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Jobs 曾說創造力就是將事物連結起來的能力。
在當今資訊超級爆炸(已經不是普通爆炸🧨)的時代,大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應對海量的信息、有效管理知識,成為每個現代人不可迴避的課題。
因為記憶不可靠,所以必須打造一個外部的知識管理系統,來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思考和工作。
網路不是一個好的記憶工具,因為其豐富性,會令我們重新尋找我們讀過的資訊變得更加困難。(上一秒看到的不錯的文章,再也找不到在哪兒看到😒)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 艾賓浩斯設計了一套方法來測量記憶(應該適用大部分人)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20分鐘後,42%被遺忘掉,58%被記住。
1小時後,56%被遺忘掉,44%被記住。
1天後,74%被遺忘掉,26%被記住。
1周後,77%被遺忘掉,23%被記住。
1個月後,79%被遺忘掉,21%被記住。
現今許多網絡服務正是靠大眾對於自己記憶力的把握,來提升每個月的收益。(肥羊?)
在網路訂閱平台使用免費試用期,卻在試用期後忘記取消訂閱。像是 spotify、youtube、disney+、netflix 等等.....
有關於書籍推薦看這三本書
這些書籍共同探討的主題,是如何構建和管理我們的「第二大腦」。
建議閱讀順序《第二大腦》→《打造第二大腦》→《打造第二大腦手冊》
第一大腦當成電腦CPU,負責運算和思考。(第一大腦是頭頂那顆)
第二大腦則像硬碟,可以不斷擴充。(第二大腦用數位筆記)
第二大腦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第一大腦經歷過的事情、值得記住的資訊全面保存下來,然後做分類處理,以便在需要使用的時候使用。
記錄→分類→需要時使用
人類的記憶是一個逐漸失真的過程,就向前面提到的遺忘曲線,但我們卻總是誤以為這是一份高度真實的紀錄,但其實大部分人的記憶力都是普通水準。(現實?)
第二大腦該如何分類及記錄呢?
先有資訊才有分類?先有分類再紀錄資訊? (常困擾要先建立分類,還是先記錄再分類)
答案是搭配使用,沒有一定。
工具,並無絕對的好壞,關鍵在於如何運用。書中作者採用 Logseq,而我則偏好 Notion,並結合卡片盒筆記的概念,打造適合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真正的創造力,不是來自於單一的靈感,而是來自於長期累積的知識網絡,透過不斷的組合、關聯、演繹與創新,希望我們從資訊的消費者,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