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在家中觀看影集《聽海湧》,劇情背景設定在1945年前後的婆羅洲。當劇中角色羅進福開口時,他的口音瞬間勾起我的回憶——那是在北婆羅洲的亞庇,一間肉骨茶店的老闆,說的也是福建話。
他的話我都聽得懂,溝通毫無問題,但那種語調起伏,與我熟悉的腔調還是有所不同。我習慣的是劇中新海兄弟使用的高雄腔,這與我的家鄉背景相符——在日本時代,我們家確實屬於高雄州。
這段與肉骨茶店老闆的對話發生在結帳時。他一邊用閩南語低聲計算著:「二十、四十、四十五……」心算無誤,便報出金額。我遞上一張大鈔,正準備收下找零時,想到隔天就要回台灣,這些銅板恐怕派不上用場,便對老闆說:「零錢你就留著吧。」
然而,老闆卻笑著搖頭:「要啦,你們那邊可能比較少用零錢,但我們這裡還是常用的。」
我只好照收不誤。但這句話讓我在心裡埋下了一個疑問:老闆口中的「你們那邊」,到底是指哪裡?
回想剛才的場景,這確實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我和老婆平日說韓語,點餐時兩人都用華語,而結帳時,我則突然換成了台語(對老闆而言是福建話)。
語言不只是用來溝通,還蘊藏著地域、文化和歷史的痕跡。有時候,一句隨口說出來的話,反而會讓人回味再三,事後還會再一直想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