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描述貿易戰角度的多是以美中競爭為主要觀察角度,而美國對台灣相對友好,似乎認為台灣企業較不受影響,但以商業運作邏輯來想,台商沒有不受影響的理由。
關稅問題如果以商業運作的邏輯來看,可以把它想成是商品的上架費用,例如7-11或是一些電商平台的通路,可以接觸到許多消費者,讓商品放上貨架就會有銷量,廠商會盡量想辦法讓商品進入這樣的通路,即使要犧牲些微利潤,付出一點上架費用也會接受。
美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美國政府等於是這個消費市場的上架平台,今天平台老闆覺得利潤都被製造商拿走,平台的營運卻一直虧錢(製造業消失、貿易逆差),只好推出新政策,要不是把製造業搬進美國幫助減少平台虧損,就是收取一定比例的商品上架費用。
川普上一個任期開始貿易戰的時候,台商的因應措施是遷移中國供應鏈,移往東南亞、墨西哥,台商的出發點是找尋成本相對較低的製造地,不會被索取上架費用(關稅)的地點,但這樣的措施沒有解決美國政府營運平台虧錢的問題,這次川普的訴求就是必須到美國設廠,台商先前設廠在墨西哥就近供貨給美國的做法仍可能需付出關稅,而到美國設廠成本又比較高,對台商而言,不論如何都必須付出代價,進入美國市場就是得付出商品上架費用,這成本轉嫁給客戶?或是台商自己吸收?或協調各自負擔一部分?產品進美國市場就會受影響,只是各企業影響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