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一個大哉問,而人在失戀的時候,好像也容易想要找尋自我、開始問一些存在相關的問題之類的,雖然沒有失戀的經驗,但對於存在主義略懂略懂,覺得這本書頗有趣,就是在故事中穿插存在主義哲學和京都文化,巧妙的把二者結合,讓存在主義的概念不再看來晦澀,整體而言應該會比超譯尼采來的好上一些。
存在主義的哲學面對人生,似乎都因為生活經驗而開啟這個大哉問,並且找到自己和世界共存之道。意義是一件難以定義的事,特別是離開了既定的生涯軌跡。結束學校生活以前,生涯進程是極為固定的,有義務教育,也有基本教育,而升大學好像是大家都會做的一件事,甚至現在許多碩班學生也不見得對研究有興趣就進入了碩士的訓練階段。
離開了這些劃定的生涯軌道,就似乎得面對該做些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疑問。當然開始第一份工作之前,很可能戰戰兢兢的的尋求自己往後的職涯,也可能忙於學生身分和社會人士的角色轉換而不見得有餘裕去對自己進行靈魂拷問。等到工作穩定些,甚至升遷之類的壓力小一些,不論是因為升遷機會渺茫或者已經升遷到一定的職位,進入中年好像就更容易產生對自己人生的某種懷疑。
可能就像海德格說的,死亡接近的時候,就會開始懷想自己的存在意義在哪。又或者像是齊克果主張的,都得回到主觀真理來進行判斷。也或許像叔本華所預見的,那些所追求的外在事務終究得回應精神滿足的需求。而沙特對於存在、本質的反思,想追索的就是人的意義。
哲學有的時候看似縹緲,但所探究的卻是賺錢以外,人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窮忙於應付生活,甚至將專注放在戀愛之中,很可能迷失了自我,也就是在經歷挫折甚至達到某個階段性目標之後,開始對結果產生懷疑。因為對過程的無暇關注,以至於那些經歷顯得過眼雲煙,而難以凝聚成對自己有意義的狀態。
書的最後貼心的把引用過的哲學家名言,以及出場的哲學家人設加以整理,方便讀者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掌握存在主義哲學的精要部分。搭配哲學家的人設所繪製的人像,也都走日系頗為唯美的畫風,估狗一下可能會發現哲學家本人的照片恐怕沒辦法這麼帥這樣。
在一、二次世界大戰所產生的存在主義,看見了人生而在世雖有選擇,但對於選擇的責任也是大的,少了命定的束縛,也少了責任轉嫁。每個人都得面對自己的人生,不論狀態如何,你終究是你,而你的人生也只有你能負起責任,一直到死。
推薦給對存在主義有興趣的朋友,或者也對生活、生存意義有點迷惘的朋友,存在主義沒辦法給你正確答案,但可以幫著你好好的想想,到底人生而在世可能所為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