼愛總陪著家妏理解世界的複雜,並鍛鍊出愛自己的能力。
曾經厭棄穿著緊身牛仔褲的自己,告訴家人當時內心的想法——我的腿很粗,我想抽脂,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家妏的爸媽聽完並非立刻地壓抑家妏的想法,反而用詢問的方式,循序引導想得知家妏為什麼這樣想,並以正向的思維說:「現在這樣的身型剛剛好。」這對正值青春期的家妏而言是莫大的欣慰,「當一個很親近的人跟你這樣說的時候,就覺得我也不是不好的。」家妏笑著說。
憶起高中生活,家妏曾參加一場由輔導室所辦理的活動,對於參與內容印象已模糊,但與輔導老師的對話仍清楚地烙印在腦海中,當時的家妏在白紙上寫下關於十八歲的心願——希望十八歲時,可以穿比基尼。老師看完這段話回應:「為什麼要等到十八歲 ? 你現在就可以穿了。」家妏帶著對身型的偏執說:「我覺得現在穿很醜。」老師用肯定的神情看著家妏:「不會,每個人都是最漂亮的,現在就可以穿。」這段不及一分鐘的對話像種子栽進家妏心中,漸漸冒芽。
有著家人的鼓勵以及師長的肯定,這些關愛陪伴家妏抵禦周遭的惡意玩笑,同時慢慢地破除心中對於美的狹隘想像——比基尼並非只有身型瘦的人才合適,不需要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將自己的體態受限在框架中。擅於分享的家妏將這些過往拍成影片或寫成文字到自媒體平台,希望藉自己的力量鼓舞同樣面臨相似困境的少男少女們。
在爸爸的鼓勵下,家妏大學時決定改變方式嘗試健身,因為國中參加過舉重隊,家妏對於健身的基本動作並不生疏,從在家中的小健身房開始自主訓練,到住家附近的社區健身房與叔叔阿姨們交流運動心得,逐漸上手後,在專業教練的陪伴下熟悉訓練過程,並從中找到自己的頻率,持續的堅持運動。
這些扎實的流汗過程逐步拼湊起自信的樣貌,有了健身的習慣後,開始留意、關注健身相關的網紅讓家妏發現原來「美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並非只有瘦的人才是漂亮,各種身型與樣態都能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世界開闊後,在家妏眼前展現出不同於以往所認定的美,這些漸漸地讓家妏發自內心地認同自己的身型。
要接受自己的體態,仍是困難且漫長的練習,雖然走入健身世界培養起自信與開啟對於美的重新認識,「即便到現在看到自己身上的肉肉還是會不開心。」家妏無奈地道出。
在難以維持正面情緒的前提下,家妏會給自己一段「放鬆期」,例如:出門遊玩較無法控制飲食的情況下,身體可能會因此變得浮腫,但家妏會告訴自己,現在就是在放鬆,不需要因此過度焦慮,「我想說的是,即便你非常愛自己,也有可能還是會對自己不滿意,這是一定且正常的過程。」家妏說。
與其讓自己沉溺於負面情緒的沼澤中,家妏選擇起身行動作為回應,毅力、堅持與積極行動,是家妏克服阻礙的鑰匙,選擇去健身房舉起啞鈴自我訓練,亦或是謹慎、細心地挑選每日的三餐飲食,身型若達到自我要求的標準,會為自己感到喜悅;但發現體態沒什麼變化,便會理性分析是哪些因素造成這樣的結果,檢討、改善、持續行動與訂定放鬆的時段,這些成為家妏關心自己的日常。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that can make you happy.」家妏恰如其分從容地說著,像是在唸為自己量身打造的護身魔法。
身為持續接案的加大碼(Plus-size)模特,看到近年愈來愈多重視服裝尺寸的品牌興起,家妏給予肯定,唯美中不足的是家妏希望這些商家能降低強調提供中大尺碼的形象,朝歐美品牌學習——各種尺寸皆有提供,但不刻意推廣中大尺碼的宣傳。希望臺灣服裝市場可以在尺寸上更加包容,不需特意界定穿著的大小。
有著出門買衣服卻受到限制的回憶,這讓家妏開始有了自創服裝品牌的想法,理念逐漸實現,個人品牌DomDom的推出,除了上市各式尺寸的服裝,也希望藉此擴展亞洲的審美觀念,創業艱辛,但家妏用認真的語氣說:「我知道這件事非常難,但我希望可以讓大家都覺得自己是閃閃發亮的。」
對於同樣經歷身型焦慮的人,家妏給的建議即是「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以自己作為宇宙的核心,有意識地知道目前處於什麼狀態以及專注當下的行動,外在的聲浪會宛如處於真空狀態般開始消音,時間一久隨之而來將是無形卻充滿力量的自信,這樣的狀態家妏認為是最美的模樣。
提及有什麼話想給過去的自己時,家妏的幾秒思索像在回顧過去的一切決定,「我沒有想說什麼。」明白固執與堅持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意識到就算坐時光機回去跟以前的自己說你已經很棒了,仍不會有幫助。
家妏用肯定的心態看著過往每日的積累與經歷的所有,享受著淚水與汗水,擁抱屬於自己的蛻變,正是因為這一切的歷程,才能變得如此深愛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